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托耳形象分析
赫克托耳,普里阿摩斯(priamus)的儿子,特洛伊(troy)王子,帕里斯(paris)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最后和阿基琉斯(achilles)决斗,死在对方手里。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赫克托耳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赫克托耳形象分析 篇1
文学中的赫克托尔:
勇敢"重情"缜密——浅析《伊利昂纪》中赫克托耳的形象
《伊利昂纪》这部大型古希腊史诗主要描写了特洛伊城与希腊长达10年的战争,重点落在战争结束前50天。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战斗中,涌现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特出的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帕特罗克洛斯等等。其中,特洛伊王子、主将赫克托耳以其勇敢、重情、缜密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那不尚武却甘愿为保卫部落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让读者在感动之余也不免一声叹息,遗憾连连。
那么,这部史诗是如何塑造出赫克托耳勇敢、重情、缜密的形象呢?请看以下一段赫克托耳的真情告白(详见《伊利昂纪》第六卷第440—466行):
“听罢这番话,顶着闪亮的头盔,高大的赫克托耳答道:‘我也在考虑这些事情,夫人。但是,如果我像个懦夫似的躲避战斗,我将在特洛伊的父老兄弟面前,在长裙飘摆的特洛伊妇女面前,无地自容。我的心灵亦不会同意我这么做。我知道壮士的行为,勇敢的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替自己,也为我的父亲,争得伟大的荣光……”
这是当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涕泗连连地哀求他退出战场时他所作出的第一反应。面对险峻的形势,望着心忧神伤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赫克托耳内心肯定相当不舍。但是,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必须杀出去,如果逃避,他将会在妇女面前无地自容,他的心灵也不同意他这么做。在他的心目中,能够面对现实,勇敢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才是壮士的行为。事实上,这也符合当时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就是“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显示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诗中除了此段开头外,几乎每逢赫克托耳出现时,都少不了“顶着闪亮的头盔”,“高大的”这两个修饰语,它们起到了明显的强调作用,突出了他外表上的刚强、威武,也映衬出他内心的勇敢无畏。“闪亮的”、“高大的”还隐含着一种深刻的意蕴:真正的勇敢无畏者,是真正的“闪亮”和“高大”,精神永远“闪亮”,形象永远“高大”。诚然,赫克托耳是个勇敢而高大的英雄。大敌当前,即使明知那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为了部落、人民、亲人,他毅然迈出前进的步伐,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中的燕国刺客荆轲。他们在面对恶战的时候,都是那样的义无返顾,从容坦然。这样的胆识确实非一般勇士或是只懂得杀戮的人所能够拥有的。
重情,也是赫克托耳的形象特征之一。他深爱自己的部落、父母、人民和孩子,对自己的妻子更是一往情深。在道别妻子之际,他道出了令他难受的事就是特洛伊失守,国家沦陷,士兵遇难,父母遭到不幸,弟兄们战死沙场,和地上泥尘作伴……但最令他难受、甚至痛心疾首的是妻子被敌人掳走,沦为奴隶,在别人的冷眼下受苦受难。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受真挚地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和博爱情怀。部落、人民、亲人在他心目中是重要的,他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遇难,所以必须冲出战墙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然而妻子对于他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如果她不幸沦为敌国的奴隶,那将会令他悲痛欲绝,无法承受。