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整理的静水流深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水流深随笔 篇1
看过赵万里写的一句话: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在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一平如镜的水面,无风无浪,你无法窥知在表面的深层隐藏着什么,是暗流涌动,或是表里如一的沉静。偶有淘气的顽童拾一石块,扔向水面,只听一轻微的破水之响,随后毫无声息,连涟漪都不曾泛起。
在它经过上游的一泻千里的壮观,挟着黄沙与尘土,从历史的深处滚滚而来,那里有着大唐最昌盛的钟馨声响有着大汉王朝万马齐奔的马蹄急乱。就这样无忧无虑欢快的奔腾,忽然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青黛的山峦,曲转流回的数道河弯,那气贯长虹行程便在最灿烂之季戛然停止,不羁的黄河水也安静下来,所有的喧嚣与繁华在此刻都变成了从容与淡然。
四季更迭,万物轮回。在一年当中,春是多彩的,夏是挚烈的,秋是沉稳的,冬是无声的。每一个季节都是有着它独特魅力,而在这四季当中一直偏爱的当属秋天了。
秋季与春季相比虽然气温比较相似,但是少了那种偶尔剌骨的寒意,更多的是有了一种能平息浮躁的温情与柔软。秋天的色彩是继春天的初绿、夏天的碧绿之后,从深绿转向微黄,在眼帘可及的范围之内,生命已呈饱满。远方的山与近处的庄稼构成了秋的成熟与韵味,岁月在此刻如流水潺潺,书写着淡泊光阴。秋天的'风是不温不火的,在秋风抚摸下,那些金黄的色彩悄然离开树的枝头,在风中打几个旋转,温婉的和岁月道别,奔向大地又开始孕育着另一个生机。秋雨是温存的,斜斜的飞纷,没有春雨的缠绵、夏雨的粗暴以及冬雨的凄苦,行走在这样的季节,最容易使人安静,会在匆匆的步履之中思念着家,思念着亲人,那里最容易放下所有的伪装,也可以剥去勉强的坚强,这样的雨季能使人感受到博大的胸怀与上善如水的纯净。
迷恋一座城,迷恋城里的一道风景。挟着一本书,在七月初七的日子从江南走出,在静水流深的岁月里去寻找那座青黛的山,那一份宁静致远的情感。
推开小城的门扉,见你正用修长的指端起一壶茶,缓缓将第一道茶倒入圆润的茶盏之中,叮咚之声如空山鸣响,扑鼻的茶香迎面而来,心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空灵。
静水流深随笔 篇2
印象中的江南水乡应该是如水墨一般纯净舒心,到达荻港后发现真是如此,但是多了一些韵味。长期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一直处在风风火火的状态,可谁知,一浸入荻港,心变得平和而恬静。
河流两旁有着长长的长廊,从下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大多是老人,坐在长椅两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长里短,日子好生快活。就连猫咪也蜷在长椅上打着瞌睡,过路人来来往往,却丝毫影响不了猫的雅致。这样慵懒的生活状态我真是许久没见,在这里我好像都没有看到现代快节奏留下的印记,一切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模样。
我原以为我们的任务就是参观这美丽的古村,再拍一些游客照。让我如梦初醒的是阎老师的一番话,他说,内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一块石头都能将它详尽地剖析和剥离出它其中含义。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从宋朝、清朝流传下来的,我们要学着去看看其中历史留下的印记。有时候我们节奏真的太快,心也太浮躁,没法停下来好好感受历史长河带来的沉淀。快餐式的阅读,让我们养成了“走马观花”的坏习惯,以至于当我深入荻港古村时,第一个念头竟然是不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石头,有那么多内涵吗。我有些羞愧,因为肚子里空空如也,好书看的太少,什么历史文化,名人事迹我一概不知。
可是,荻港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古村落,远离商业,竟然能让我开始停下脚步,慢慢地研究个中滋味。一座一座古老的石桥,除了新修了围栏外其他都完好无损。当初“破四旧”的时候,许多老建筑都被破坏了,唯独桥现在还在使用。正是因为桥能沟通两岸的功能,让它免于灾难,得以永流传。那一座座古老的石桥,早已被历史长河打磨的平平坦坦,只有桥墩还留有石雕*案,只不过已经不再精美,但是却依旧耐看。原来美不是不在,只是需要你停下来才能看见,静水流深。
只有具备深厚的底蕴才能在历史中留存下来。荻港最大的魅力,就是能让我停下来,去充实自己,去了解更博大的古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