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下面带大家来了解下吧,欢迎阅读。
红与黑人物形象分析 篇1
一、平民地位带来的强烈自尊心。
于连出生平民,是典型的“农民的儿子”。家里贫穷,哥哥们只能帮手做家活,以维持生计。而于连却不喜欢做粗重活,认为这是粗俗的事情。于是被哥哥们歧视,被家人称作不会挣钱的人,经常受到打骂。由于出身低微,他常常受到别人的歧视,这甚至包括家人。受人鄙视的出生,使他自尊心极为敏感。当父亲要他到市长那里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强辞反抗,他不愿意做奴隶。当父亲解释不是当奴隶的时候,他又问,到市长家要和谁吃饭呢?连和谁吃饭的这个日常问题都摆在了事关尊严的高度上。
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但是小智慧改变不了他被人轻视的状况,这样的反差使于连更渴望出人头地。同时这又使得于连更为接受新事物。童年时代他目睹威武的拿破仑军队经过,如军人般受人尊敬正是于连所渴望的。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如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
于连不能忍受别人的轻视,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流社会的差距,并且想征服这种差距。时代的背景和独特的成长经历使他用异常敏锐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并为自己的报复随时处于作战状态,这时的自尊心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更是一种反抗的敌对精神。
二、 牺牲真爱以反抗上流社会。
有人认为于连是一个靠女人上位的卑鄙小人,其实不然。于连对女人的驾驭是出于对上层社会的挑衅和反抗,以及这种征服带来的自尊心满足。
和市长夫人的爱情中,于连也曾对市长夫人动过一点真情,并认为市长夫人很可能会成为他远大前程中的“暗礁”,要是一不留神就会触礁翻船。然而渴望实现跻身上流社会、获得社会地位和名誉的强烈愿望,又使他坚决去征服这个“暗礁”。市长对他的轻视和侮辱,使这个决心更加坚定。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他将对市长夫人爱情的征服,当作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和反抗。这种征服后带来的自尊满足感,使他再一次沉醉与俘虏上流社会女性中。
和玛特尔小姐的婚姻结合,完全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儿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当玛特尔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俘获玛特尔的心直接使于连获得了贵族的地位。
在真爱和名利之间,于连宁愿抛弃爱情,甚至利用爱情达到获得名利的目的。
三、个人英雄主义注定失败。
于连曾经天真的以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能平步青云。他是***时代受压抑的出生平民,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代表。他的虚伪是建基于对社会阶级的矛盾的反抗。如果他处于拿破仑时期的话,他肯定能够凭借自己的勤奋拼搏青云直上,改变自己的地位。然而他处于***这样一个扼杀有识之士的时代,他注定成为一个叛逆平民而受到泯灭的悲惨角色。强大的贵族资产阶级不允许一个出身低微的青年进入他们的圈子,这正是残酷的阶级矛盾造成的。
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于连的孤身奋战,企求用个人的力量改变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这等同与飞蛾扑火,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个人英雄主义固然不可取,然而他在以平民身份的不朽抗争却有着先进的时代意义。
红与黑人物形象分析 篇2
站在历史长河边回顾,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批判现实的不朽著作。在这些不朽著作中也塑造了颇多形象突出个性鲜明且生动的人物。这些隔世的名篇里不乏那些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幸福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和禀赋。而在《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就是一个面对艰苛的现实大环境下胸怀理想却内心极度复杂的人物。本论文主要从于连的成长环境、内心的矛盾以及对个人幸福的追求等方面来论述,剖析其丰富且复杂的内心的世界,一方面揭示了于连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从而说明了于连是一个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最后误入歧途的悲哀者,发人深思。
一、司汤达和他的《红与黑》
司汤达的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运用富于激情的析学性的表达和作品中十分复杂的人物的形象的塑造而被称作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他独树一帜的冰冷的叙述方式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使作者成为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红与黑》时代早就随着大***的硝烟走向历史的深处,但“红与黑”的人物形象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突出。于连的复杂、矛盾、无法截然界定的多种性格,在事业、爱情中表现出的令人难以言说的感情纠葛和心理动机以及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骤起骤落的生命选择都让他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启迪性,让他成了《红与黑》当中最光辉最让人痴迷的一部分。
