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名为《杨修之死》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才子杨修被曹操妒忌才华,并最终杀害的故事。这个故事节选自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自正史《三国志》中的真实事件。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欢迎阅读!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1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简介 2
曹操与刘备为争夺汉中展开大战,曹军连战皆败,进军还是退兵,曹操正为此犹豫不决。厨师送来鸡汤,他随手捏起一块鸡肋咂吮,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进帐,请示夜间营中口令,操随口回答:“鸡肋”。
惇传令众官,都以“鸡肋”为夜间口令。杨修闻此,揣知曹操心欲退兵,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请教杨修:“鸡肋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鸡肋者,吃起来没有味道,扔了还有点可惜。魏王以此比喻汉中,进不能胜,退恐蜀人笑,在此久留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定班师。”
夏侯惇很钦佩杨修,亦收拾行装。当夜,曹操心乱,手提钢斧,出帐巡视,只见营中军士都在准备行装,大惊,急召夏侯惇问其故,惇答:“主簿杨修预先知道了大王退兵的意思。”
曹操大怒,他素来忌恨杨修,遂以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斩首。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
1、杨修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
2、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
此后将汉献帝迎到许都(今河南许昌),被册封为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征战中统一了北方。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杨修之死的故事: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杨修之死是初中课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