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记》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游恒山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恒山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
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经广泛阅读、***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中——亲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
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登顶后——亲见:崩崖、杂树、浑源州城、
龙泉山、龙山
下山时——从西峰至飞石窟
《游恒山记》教案 篇2
【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