掩卷沉思,我觉得司汤达通过《红与黑》这本书为我们展示病态的爱情悲剧,也为我们展示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丑陋。小说的主人公,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此,每个人的心里有自己的评价和想法。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是自私的人在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也是一个野心太大的人悲剧。于连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他宁可幸福而又不幸求邪道的人。他走上歧途不是简单的采取了某种邪道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因为他内心在做斗争矛盾的结果。
二、内心复杂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于连
(一)于连童年的成长环境与自身的觉醒
这位复杂而生动,矛盾而真实的主人公形象----于连,他的矛盾的性格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与野心,他的过人的才华,他的与时代和贵族阶级抗争的充满艰辛的路,他的悲剧,无疑会给品读过于连的读者以深深的思索,为于连的性格和命运扼腕叹息,为他身上的一股不服输的坚忍和对于理想的执著而震撼,感伤。不断地拷问内心:亦爱亦恨地看着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那个奋斗的自己?于连,也许正是这样一面镜子。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从小身材就矮小自然在家人的眼中都觉得他是一个不会有出息的人,也经常受到爸爸和哥哥的打骂。出生在贫苦家庭使得他在社会上也被看不起。于连在读书时就非常聪明,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好。他从小被教育要有自由平等的思想,并且被一位老人影响,这位老人是拿破仑时代的医生,于连希望自己能当上士兵穿上军装,在军队道路上发展来建功立业。
(二)面对社会变迁于连的人生抉择与生活的觉醒
就在于连14岁的时候,波旁王朝***了,贫困的人已经不能通过自己努力升官发财了。于连没办法,又想进入修道院,成为一名教士,将来当上一名大主教。 于连18岁的时候,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但是因为市长只是将他看成奴仆,付他点工钱,所以于连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于连决定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他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后被-迫进了贝香颂神学院
院长说,面对神学院讲师和教会的派系之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极端保皇*领袖德·拉·木尔侯爵的的秘书。于连因为他的聪明和善于阿谀奉承,木尔侯爵看重了他,他又以自己的善良学让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爱上自己,但是于连却不爱爱玛特儿,他为了通过这段爱情能向上进步,他用了阴谋诡计占有了她。侯爵因为自己的女儿已经怀孕所以答应了这门婚姻。
于连由于这门婚姻获得了骑士称号和田产。他成了一个封建贵族的一个忠实的仆人,在保皇*的政治阴谋的总体规划下,冒着生命危险信息传递。他踌躇满志,但贵族和教会利用了市长夫人举报了他,导致取消于连和侯爵女儿的婚事。即使在梦中,他在一阵愤怒。在监狱里,也终于明白:一个出身微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是不可能通过个人奋斗和飞黄腾达。他拒绝上诉坦然走上了断头台。
三、社会阶级制度与于连性格的矛盾
(一)对社会现实抗衡也妥协的矛盾内心
于连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捉摸不定的性格特征,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就做出不同的反应,历史的发展一直不合于连的想法,因为自己的出生让他受到歧视,让他感觉自卑,使得他敏感多疑和不断反抗的。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阶级,和不同状态之间的不同类别,不同的人生观念,坚持以怀疑的态度,与他周围异常敏锐的观察,寻找歧视,他伤了他的敌人,谁跟踪他的搜索。
他不愿意对上流社会的歧视低头,以当时拿破仑英雄主义来让自己坚强,让自己的个性可以得到保留,总是在一种谁都不可以侵犯的防御状态,。“在这奇异的年轻的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暴风雨”。他讨厌被人家当做奴仆使唤,希望自己能和上流社会的人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想做的事”他拒绝了。
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甚至立即确认“去他家,我和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连的思想是敏感扭曲的。
但是于连也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强让他得到甚多的器重。想想他刚刚来到市长家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有点幼稚、善良和质朴的乡下青年。在市长家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他为此非常生气,为自己因为贫穷的出生而要受到别人的歧视而感到痛苦,也因为这样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厌恶和蔑视。虽然他的渊博的知识,非凡的记忆力赢得市长的支持,但他在这里“只是觉得他已成为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二)反抗性格的无限扩张
于连从小就非常的骄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番大事。强烈的自尊心如果被其他人辱骂,就会使得他内心充满怨恨从而报复对方。就连在爱情这件事情上,于连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开心和幸福,而是在得到对方后自尊心得到满足后感到骄傲,并认为这骄傲就是他想要的。但是人们都会不理解他这样的行为,这样更能反应出于连是从骨子里反抗上流社会的。
