做学生的心理按摩师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呢?下面是整理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设安全、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氛围,孕育心理健康的学生
在安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往往能培养出勇敢尝试、大胆交往、不怕失败的心理健康的学生。
1.要做一个宽容、幽默、亲切的语文老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外,还需做一个宽容学生、幽默得体、亲切友善的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教学《争吵》时,当学生朗诵“再也不了!再也不了!”因紧张激动,念成“再不了!再不了!”时,老师笑眯眯地打趣道:“看把他给急的,连字都省了!”孩子们顿时乐了,紧张的气氛也烟消云散,念错的孩子响亮地纠正,其他孩子举手更积极了。
2.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相互欣赏、互相认同,在课堂上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允许学生犯错,学生才会把真心话掏出来。当老师弯下腰倾听时,民主、平等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埋在了学生的心田。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活动,抚慰学生的心灵
1.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及时自我疗伤
学生的委屈、创伤等不良情绪累积在心头,当课堂教学触及到学生心头的这些委屈、伤痛时,教师及时引导他讲出来,写下来,让压力释放,让能量不再纠缠在那负性事件上。
我在教林清玄先生的《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有个学生每每读到“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时,眼睛红红的,不断地哽咽着。原来从小把他养大的爷爷不久前去世了,他情难自禁。课后,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引导他把对爷爷的思念、愧疚记下来。他很认真地写,有时候还停下来抹眼泪。等他写完后,我让他反复修改,直到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并不断地安慰他、鼓励他。当他最后读给我听后,他觉得舒服多了,平静多了。
后来,我经常让学生写感受、写日记,及时进行正面情感的熏陶,负面情绪的'疏导。
2.在阅读教学、课本剧表演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在小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会不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克莱谛在文中总共笑了两次,为什么第一次‘微笑’制造了矛盾,而第二次‘微笑’又化解了矛盾呢?请你结合当时的情况,来体会一下安利柯的心里想法。”第一次“微笑”让安利柯觉得被人嘲笑、看不起,而第二次“微笑”让他觉得善意、友好。同样真诚的微笑却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只因安利柯当时的心境不一样。揣着嫉妒的心理看世界,再真诚的笑容也是恶毒的;怀着美好的心情看朋友,才能看到笑容背后的真诚。
3.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对症下“药”,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性格气质推荐对症下“药”的书目。让书中人物的命运、情节变化、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富有哲理的观点,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
例如,给同伴交往不顺利的学生推荐如何与人沟通、怎样培养自信的书籍,如《怎样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公主向前看》、《学会共处》等。给有考试焦虑的孩子推荐如何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书籍,如《幽默大全》、《读者》、《知心姐姐》等。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应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优化教学环境,利用教材,及时疏导,做学生的心理按摩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大学生做心理按摩师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