为了妻子不受凌-辱,他宁愿为残酷的战斗奉献出全部,甚至愿意用生命去承担失败的后果,因为那样可以“一死了事,可以在垒起的土堆下长眠,不致听到你(即安德洛玛)的嚎啕,被人拉走时发出的尖叫”。可见,即便是死,他念念不忘的、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妻子,不愿听到的是她受难时发出的哀号,那种深情挚爱的确教人为之动容。事实上,外表坚毅的铁汉子赫克托耳,也是个蕴藏着仁慈、博爱之心和满腔柔情的男儿郎。他的重情,也就在那段充满慷慨激昂和悲愤的真情告白的后半部分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在那般危急,那般令人激动、伤悲的时刻里,赫克托耳仍能作出相当周全的考虑,把形势、后果分析得非常深入,如:清醒地意识到对方的强大,己方的不利,特洛伊或许很快就会灭亡,人民将陷入一片灾难中,妻子也许就被掳走,然后在敌国受着各种磨难,身心饱受煎熬等等。可见,他也是个心思缜密,头脑冷静、清晰的人。尽管情况如此不妙,他所预料的后果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但他在出征前还是沉着地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摘下盔冕,温情脉脉地抱起年幼的孩子,俯首亲吻,表达自己最后的父爱,然后放开嗓门向各位神祗发出祈祷,希望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比自己更出众、卓越;二是把孩子托付给妻子,抚摸着她并叮嘱她日后好好“操持活计、织机和纱杆,催督家中的女仆”,劝慰她不要伤悲,并鼓励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好好教育孩子。这就更深一层地体现出赫克托耳的心思缜密了。同时,更流露出他的长者风范,因为惟有具备此等风范的人,才能在最紧急的时刻有条不紊,从容作出细致、周密的安排和嘱托。
就这样,勇敢、重情、缜密就形成了赫克托耳的性格核心,同时,造就了他的光辉英雄形象。古希腊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认为“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所以说,赫克托耳既是一个被宿命和悲剧、爱与血成全的凡人,也是一个由激烈的战斗和有限的生命煅造的悲剧式英雄。他在生与死的战火中得到了磨练,表现出即使是在最酷烈的条件下也不准备放弃抗战和自我检验的决心。在他那双深色的眼睛中,仿佛包含着无声的千言万语,流露出作为一个男人所能具有的美德、重负和无奈。他的眼睛更像夜幕中的海港,任凭惊涛骇浪拍击也处变不惊,坚定不移地为所爱的人提供温暖和安全。因此,他的确不愧为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
电影中的赫克托尔:
赫克托尔是电影tory中真正的英雄,也是电影中两位主角中的另一个。他是符合现代人向往的那种英雄人物:勇猛善战,高尚,冷静,不相信神,对国家忠诚热爱,对家人特别好,照顾亲人,不畏死亡,又有同情心,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但愿意为保卫国家而战……所有的美好的词汇都可以来形容他。但正是因为他太完美,我的语言不足以来形容他,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写他,我只能说,他是影片中真正的英雄,他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影片中处理得最好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他在战斗中的表现是最为人惊叹的,也许他不是最强的战士,但是他的顽强他的精神在每次挥剑中表现出来,他在战斗前的演说,是我见过得最令人动容的,他的死也是如此,令人心酸感动流泪。——我的水平让我只能用如此乏味的言语来形容,我能表达出的是在不及他的完美的万一。
曾记得金庸先生评价他自己笔下的众多英雄人物当中,能真正称得上侠之大者的只有两人------郭靖和萧峰。因为只有这两者是摒弃了自己的私念,把人民的苦难放在了第一位。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担心“刀兵一起,生灵涂炭”,在民-族-矛-盾与民族感情的夹缝中,乔峰选择了自杀,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雁门关数十年的和平。郭靖选择了抗争到底,他不能死,也不能逃避,因为在他背后是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这两位大侠巨大背影的映衬下,其他金庸笔下的男主角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而我觉得在《特洛伊》里的赫克托尔也堪与这两者并肩,因为从片中看来,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帕里斯是为女人而战,阿伽门农是为利益而战,只有赫克托尔是为他的国家、人民而战。相比之下,其形象也要比其他的要高出许多。