就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带着一种斗争的心走进了市长夫人的房间。这一切都是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蔑视,为了粉碎市长的骄傲。就连在和市长夫人进行亲热的时候,于连心里对这一切的仇恨都从来没有消失过。他一直把爱情当做是他对上流社会的蔑视做出反抗的工具。这样的想法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他总是看不惯玛特儿小姐的傲慢,在内心深处觉得:“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我没有向她说我喜欢她。”
在玛特儿小姐爱上他告诉他的那一刻,于连觉得他已经胜利了,此时此刻他仿佛已经是上层社会的人了。他对自己鼓励并觉得:“侯爵对我的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面。”
这根本就是一场于连的战斗,他把目标定位在上层社会的荣誉和地位,而他的武器就是爱情。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场准备的战斗中,身世的骄傲,像一座大山,是她和我之间的军事阵地,这大山,便就是我进攻的目标。”
由此看来,于连并不单单把她们看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为阶级去“征服”的。他占有她们不在意肉感,而在意满足他那平民的、要求尊严的灵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法国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也反映了于连在感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四、内心矛盾的于连
(一)用野心夺回尊严的斗争家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在维立叶尔市,这样的野心往往被反抗、复仇、维护个人尊严的想法所冲淡;就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努力学习,取得院长和大主教的器重,自信不久就可以当上主教,野心勃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而在巴黎,自从担任木尔侯爵的秘书以来后,他地位就骤变,环境的变化,在都市风气的严重腐蚀下,虚荣心的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开始向个人野心慢慢开始转化。
司汤达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抗争,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红与黑》也不愧为一部心理描写小说的典范。德国文学巨匠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最好的作品”,称赞他的“细心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毋庸置疑,司汤达对于于连的性格刻画和对于连内心那惊涛骇浪般矛盾斗争的描写的强大力度和烈火炙烤般的灵魂折磨,正是小说最震撼人心之处。
纵观这本书,可以看出全部《红与黑》就是于连浮沉升降兴衰得失的过程。如果让我来说,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拿破仑崇拜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充满才智,善良,敢于同封建贵族搏斗的英雄。
(二)怀有诗意却遭遇现实的可悲者
有些研究者认为,从于连身上,看到的是内心的诗意和社会的庸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社会对个人的残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于连的行为有一部分确实是社会造成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阴险伪善的神父,勾心斗角的政客,专横凶残的贵族,贪污腐化的官吏,卑鄙庸俗的资产者。
这一切不得不让从小就受父亲虐-待而立志成为一名具有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军人的于连,像注入了兴奋剂一样,去疯狂地实现他的野心。除社会原因以外,我还觉得这是他本身性格所制约的。
他自小受拿破仑部下老军医的教育,喜欢读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在他头脑中有着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反抗王政、***社会的特点,但同时,他的出身,他的思想,又使他具有向上攀登的强烈愿望。于连,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就这样,被人所批评,指责,同时又被人所赞扬。
(三)孤独前行的可怜者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闭塞的小城维里业市某锯木厂主的家庭里,他是一个自小没有母亲的孩子,缺少母亲温柔的关爱,相反,他的父亲老索雷尔却是粗暴蛮横的,在身体强壮的哥哥面前身体瘦弱无用的他被视为累赘,在父兄的拳脚相加中度过辛酸,孤独,卑怯的童年,这种童年经历,使天生聪明的小于连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这样生活潜移默化的支配这个体无意识的自卑,这种自卑感作为深层的动机,于连时时生怕被蔑视,有着强烈的渴求平等的欲望,希望被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认同,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抵制自卑的更强烈自尊和征服欲。
这时,他遇到了一位经历过拿破仑时代的老军医的呵护。老军医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的生活和教育的同一时间,还灌输给于连对于拿破仑和战争时代的崇拜,使于连从小就将对于拿破仑的崇拜深植于心,他能够敏感地体会到波旁王朝***时代贵族阶级对一般平民的轻视和压迫。他渴望的就是拿破仑那年代,而现实却是把拿破仑贬低得是一文不值。
