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诗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酿酒,丰富了国人的生活,更培育了中国灿烂的酒文化。下面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谈谈中国诗酒文化,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1
酒是窜肠的毒药,有人因它丧命,有人因它误国。这是杜康先生预言还是诅咒。酒的发明确是给天下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酒的文化在衣食住行中占居了重要的地位。多如繁星的大补酒、疗伤药酒、生活用酒应运而生。酒的家族琳琅满目,令人数不胜数。
酒是弱者的***剂,稍不如意借酒浇愁,意志堕落,不思进取。酒是聪明者接交应筹的工具,杯酒成富豪。可见酒魅力、酒的作用之重要。战国时,楚霸王的鸿门宴、北宋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陈桥兵变。商纣王设酒池肉林,荒***无度,以至国破家亡。李白斗酒诗百篇、千日酒醉死刘令。酒在里成了重要的饮食文化。
酒是朋友相聚时的一种兴奋剂,缓解疲劳,释放压抑,酒后吐真言,把胸中的憋屈发泄无遗。曺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酒是尊师重道、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之一。如国宴茅台、五粮液等。
酒作为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交际文化首选之品,给工农业产值带来了无限商机。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2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喝酒,本来是好事,可是喝多了,就变成了坏事。光是身体一样就受不了,头疼脑裂。浑身乏力,酸疼。那精神上更加有问题,目光呆滞。思维混乱,很难去思考问题。
而且酒后无德,说话做事可能会没有原则,信口开河。酒醒之后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让人很看不起。
醉酒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增加了危险度,有不少人就是喝酒之后,呕吐物堵塞了呼吸道而窒息身亡,还有的人在路上出了车祸,还有的人因为喝酒引发了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
喝酒还会导致精神性依赖症,俗话说的上瘾,严重的导致神经末梢坏死。给自己的生活组成很大的不便。
少量的饮酒,增加一些生活情趣,朋友小聚,其乐融融才会有酒文化产生的基础。
所谓的文化,必然有一种载体来承担。文化的传承必然是对社会和自然人有正能量的帮助才会源远流长,否则这种文化就不能传承下去。酒文化能够传承到现在的价值,就是与中国的人情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酒考人来传承,人靠情来依存,情靠性来发展,酒恰好可以养性,所以酒文化得以长久的发展。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3
酒,成为文化,可能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的国家也存在吧?喝酒就象抽烟一样,不光是有人喝,而且是喝的大有人在。不光是男人喝,女人也喝。而且谁喝得多,似乎挺有面子,喝的人也挺自豪骄傲,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胜仗似的。喝酒适量可能有好处,但是一旦过了那个量,甚至是到了拼酒的程度,实在是害处大于好处。
酒,成为文化,可能是发明酒的人所始料不及的。也不知是因为什么,让酒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竟演变成了文化。酒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不知是不是与文人爱喝酒有关?中国古代喝酒的文人可不在少数,如李白、白居易、杜甫、他们大都是狂放不羁、奢酒如命的。李白的《将进酒》已是千古名唱,其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何等的'豪放洒脱?杜甫当年,家中儿女众多,连房子都漏雨了,生活中仍然还是要喝酒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即使生活清贫,但过得却是不可一日无酒的日子,可见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简直就和吃饭一样的重要。就连为官为人都有口碑的白居易都说“身后堆金拄北斗 ,不如生前一尊酒”。还有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说明中国历史上,女人也是很热衷于来凑这个酒热闹的。不光是李清照了,《红楼梦》中,有名的美女史湘云,她喝醉了,还睡在了石头上。文人的这些或关于自己或关于他人的作品,或许都对酒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中国的历史上,不止文人爱喝酒,武夫也爱喝酒。这些,电视上是经常能看到的。出征前、战争胜利后,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出征前叫壮行酒,胜利后叫庆功酒,那酒喝得是豪气十足、潇洒透顶呀!与文人喝酒大不相同,充满了阳刚之气。但是喝酒误事的也不在少数,象张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醉酒打人,被人算计,不仅把城池给丢了,还把命给丢了。难怪古代也经常出现禁酒的事。但是历来禁酒好象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其中就不知是什么原因了。
现代的科学证明,喝酒适量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这个量是很小的,好象一个人一天中只能喝一到两小杯,大概也就一两左右。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不去注意这些。不但喝酒,还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酒文化一再地发扬光大,劝酒、拼酒。拼酒的时候又将人的口才发挥的淋漓尽致,有激将的话,也有温柔的话。激将的话有“你看不起人”,温柔的话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总之,只要把酒喝下去就行。似乎酒比饭菜对于人来说更珍贵与重要,一点不能浪费。而且,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光是酒量了得,而且劝酒的功夫也是很了得,总是能调动大家的喝酒热情,总能说得你不喝就象是做了亏心事、对不起人似的。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一旦喝酒,就要喝个够,不喝多绝不罢休。你如果不把他喝多,他还会不高兴,说你不够义气。有一句俗话说“一个人不喝酒,两个人不赌博”,可有些人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喝酒,不光中午喝、晚上喝,清早起来就要喝,真地是达到了醉生梦死的境界。
