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文言文的断句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的断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

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

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

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总之,对文言文的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和语境(上下文)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如果需要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们的断句能力。

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子御寇,居君之国而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也。(《庄子·让王》)

(1)为画直线的句子断句并加标点

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w i)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

(2)把画曲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①国君不是自己了解我的,(而是)通过别人的话了解我的,凭着别人的话来送给我粟米,他(将来治我的罪,也将凭着别人的话,这是我不接受(馈赠)的原因。

②为他的为难去死,这是为无道的人去死,怎么能算是合乎道义呢!

文言文断句方法

一、走四步路

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应引导、训练学生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二、抓五关键

给文言标点,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之时,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一定的方便。在这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抓五关键。

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且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之后弘被引见。

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臣闻之言应断作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顾谓主曰等。

4.抓句末语气词断句。正如上文所说,一些虚词常放在句末表各种语气,这是我们断句时的重要参考。

5.抓句首助词断句。同样,一些助词常放在每句话或分句的开头,这也告诉我们在有这些词的地方前后可以分开。

当然,要能为文言文正确断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须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做到标点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和古代汉语相符合。在此,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就可以给前面例文进行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总而言之,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阅读文言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有较大的提高。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

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

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

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

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断句的步骤也大体如此。下面是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一则断句训练题。文后的注释是原题所附。断句示例如下:

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注]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①廉利:锋利;②侔:如同

解题的方法与步骤演示: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此处从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

【附】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四、断句的常用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浅析文言文断句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各地的中考当中是作为附加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对课内知识的迁移与延伸,一般来说,课内文言文知识掌握得很好的.话,课外阅读当中的解释翻译及对内容的理解则不成问题,但其中的断句可是学习当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当中的一个难点,从学生的练习与考试的情况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是很好,原因在于学生未能掌握断句的技巧。其实,文言文的断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解答出来。

一、 联系前文推断断句法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段落一般短小,内容比较单一,有些文段中的语句结构相似,稍加注意,断句一题即可答出。

[例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构与前面的“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的结构是一样的,后面的总结亦可根据前面的内容断出,全句断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二、 根据词性的组合断句

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则要靠词与词的组合,因此,理解了词性及词性组合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很有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所组合的词必须是且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词性的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 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例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根据词性的组合特点,画线句应断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三、根据语感断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段读懂了,断句自然就不在话下,因此,我们要强调多读,而且要边读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断好句。

从以上分析得出,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当然能把三者结合起来运应则更能做到万无一失。

文言文断句方法汇总

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

读一篇文言文,应该先通读这篇文章,大体上弄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结构,它属于什么文体等,然后再来给文章断句。那么应该怎样断句呢?

1、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对话常用“曰”“云”等字,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词去断句,往往能

收到好的效果。

2、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大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常用夫、盖、故、然、而、则、

岂、然则、嗟夫、若夫等语气词;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语气词。

3、根据语法结构、句式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

5、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根据这个特点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姓名、称呼等,多了解这些知识,对断句大有帮助。

7、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大部分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后相承的句子,据此也能恰当地断句。

8、根据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断句

文言文常常采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种写法的特点,对断句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学习

断句古诗原文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断句古诗,内容包括断句古诗原文,绝句古诗译文,断句古诗完整版。《断句》古诗原文及译文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

学习

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原文断句,内容包括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木兰诗断句,木兰诗原文及断句。木兰诗原文断句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

学习

文言文的断句技巧

阅读(96)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的断句,内容包括文言文的断句技巧,文言文的断句有哪些,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文言文的断句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

学习

用暖流的不同意思造句简短

阅读(136)

本文为您介绍用暖流的不同意思造句,内容包括用暖流的不同意思造句简短,用暖流指气温造句,暖流两种意思造句。用暖流的不同意思造句汉语普通话音标:zàojù现代汉语词法:动词,中性词语。含义: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

学习

用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空气清新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用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内容包括用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空气清新,用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子,用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新奇稀罕。用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句子了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

学习

欣赏的不同意思造句

阅读(146)

本文为您介绍欣赏与观赏意思有什么不同,内容包括欣赏的不同意思造句,用欣赏两个不同意思分别造句,用婉转不同的意思造句。用欣赏不同的意思造句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

学习

梦见不同的女人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梦见不同的女人的意思,内容包括梦见不同的女人,梦见不同的女人是什么意思,梦见两个女人缠着我自己。梦见不同的女人的意思做梦到底好不好呢?又有什么寓意呢?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梦见不同的女人的意思,欢

学习

一字之差是成语吗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一字之差却有不同的意思的成语,内容包括一字之差是成语吗,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的成语,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成语。一字之差意思就不同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

学习

宝贝给我惊喜文案短句

阅读(96)

本文为您介绍陪宝贝跨年文案,内容包括宝贝给我惊喜文案短句,和宝贝一起跨年的文案,宝贝的第一个跨年文案。陪宝贝跨年文案(精选70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文案吧,文案用于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意义

学习

宝贝六一儿童节快乐祝福语

阅读(113)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节对宝贝的祝福语,内容包括宝贝六一儿童节快乐祝福语,儿童节儿子祝福语大全简短10个字,祝福宝贝儿童节快乐句子。陪宝贝过儿童节祝福语(精选155句)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用到过祝福语吧,祝福语可以起到增进人与

学习

关于情与法的作文素材题目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法与情的作文素材,内容包括关于情与法的作文素材题目,情与法的议论文素材,关于情与法的作文素材高二。关于“情与法”作文素材要想写好作文,优秀的题材是少不了的,所以平常要多少读书,多看看作文,积累知识,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学习

情与法议论文作文

阅读(99)

本文为您介绍,内容包括情与法议论文800字作文。情与法的碰撞作文范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

学习

表达心情高兴的句子简短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表达心情高兴的句子,内容包括表达心情高兴的句子简短,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经典句子,表达心里痛苦的词语。表达心情高兴的句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从语气上分,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学习

表示心情激动的经典句子

阅读(116)

本文为您介绍表达心情激动的句子,内容包括表示心情激动的经典句子,明天出院了心情激动的句子,隔离完事激动心情的句子。表示心情激动的句子大全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

学习

断句古诗原文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断句古诗,内容包括断句古诗原文,绝句古诗译文,断句古诗完整版。《断句》古诗原文及译文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

学习

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原文断句,内容包括木兰诗原文断句及翻译,木兰诗断句,木兰诗原文及断句。木兰诗原文断句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

学习

文言文的断句技巧

阅读(96)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的断句,内容包括文言文的断句技巧,文言文的断句有哪些,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文言文的断句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

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按形式划分

阅读(120)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什么和什么,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诗歌按形式划分,古代叙述音律的诗句,古代诗歌在哪些人中流通。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什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

学习

赞美别人说的对的文言文

阅读(228)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别人有才华的句子,内容包括赞美别人说的对的文言文,赞美别人有才华文言文,赞美女生气质和才华的句子。赞美别人有才华的句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句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句子类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

学习

淮阴侯韩信文言文翻译答案

阅读(105)

本文为您介绍淮阴侯韩信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淮阴侯韩信文言文翻译答案,淮阴侯韩信文言文,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文言文翻译。淮阴侯韩信文言文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相信很多人

学习

文言文淮阴侯列传注释

阅读(115)

本文为您介绍淮阴侯列传怎样刻画韩信人物形象,内容包括文言文淮阴侯列传注释,文言文题目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淮阴侯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

学习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翻译

阅读(89)

本文为您介绍大道之行也文言文字词翻译,内容包括大道之行也文言文翻译,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总结,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最容易考的翻译。大道之行也文言文字词翻译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