但正是由于处在这样特定角色存在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在影片《特洛伊》里,赫克托尔的形象十分的鲜明,对父亲他尊重孝顺,对弟弟他怜惜关怀,对妻儿他温柔爱惜,对战争他英勇无惧,对国家人民他鞠躬尽瘁。他屡次试*阻止战争,但作为国家最好的勇士和领袖,他只能选择战斗。当他以身体挡在兄弟帕里斯身前,违反约定的决斗规则刺死斯巴达王时;当他灵巧而勇敢地击杀了穿着阿喀琉斯铠甲的帕特洛克罗斯时;当他即将迎战阿喀琉斯的那个清晨,象往常一样穿戴好盔甲,吻别摇篮中的儿子,凝视着爱妻熟睡的面容,转身而去时;当他与阿喀琉斯约定“如果我取得胜利,那么我只剥下你的铠甲,把你的尸体还给你们希腊人,你也应该同样对待我”被拒绝时;当阿喀琉斯的茅尖刺穿赫克托的心脏,用战车拖着他的遗体,扬长离开特洛伊城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肩负着尊严,荣誉,和责任形象高大的赫克托尔。他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位从讲述他的那一刻开始直至他倒下都是以偏向完美的英雄形象呈现于我们的眼前的战士。他是英雄,特洛伊的英雄,不折不扣的英雄,活在悲剧世界里的英雄!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拥有这样接近完美英雄形象的赫克托尔,最让我们为之心碎的,也是影片最悲壮的情节,就是赫克托尔揭下阿喀琉斯的头盔,听见奥德修斯说话的时候,他惊愕表情之后万念俱灰的流露,这绝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自己再也无法保护家人祖国的悲伤终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心里有过的一点点微薄的希望也随着这场阴差阳错的单打独斗而丧失。仿佛特洛伊毁灭的情景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也无法不为这一刻命运的昭示而动容。接着就是明知道自己将要成为阿喀琉斯的*下亡魂的时候,他仍然只身步出特洛伊城城门与其决斗。他的勇气不是一时的冲动和血气上头,而是经过痛苦思考和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没有开始就已知结局,依然平静面对死亡的最后决定。他的弟弟帕里斯可以在打败丈后匍匐回来抱着自己哥哥的脚,可以躲在黑暗中向阿喀琉斯射冷箭,但他不可以,正因为帕里斯不是真正的战士,而他是!他把在战场上死于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手中视为对自己最后的归宿。至此,我认为我们都值得为他哭泣。
后人每每谈到阿喀琉斯的脚踵时,都叹息其悲剧英雄的命运。其实,特洛伊的伟大战士赫克托尔,比阿喀琉斯更具悲剧英雄的气质。因为他知道自己打的是一场必输的战争,他走上的是一条不可回头的路,通往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只不过他也知道什么叫“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所以即使是身处于悲剧当中,他也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电影《特洛伊》中,当屏幕上高大的赫克托耳———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对着自己的战士们说出这样一句话:
热爱自己的女人,敬奉自己的神明,保卫自己的祖国!
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但是这个称得上史诗、称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诺言,并以此中无限的力量震撼着每一颗热血涌动的心灵。
有所热爱,因而有所守护;有所敬畏,因而有所约束;有所保卫,因而无所畏惧!归根结底,这是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一直相信,责任在肩,才让人力量无限。所谓“一定要守护到底”的东西,才让人拼却了生命也在所不惜。生活也好,信仰也好,祖国也好,正是这些我们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必须要守护住的部分,才激发起我们心底里最深沉的力量。
与天生的战士阿喀琉斯不同,赫克托耳的力量来自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阿喀琉斯可以因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万希腊军于不顾,拒不出战时,赫克托耳却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而上。任情驰骋的阿喀琉斯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关于力量的浪漫梦想,背负着责任的赫克托耳却是真正拥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梁。这位本该继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许稍欠身为王者的野心霸气,这个以全部心力热爱着祖国的男人足以成为特洛伊最坚强的守护者。