但是酒喝多了真地没好处。即使你身体健康,它对身体特别是对肝的伤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伤害程度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它对人的伤害可能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但日积月累,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活生生的肉体,在健康的时候无所谓,但当病痛真地来临的时候,有谁能做到无动于衷呢?如果你的身体不好,有高血压等病,喝酒的时候最容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在我的身边就听说过两三次因喝酒而丧命的事。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龄大的生命,那毕竟是生命,而且这生命的消失不是因为其它不得不为之的事。喝酒这个事情,是可为也可不为的。
但为什么生活中会屡屡发生喝酒致人死亡的事呢?我想,这除了与当事人的意志、奢好有关外,还与当时的气氛不无关系吧?在这个气氛当中,劝酒人的作用不可小看。喝酒的人往往就是因为这些劝酒人说的话而在心里产生了一种不得不喝的意识。虽然这只是喝酒的人一厢情愿的意识,但这意识的产生或多或少是因了那些劝酒人的话。其实喝酒的人大可不必在意劝酒人的话。不管怎样,自己的身体自己是最应该爱惜的。不光要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家人考虑。人生在世,这个身体虽然是属于自己的,但是活着真地不光是为了自己。现在也出现过许多劝酒致人死亡的案例。许多案例中,劝酒的人都是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果明知对方身体不好还劝酒,那就存在刑事责任的可能。所以,奉劝各位,喝酒的时候千万不要认真劝酒,因为酒真的不是个好东西。也奉劝喝酒的人在喝酒的时候,不仅要理智地听各种各样的话,还要理智地管好自己的情绪。
酒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要想人们在听到几个悲哀的故事、明白酒的坏处后就能警醒,那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事。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尽量地不喝酒。如果喝酒,请少喝酒,不要劝酒,爱自己,爱家人,也关爱他人,形成新的酒文化。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4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又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在中国,从远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在中国文化漫长发展过程中,诗依从文学而出现,在其他文学样式尚处于胎眠时期,诗就在人们精神劳动中脱颖而出。诗是概括生活,浓缩语言,凝炼真情,富于内在,旋律优美的文学样式。她为时代脉搏跳动,是人们精神世界最敏锐的触须。以诗的总体而论,她是人类进入文明的象征。在人类精神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里,她对哲理、道德、文学、美学进行广泛而深远的探索,从中凝聚、提炼诗的真谛。
诗的广义被人们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美学代名词,如论述到古代的灿烂文化,泛称为诗;谈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辉煌的历史,称为史诗。推而广之,赞美大自然中的山川江海,以至于事物、境界、语言、品德、情操,都冠之以诗。
酒,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含糖的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变成酒精,再加其他物质进行勾兑,便成为各种香型的酒。大自然不停地运行,某种物质由于天气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诸条件在适合演变规律之下,天然地造化出酒。中国早年就有“猿猴造酒”的传奇之说。无独有偶,法国也有鸟类造酒的传说。这就证明,酒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由于各种条件符合酿成的必然,于是就出现了酒。人类,在自然规律的启迪下,发现酒,进而自觉地酿造酒,这是顺理成章的行为了。
关于酒,在中国的出现,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之说。从历史年代推算,仪狄在前,传说她是舜的女儿,与禹同时代,而杜康是西周之后的春秋时代的人。可是,在我国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樽、缶、杯、斝等形状古朴的新石器时代酒器;从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如甲骨文、金文中“酉”字形状的陶罐,这种陶罐距现在约有七千余年;从山东大汶口遗址也出土了大量樽、缶、杯、斝等盛酒的陶器。由此证明,早在仪狄时代的四千年前,中国不但有了酒和酒器,而且饮酒已比较普遍了。
从远古起,在中国,诗与酒就交融在一起。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举行朝廷大典,都奉献酒诵颂诗;唐朝在乡试饮酒礼中要诵《鹿鸣》之诗,称之为“鹿鸣宴”。从宫廷到民间,酒与诗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成为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古代饮酒诵诗,非常注重礼仪,在《诗经·宾之初宴》篇中有:“饮酒孔嘉,维其令仪”(饮酒是美好的享受,要保持高雅的风度)。