他所生活的是一个***黑暗的***的波旁王朝统治时期,资产阶级贵族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于连虽然天资聪明还也很有才华很有野心,但是由于出生在贫困的平民家庭,身处在这复杂的社会里是遇到的人和事都和于连内心想象的社会不一样,他在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他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这世界之外,他利用他的聪明才智不择手段的得到那些原来不属于他的东西,把财富和社会地位当成是他的人生目标。于连觉得只有得到这些世人眼里重要的东西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才能出人头地不被别人看不起。
于连把拿破仑作为他的偶像,他希望自己可以活在那个时代,那是他所向往的时代,因为那个战争的年代他的聪明才智可以得到施展,他可以通过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向上走,最后得到他想要的。
而现在这个社会,出生在贫困平民家庭的于连被上流社会的贵族蔑视,他做什么事都受到限制,连公平的待遇都得不到更别说是升官发财走向上流社会,于连处于的是这样一个历史的环境下:它生长在一个英雄时代却不得不过着出生和金钱主宰的生活。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在于连生活的这个年代里,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接受这个阶级贵族的制度,要不就站出来和上流社会做斗争。于连的
人生中似乎有太多太多的鸿途伟志需要去实现,当我们背上行囊踏上自己的人生征程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无限澎湃的,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无限渴望,对奋斗将会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充实和满足的狂喜。但当我们渐行渐远倏尔回头看来时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这一路,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比如正直、无私和公正。所有的物质的欲望掩盖了我们本来纯粹的干净的品质,我们就成悲剧的主角。而这时的我们怎么会想起这一路起行时的初心呢?
(四)追求幸福误入歧途的悲哀者
在书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于连的观念里时时刻刻反应出他对其他富有的人的羡慕,他说的“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的话,都不是他心里真正的想法,他却从来不让别人知道他真实的想法。财富对他来多很重要,他知道当一名主教得到的法郎比一个将军的多得多,他不在乎和谁一起吃饭一起过日子,只想着有没有挣到钱。他拒绝和爱丽莎的婚姻,他觉得自己不能靠这婚姻来挣钱,他觉得以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挣钱而且可以挣到很多。
于连不是一个非常爱钱的年轻人,这是他和同样渴望成功的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包括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人。阿格德主教看到比自己大不多,这是他的“马刺感到羞耻”,对于第一次重用就感到“欣喜若狂”的时候,当了轻骑兵中尉,拥有骑士的封号就“喜出望外”,这一切都为他带来了第一,荣誉,平等,自由,其次是金钱,财富和享受。可以说,他很高兴,成分小事,主要是自尊的满足,甚至达到了阅读的自由的能力。总之,于连是一个野心家,个人主义的自私的人,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而误入歧途的年轻人都比较准确。
于连股子里有一种坚毅,有一种为实现雄心与理想而能坚强地承受孤独与心理压力的坚忍和毅力。为了能够通过教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有着敏锐的头脑,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记忆力,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必须去实现他,他不安于现状,为了出人头地,强迫自己,压抑自己的本性。很多事他都是违着自己的良心而必须去做的事。
他根本不信仰宗教,却通过刻苦地学习将拉丁文的《圣经》倒背如流,明明不信仰神却在贝桑松神学院立下吃得苦中苦的决心,通过长时间的苦修苦炼,忍受种种痛苦,获得院长的赏识,在神学院中出类拔萃,心里明明无比崇拜拿破仑,却当众辱骂他,使人不禁对他心生几分敬佩和叹服。
钦佩于他的那刚强而坚毅的性格,为实现目的而委曲求全的坚忍。也许有人会认为于连是自私的,虚伪的,伪善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否是出于一种无奈呢?一种社会迫使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迫于他的出身局限。
他有才华,但他不得不去适应这个本不属于他的本性的社会。于连为了得到财富和地位来完成他自己的理想,他不得不变得自私,通过阿谀奉承来讨好其他人,在这个都是利益金钱为上的社会里他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生存下去。人在收到威胁的时候都会本能的保护自己,这是人的本能,于连也不例外,他为了与上层社会做斗争,只能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戴上虚伪的`面具。
自从于连到了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开始,他就见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让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和上层社会之前的差距,这是他的出生他不能改变,他开始变的自卑,开始伪装自己,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他家里,我同谁一起吃饭呢?”
