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饕鬄盛宴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中的饕鬄盛宴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中的饕鬄盛宴作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事物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如数家珍。
著名文学家苏轼,他对吃可是情有独钟。他曾多次在作品中提到美食。“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这是苏轼的一首诗,应是苏轼被贬丰湖一带时,吃到一位老妇人做的煎饼。这煎饼美味至极,而苏轼只用寥寥数字,就勾画出这煎饼的匀细,色鲜和酥脆的特点。每每读到此句,那金黄酥脆,外焦里嫩的煎饼就浮现在眼前,让人不知不觉垂涎三尺。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范仲淹《江上渔者》。它描绘的是:“江岸上的人来来往往,争着上江,只为早点品尝到鲈鱼的鲜美滋味。”鲈鱼是一种淡水鱼,刺较少,肉质极其鲜美。少放些姜丝,辣椒,上锅清蒸,配醋食用,赛过“天上之食”。想一想就令我神魂颠倒。
清代诗画家郑板桥,他对吃也是颇有见解。在他的《石竹*》中曾提到:“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这短短的一句诗,却蕴含人间美味。扬州春笋是出了名的脆嫩,而鲥鱼用来煲汤更是鲜香,将二者结合,则是珍贵佳肴,闻一闻其香味,更是让人陶醉。我若有幸得以品尝,定不负此生。
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美食之味令人沉迷。正如诗仙李白所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古诗特点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