古往今来,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魏晋时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有一半谈到酒,如“试酌百情远,垂觞忽忘天”。
唐代,诗歌大盛,诗人们嗜酒成风。代表人物首推诗仙李白,其中“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是成为诗酒交融的名句。“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的杜甫在为众诗人画像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地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诗仙在《将进酒》中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把酒问月》中唱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杜甫的咏酒绝唱,称著于世。与李白同代的爱酒诗人,先后还有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皮日休等等。从唐代诗人嗜酒,诗歌繁荣,可以看出诗酒交融的盛况。
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饮酒微醉中写成的。无独有偶,北宋时的诗人苏东坡,在山东密州(现诸城),中秋节饮酒,喝到微醉时,诗兴大发,写下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时,诗人陆游曾感慨地咏吟:“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中,摘取点点,可窥豹一斑了。对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的形成,笔者与艾青同志曾探讨过,从史料上看,诗的形成到酒的出现,两者即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
中国诗酒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体系。纵观诗酒文化发展史,酒醉诗情,诗美酒醉;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溢。诗与酒,相映生辉,形成绚烂的文明景观。
诗人艾青把诗酒交融,比喻为“诗酒联姻,源远流长”。
诗人贺敬之把诗酒交融誉为“诗情如酒,酒意如诗”。
诗人绿原对诗酒从各自的内涵向对方伸延,说:“诗是水中酒,酒是文中诗”。
从古至今,诗酒交融,诗酒联姻的轶闻趣事,脍炙人口,传为佳话,丰富美化了人的感情世界。
谈谈中国诗酒文化5
关于喝酒的打油诗,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吧。笔者孤陋寡闻,对于有关于喝酒的打油诗知之不多,但仅仅就自己所知而言,仍可以从中窥探出一点关于喝酒的心理和文化。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句打油诗:“感情深,一口清;感情浅,舔一舔。”此打油诗在酒桌上一度流行,但其所蕴含的酒心理和酒文化颇有一股蛮横、无礼、乃至强迫之意,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甚至是歪理,所以很多人对此表现出反感情绪,但在酒桌上碍于情面,反感也只是揣于心中。
再看看这样几句打油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感情铁不铁,铁!喝了就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喝了就怕打吊针!”很形象地表达了一些在酒桌被迫超量喝酒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很多人对过份劝酒或被迫喝酒的憎恶心理。
接着看看这样几句打油诗:“ 有风度的碰一碰,有文化的抿一抿,有品位的润一润,有新意的闻一闻,有个性的晃一晃。”、“亲朋聚会不劝酒,真诚相待天地久,一年四季不劝酒,健康幸福永长留。”、“喝酒不强求,情义心中留!老酒虽没有,真情到永久!老酒不沾口,健康年年有!”
依笔者看来,这几句打油诗相比所谓的“感情深,一口清;感情浅,舔一舔”而言,真乃酒文化的新风,先进之风。有了这样一种酒文化,就不怕喝酒喝坏身体,就不再喝酒误事、闹事、生事,就不会产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的无奈、痛苦心理。看看以上的打油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摒弃,我想大家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有人说,酒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胜利了喝庆功酒,高兴了喝开心酒,上战场喝壮行酒,诗人写诗更是要临风把酒……事实上,好酒者亦不惟中国独有。但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如今流行于市的所谓“酒文化”,不时暴露出其魔鬼的一面。在很多情况下,酒已不再仅仅是传情表意的载体,而经常成为交换利益的媒介和联络同僚、取悦上级、铺平升迁道路的手段;不再是奇思妙想的助燃剂,而变成了干坏事的壮胆药……
对于此观点,笔者颇为赞同。文化往往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而人的言行有好坏之分,所以文化往往也有好坏之分。酒文化同出此理。什么样的酒文化算好文化?笔者难以一言概之。但什么样的酒文化是坏文化?笔者却有着切肤的认知,在此仅仅列举一二。比如,官场屡屡出现的喝酒喝死干部的酒文化就是坏文化,职场屡屡出现的喝酒伤身、喝酒误事、喝酒坏事的文化就是坏文化,灌醉他人的酒文化就是坏文化,争强好胜的酒桌恶斗、无节制的酗酒的文化就是坏文化,把酒变成干坏事的壮胆药的文化就是坏文化……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个人之见,不一定正确。什么样的酒文化该坚决摒弃,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摒弃糟粕酒文化,当从官员做起。理由很简单,官圈有了好的酒文化,则民间酒文化一定会受到好的熏陶,官场的酒文化清风扑面,则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一定会有所收敛。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中国的诗文化与酒文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