奥林匹亚的众神永远都是那么任情恣意,故意要用一颗小小的绊脚石来成就希腊人的光荣。赫克托耳轰然倒下,特洛伊城终究在木马的诡计中陷落崩溃。神力面前,人类渺小得随时随处可以湮灭。然而即使在千年之后,仍有这样一种纪念,在《伊利亚特》的诗文里,在好莱坞的《特洛伊》里,一个英雄的伟大的男子,曾拼却了全力,承担着自己必须的承担,守护着自己必须的守护,成就了一个关于力量的传奇。
赫克托耳形象分析 篇2
这部大型古希腊史诗主要描写了特洛伊城与希腊长达10年的战争,重点落在战争结束前50天。在这场长达10年的战斗中,涌现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特出的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帕特洛克罗斯等等。其中,特洛伊王子、主将赫克托尔以其勇敢、重情、缜密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那不尚武却甘愿为保卫部落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让读者在感动之余也不免一声叹息,遗憾连连。
那么,这部史诗是如何塑造出赫克托尔勇敢、重情、缜密的形象呢?请看以下一段赫克托尔的真情告白:“听罢这番话,顶着闪亮的头盔,高大的赫克托尔答道:‘我也在考虑这些事情,夫人。但是,如果我像个懦夫似的躲避战斗,我将在特洛伊的父老兄弟面前,在长裙飘摆的特洛伊妇女面前,无地自容。我的心灵亦不会同意我这么做。我知道壮士的行为,勇敢的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替自己,也为我的父亲,争得伟大的荣光。……”
另外,赫克特和大埃阿斯的决斗也是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桥段。在两人对战之前,没有任何一位决斗者能挡下赫克特的长矛,大埃阿斯为此特别制作一面包了七层牛皮的青铜盾。对决中赫克特先投出长矛,将坚固的盾牌击穿六层;大埃阿斯随后掷矛,穿破赫克特的盾牌并伤害到他。但是负伤的赫克特依旧勇猛,两人缠斗到日落不分胜负,最后交换了防具以示敬意。
这是当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泣涕连连地哀求他退出战场时他所作出的第一反应。面对险峻的形势,望着心忧神伤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赫克托尔内心肯定相当不舍。但是,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必须杀出去,如果逃避,他将会在妇女面前无地自容,他的心灵也不同意他这么做。在他的心目中,能够面对现实,勇敢顽强,永远和前排的特洛伊壮勇一起战斗,才是壮士的行为。事实上,这也符合当时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就是“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显示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诗中除了此段开头外,几乎每逢赫克托尔出现时,都少不了“顶着闪亮的头盔”,“高大的”这两个修饰语,它们起到了明显的强调作用,突出了他外表上的刚强、威武,也映衬出他内心的勇敢无畏。“闪亮的”、“高大的”还隐含着一种深刻的意蕴:真正的勇敢无畏者,是真正的“闪亮”和“高大”,精神永远“闪亮”,形象永远“高大”。诚然,赫克托尔是个勇敢而高大的英雄。大敌当前,即使明知那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为了部落、人民、亲人,他毅然迈出前进的步伐,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中的燕国刺客荆轲。他们在面对恶战的时候,都是那样的义无返顾,从容坦然。这样的胆识确实非一般勇士或是只懂得杀戮的人所能够拥有的。
他深爱自己的部落、父母、人民和孩子,对自己的妻子更是一往情深。在道别妻子之际,他道出了令他难受的事就是特洛伊失守,国家沦陷,士兵遇难,父母遭到不幸,弟兄们战死沙场,和地上泥尘作伴……但最令他难受、甚至痛心疾首的是妻子被敌人掳走,沦为奴隶,在别人的冷眼下受苦受难。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受真挚地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和博爱情怀。部落、人民、亲人在他心目中是重要的,他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遇难,所以必须冲出战墙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然而妻子对于他来说则是最重要的,如果她不幸沦为敌国的奴隶,那将会令他悲痛欲绝,无法承受。为了妻子不受凌-辱,他宁愿为残酷的战斗奉献出全部,甚至愿意用生命去承担失败的后果,因为那样可以“一死了事,可以在垒起的土堆下长眠,不致听到你(即安德洛玛克)的嚎啕,被人拉走时发出的尖叫”。