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诱惑》哲理故事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行善的诱惑》哲理故事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吉普森是美国休斯顿市一名百货公司经理。他心地善良,员工有什么困难,他都极力帮助。
克里是百货公司对面街头的一名流浪汉。不知什么原因,二十多岁的他无家可归。克里衣着陈旧,污秽不堪,每晚,只能蜷缩在商场屋檐下。
吉普森注意到了克里的窘境,心里溢满同情。
一天,他找到克里,把克里请到五星级宾馆,安排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宴。这些菜肴都是克里第一次见到,他的眼都睁圆了,露出激动的光芒。看着克里狼吞虎咽的样子,吉普森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
吉普森还安排克里在五星级宾馆里睡了一晚。在宽大、柔软的席梦思床上,克里翻来覆去,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
第二天,吉普森送给克里一套崭新的西服,还给了他500美元。克里眼里闪着泪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看着克里的背影,吉普森很高兴,他觉得自己给克里带来了很大的幸福和快乐。
然而,从此,吉普森从办公室宽大的玻璃窗看下去,那商场的屋檐下再也见不到克里的影子了。吉普森有种隐隐的、奇怪的失落感,克里流浪去哪里了呢?
这天,吉普森突然接到警察局的一个电话,说有个叫克里的人控告了他,要他马上来接受调查。
吉普森满腹狐疑,来到了警察局。警官严肃地说:“是你在行善的名义下,诱惑克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在偷窃时,被抓住了。我们从他的出租屋里,还搜到了许多赃物。”
吉普森急了,他大声申辩:“我好心招待他,他不感恩*报,却反咬一口!”
警官说:“请不要激动,你这种行善,表面上是给了克里一种幸福和享受,实际上是在引诱他犯罪,是一种变相的教唆。克里本是个流浪汉,靠社会救济和乞讨维持生活,他本没有什么怨言和想法,这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你让他享受了他没有指望过的生活,然后把他推向社会,不管不问了。从此,在克里心里,就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他想天天吃在酒店、住在酒店,穿着体面,口袋里还有大笔钱。可是,这些他无法实现,于是,他走上了偷窃的道路。如果你当时给他创造一个就业的机会,效果也许会好些,使他懂得,财富是要靠劳动得来的。”
警官最后义正辞严地说,有一种行善,对他人实际上是一种引诱,行善者想借此机会炫耀财富和生活,这样更能给他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不平衡。这种行善,实在是一种变相的教唆和犯罪。
吉普森愧疚地低下了头,喃喃地说:“我错了,我愿接受法律的'公正判决。”
为此,美国德克萨斯州专门颁布了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在行善中,如果变相地炫耀,或引诱当事人,也是一种犯罪。
行善,是一种心地纯洁的高尚行为,它永远像天上皎洁的月亮,光可鉴人。任何有悖行善的初衷,都是对行善的践踏和亵渎。
扩展资料:
这是德鲁克关于人性的一本管理小说。除了脍炙人口的管理学名作外,德鲁克小说的风格也独树一帜,令人叹服。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凭借其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人性的细微描写与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一、美国天主教大学的演变。12年前,美国还没有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一流的天主教大学的含义是,它首先是一所一流的天主教的机构,而作为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中心,即大学,则要求它不逊于一般的平均水平即可。在珍珠港战役爆发前,我作为大一新生来到圣杰罗姆大学就读,而当时您,瑞特教务处处长,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员,刚刚被任命为讲师。在您的第一堂哲学课上,您告诉我们,天主教徒,至少在美国出生的天主教徒,只能在天主教的教育机构中教书;因为在其他大学中很少有他们的位置。即使一些大学开始录取天主教学生,他们也不太受欢迎。
当然,这种情况到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发生了改变,只不过速度比较缓慢。而现在,这样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无论是信奉天主教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不一定非要到天主教学校去教书或者求学。的确,越来越多年轻的杰出天主教徒并没有就读于天主教学校,而是就读于无宗派的学校。刚从马萨诸塞州入选参议院的政治新秀约翰F.肯尼迪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二、真正能够成功的人,都会仔细地反省自己。德鲁克管理学大师的功底和管理学理念的沉淀在小说中时有流露。小说的一些细节体现出德鲁克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例如,“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在涉及培训、发展和晋升机会时,必须要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考虑在内”“牧师应该是个多面手,不过同时也需要在某个领域学有专长,达到专业水准。否则干什么都只能浅尝辄止”“真正能够成功的人,都会仔细地反省自己,并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心中都有远大的抱负。
其中一些人,往往是取得最高成就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抱负与野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小小的挫败就可能使之功亏一篑”。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管理大师的功力。
三、海因茨·齐默曼与圣杰罗姆大学。书中,海因茨·齐默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者。20年间,他唯才是举,大胆创新,广纳能人贤士,将圣杰罗姆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教区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声誉斐然的全国知名学府,甚至与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领先的研究性大学并驾齐驱,实力相当。他成就斐然,屡获殊荣,曾两度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事迹被做成专题报道。他抱负远大,致力于“一流的天主教大学”的办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上帝继续增光”。
可是,这样一名叱咤风云的强势领导者,却被一个不称职的教职工搅扰了内心的平静。为了救赎那个可怜的灵魂,将他从自我憎恨的泥潭中拯救出来,齐默曼神父发挥了一个基督信徒、一名神父的恻隐之心,给邻校打电话推荐这名员工。原本天经地义的一桩人事任免案,无奈却惹出了万丈狂澜,甚至导致了不可收拾的结局。一切以那名员工的夫人、一个恶女人写的一封诽谤信为导火索,逐步蔓延开来。她写这封黑函的初衷只是想为她丈夫的失败进行报复,却碰触到圣杰罗姆大学一条最敏感的神经。
20年的迅速发展和膨胀,埋下了很多隐患。于是,所有的紧张、矛盾和冲突都渐渐浮出水面,最终一齐爆发。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琐碎的小事,微不足道,可是,这些事情反映出来的真正问题并不小,不容忽视。一则无中生有的谣言,竟然将人们的自信、礼貌和凝聚力全部瓦解。大家表现得沮丧消沉,毫无斗志。而曾经强势的齐默曼神父这次没有领导大家走出阴霾,反而没了自信,对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都失去了信念,彻底崩溃。在危机面前,人人都在指责别人,埋怨别人制造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