他拒绝和仆人一起吃饭,他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他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这样在他看来才有尊严;当他第一次强行吻了德瑞那夫人的手时,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他不是出于爱,更恰当地说,是出于自尊,出于一种征服欲,一种对贵族阶级的妒恨,报复的情绪;当市长把于连当作佣人一样粗暴地训斥时,于连眼中射出害怕并且觉得自己的报仇毫无希望,决然地回答:“先生,没有你我也是不会饿死。”
可见,他坚决的反对贵族阶级,是决绝的。他将一个真实的自己深深地藏起来,虽然身心受着难耐的残酷折磨,每天每天,他坚强地戴着面具生活着,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如履薄冰地忍耐着,用他的虚伪反抗着周围的社会。
(五)追求平等的梦想家——于连
他的脸是这样的苍白,却又温柔,谁又能知道他心那坚定异常的决心?我不能不发自内心地钦佩于连。在这样的社会里,为了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理想,我们能要求于连什么呢?他的性格中永不服输的精神,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难道不值得尊敬吗?他的不轻言放弃,不受拘束的个性,他的战斗奋斗的人生,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勇敢地在并不舒适的环境中坚忍地自保,为梦想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依然相信,于连虚伪冷酷的外表下有着火一样热情而善良的心,这善良的本性,在他的灵魂深处,没有泯灭。
(六)于连是那些向社会妥协的人们的象征。
他们本来都要美好善良的理想,最后却被社会磨平,在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这是社会的悲剧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他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他为自己的出生而感到自卑。但是同时他又是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他敢于最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所有蔑视他的人做斗争,他的聪明才智让他学会怎么在这社会立足,不惜活在虚伪的面具之下。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不断的斗争反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于连,作为一个含蓄腼腆的平民青年,身在这个等级制度分明的年代,为了实现它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但要在各方面展示他的优势,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在处处显示知识以及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造假和违心之举。然后当他爬上一定的位置的时候,当他认为自己已经踏上飞黄腾达的道路和取得了人们羡慕的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他才明白他就是一个“汝乃山区穷乡下人”。
一切似乎变得唾手可得的时候,社会却残忍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是于连·索黑尔的悲剧命运的过程。
因此,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准确。或许于连的悲剧乃是一切出类拔萃之辈的永恒悲剧。无论在专制社会,还是在共和社会和民主社会。这种悲剧或许称之为成长,或许称之为堕落,这个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它确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体现着,司汤达说过,“社会就像一节一节的竹节,下边的人想爬到更上层,更上层的人却千方百计的阻挠”,进而升华为一种社会规则。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陈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决不请求你们宽恕,我不要任何幻想。死亡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这也就不能不引起了我们对现实更多的思索。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对前途和命运充满渴望与希冀,也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欲望。我们也许早就忘却了小时候第一篇关于理想的习作了。为了顺应时间的潮流,为了遵循利益的法则,我们不停地改变着,追随着更体面更充裕的物质生活,哪怕在纷繁的人流中难以呼吸,遍体鳞伤,仍要强忍着华丽外表下内心的焦虑和煎熬。
人流中一双双几近木讷的眼睛,也曾经闪闪发光,也曾经怀抱着自己最本真,最单纯的理想踏上自己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为科学家、军人、老师的种种过程中渐渐变质,变得更能趋合别人的需要,变得只为肉体而存在,而代价却常常是诚实、无私与开朗。当我们一边成长,一边想方设法用种种面具遮蔽起我们纯真的本质时,我们便在重重复复地上演着于连的悲剧,而这时,谁又会想到自己孩提时,其实向往的是永远快乐。
结 语
现实短暂,理想永生。于连的奋斗与悲剧刻画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真实的心灵挣扎与抗争,真实的于连,真实的自己。扪心自问,自己的影子,是否也是个于连呢?于连是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吗?于连,爱他,恨他,感动于他,怜悯他,宽容他。就象对于自己。一颗孱弱而勇敢的心,它义无返顾地在这黑暗的社会里,燃尽他的天真与热情,它永不服输,它勇往直前,它对于梦想的信仰和追求的勇敢和坚毅,会永远在文学的历史上,熠熠闪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