可见,即便是死,他念念不忘的、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妻子,不愿听到的是她受难时发出的哀号,那种深情挚爱的确教人为之动容。事实上,外表坚毅的铁汉子赫克托尔,也是个蕴藏着仁慈、博爱之心和满腔柔情的男儿郎。他的重情,也就在那段充满慷慨激昂和悲愤的真情告白的后半部分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在那般危急,那般令人激动、伤悲的时刻里,赫克托尔仍能作出相当周全的考虑,把形势、后果分析得非常深入,如:清醒地意识到对方的强大,己方的不利,特洛伊或许很快就会灭亡,人民将陷入一片灾难中,妻子也许就被掳走,然后在敌国受着各种磨难,身心饱受煎熬等等。可见,他也是个心思缜密,头脑冷静、清晰的人。尽管情况如此不妙,他所预料的后果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但他在出征前还是沉着地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摘下盔冕,温情脉脉地抱起年幼的孩子,俯首亲吻,表达自己最后的父爱,然后放开嗓门向各位神祇发出祈祷,希望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比自己更出众、卓越;二是把孩子托付给妻子,抚摸着她并叮嘱她日后好好“操持活计、织机和纱杆,催督家中的女仆”,劝慰她不要伤悲,并鼓励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好好教育孩子。这就更深一层地体现出赫克托尔的心思缜密了。同时,更流露出他的长者风范,因为惟有具备此等风范的人,才能在最紧急的时刻有条不紊,从容作出细致、周密的安排和嘱托。
就这样,勇敢、重情、缜密就形成了赫克托尔的性格核心,同时,造就了他的光辉英雄形象。古希腊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认为“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所以说,赫克托尔既是一个被宿命和悲剧、爱与血成全的凡人,也是一个由激烈的战斗和有限的生命煅造的悲剧式英雄。他在生与死的战火中得到了磨练,表现出即使是在最酷烈的条件下也不准备放弃抗战和自我检验的决心。在他那双深色的眼睛中,仿佛包含着无声的千言万语,流露出作为一个男人所能具有的美德、重负和无奈。他的眼睛更像夜幕中的海港,任凭惊涛骇浪拍击也处变不惊,坚定不移地为所爱的人提供温暖和安全。因此,他的确不愧为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
有所敬畏,因而有所约束;有所保卫,因而无所畏惧!归根结底,这是强烈的责任感的驱使。一直相信,责任在肩,才让人力量无限。所谓“一定要守护到底”的东西,才让人拼却了生命也在所不惜。生活也好,信仰也好,祖国也好,正是这些我们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必须要守护住的部分,才激发起我们心底里最深沉的力量。
与天生的战士阿喀琉斯不同,赫克托尔的力量来自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阿喀琉斯可以因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万希腊军于不顾,拒不出战时,赫克托尔却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而上。任情驰骋的阿喀琉斯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关于力量的浪漫梦想,背负着责任的赫克托尔却是真正拥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梁。这位本该继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许稍欠身为王者的野心霸气,这个以全部心力热爱着祖国的男人足以成为特洛伊最坚强的守护者。
奥林匹亚的众神永远都是那么任情恣意,故意要用一颗小小的绊脚石来成就希腊人的光荣。赫克托尔轰然倒下,特洛伊城终究在木马的诡计中陷落崩溃。神力面前,人类渺小得随时随处可以湮灭。然而即使在千年之后,仍有这样一种纪念,在《伊利亚特》的诗文里,在好莱坞的《特洛伊》里,一个英雄的伟大的男子,曾拼却了全力,承担着自己必须的承担,守护着自己必须的守护,成就了一个关于力量的传奇。
在影片《特洛伊》里,赫克托尔的形象十分的鲜明,对父亲他尊重孝顺,对弟弟他怜惜关怀,对妻儿他温柔爱惜,对战争他英勇无惧,对国家人民他鞠躬尽瘁。他屡次试*阻止战争,但作为国家最好的勇士和领袖,他只能选择战斗。当他以身体挡在兄弟帕里斯身前,违反约定的决斗规则刺死斯巴达王时;当他灵巧而勇敢地击杀了穿着阿喀琉斯铠甲的帕特洛克罗斯时;当他即将迎战阿喀琉斯的那个清晨,象往常一样穿戴好盔甲,吻别摇篮中的儿子,凝视着爱妻熟睡的面容,转身而去时;当他与阿喀琉斯约定“如果我取得胜利,那么我只剥下你的铠甲,把你的尸体还给你们希腊人,你也应该同样对待我”被拒绝时;当阿喀琉斯的茅尖刺穿赫克托的心脏,用战车拖着他的遗体,扬长离开特洛伊城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肩负着尊严,荣誉,和责任形象高大的赫克托尔。他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位从讲述他的那一刻开始直至他倒下都是以偏向完美的英雄形象呈现于我们的眼前的战士。他是英雄,特洛伊的英雄,不折不扣的英雄,活在悲剧世界里的英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拥有这样接近完美英雄形象的赫克托尔,最让我们为之心碎的,也是影片最悲壮的情节,就是阿喀琉斯揭下赫克托尔的头盔,赫克托尔听见奥德修斯说话的时候,他惊愕表情之后万念俱灰的流露,这绝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自己再也无法保护家人祖国的悲伤终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心里有过的一点点微薄的希望也随着这场阴差阳错的单打独斗而丧失。仿佛特洛伊毁灭的情景已经出现在他的面前,也无法不为这一刻命运的昭示而动容。接着就是明知道自己将要成为阿喀琉斯的*下亡魂的时候,他仍然只身步出特洛伊城城门与其决斗。他的勇气不是一时的冲动和血气上头,而是经过痛苦思考和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没有开始就已知结局,依然平静面对死亡的最后决定。他的弟弟帕里斯可以在打败仗后匍匐回来抱着自己哥哥的脚,可以躲在黑暗中向阿喀琉斯射冷箭,但他不可以,正因为帕里斯不是真正的战士,而他是!他把在战场上死于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手中视为对自己最后的归宿。至此,我认为我们都值得为他哭泣。
后人每每谈到阿喀琉斯的脚踵时,都叹息其悲剧英雄的命运。其实,特洛伊的伟大战士赫克托尔,比阿喀琉斯更具悲剧英雄的气质。因为他知道自己打的是一场必输的战争,他走上的是一条不可回头的路,通往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只不过他也知道什么叫“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所以即使是身处于悲剧当中,他也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当屏幕上高大的赫克托尔——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对着自己的战士们说出这样一句话:
“honor the gods, love your women, and defend your country!”
敬奉自己的神明,热爱自己的女人,保卫自己的祖国!
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但是这个称得上史诗、称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诺言,并以此中无限的力量震撼着每一颗热血涌动的心灵。
赫克托尔是电影特洛伊中真正的英雄,也是电影中两位主角中的另一个。他是符合现代人向往的那种英雄人物:勇猛善战,高尚,冷静,不相信神,对国家忠诚热爱,对家人特别好,照顾亲人,不畏死亡,又有同情心,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但愿意为保卫国家而战……所有的美好的词汇都可以来形容他。但正是因为他太完美,我的语言不足以来形容他,所以我不知道该怎样写他,我只能说,他是影片中真正的英雄,他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影片中处理得最好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他在战斗中的表现是最为人惊叹的,也许他不是最强的战士,但是他的顽强他的精神在每次挥剑中表现出来,他在战斗前的演说,是我见过得最令人动容的,他的死也是如此,令人心酸感动流泪。——我的水平让我只能用如此乏味的言语来形容,我能表达出的是在不及他的完美的万一。
曾记得金庸先生评价他自己笔下的众多英雄人物当中,能真正称得上侠之大者的只有两人——郭靖和萧峰。因为只有这两者是摒弃了自己的私念,把人民的苦难放在了第一位。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担心“刀兵一起,生灵涂炭”,在民-族-矛-盾与民族感情的夹缝中,乔峰选择了自杀,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雁门关数十年的和平。郭靖选择了抗争到底,他不能死,也不能逃避,因为在他背后是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这两位大侠巨大背影的映衬下,其他金庸笔下的男主角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而我觉得在《特洛伊》里的赫克托尔也堪与这两者并肩,因为从片中看来,阿喀琉斯 是为荣誉而战,帕里斯是为女人而战,阿伽门农是为利益而战,只有赫克托尔是为他的国家、人民而战。相比之下,赫克托尔形象也要比其他的要高出许多。但正是由于处在这样特定角色存在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