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与心理变化
天气对心理的影响,其实和对人的身体影响是很相似的,有的人身体素质较好,所以即使天气很差,也不会生病。
天气变化与心理变化
有资料显示:30%的人对天气的变化有感觉;女性比男性对天气的变化更敏感;年龄越大心情越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生活在热带的人易怒,寒带是抑郁症的高发区……据了解人们在冬天的情绪会明显忧郁、低落,而导致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为缺乏阳光。由此可见天气对人们的心理有很重要的影响。近段时间的阴霾天气使很多人萌发对阳光的渴望。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阳光明媚、温暖适宜的天气,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连续阴雨潮湿的天气,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精神病态和行为异常。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
天气对人的心理有暗示的作用。下雨的时候人的心情会压抑,烦躁;自杀,打架,斗殴上升30%。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天气不好的时候会感觉自己也象天气一样不好,效率降低。对于一些心理脆弱的人影响较大,坚强的人会差或没有。
天气变化对人的影响因人而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心理承受力强的人,遇到恶劣天气,即使有些情绪困扰和波动,也能坦然处之、顺其自然,接受这些情绪的波动,不被这些情绪所控制。但是对心理承受力较低的人群来说,连续的恶劣天气,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尤其是连续性的情绪低沉,就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导致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并且很可能无法自行调节,平时惯常使用的调节办法都无法起到作用,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爱发脾气等。
恶劣的天气不仅消耗个人身体储藏的精力,同时也会扰乱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平衡。外国心理学家德克斯特曾对人的心情与天气的关系作过实验研究,他总结了一个记载不幸事件的'目录,各项内容都是随着温度和气压的升降而变化,其中包括骂人打架、精神紊乱、轻生自杀、运算错误等。生态心理的研究也显示,有一些脾气极大的人很难逃脱天气的影响,往往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出现负面情绪和极端行为。
这是针对一般人群而言,但在一般人群当中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群,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自我调节的办法。
方法一:
自我暗示法:通过深呼吸使自己身心放松,然后与内在对话“冬天来了,真好,晚上可以盖着厚厚的棉被睡觉啦,感觉好踏实呀!”
方法二:
分散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压力以外的事情上,情绪逐渐稳定,心情多云转晴。
方法三:
运动锻炼:如健走、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登山、跳绳、跑步平台、上下楼梯、练瑜伽、根据根据个人喜好玩球类等等。
附:气候变化影响心理健康
说到气候变化,人们可能首先想到它会影响环境,进而想到影响身体健康。美国心理学会和非营利机构“环保美国”发布的报告显示,气候变化还会显著影响心理健康。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29日援引报告内容报道,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和其他自然灾害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因此而遭受身体伤害、个人财产损失甚至家破人亡,令受害者产生害怕、愤怒、痛苦等激烈情绪,等到这些情绪逐渐平息,就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不仅极端天气这种气候“大变化”会影响心理健康,长期的气候“小变化”也会。这种变化会影响农业、基础建设和居住环境等,从而影响工作、生活质量,甚至令人不得不搬家,于是不得不换工作、失去部分人际关系,从而感到失控、无助、担忧、宿命等。
报告说,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群体心理健康,增强敌对情绪,增加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攻击行为,影响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天气的好坏与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在寒冷的季节里,当阳光照射不充足时,人体中的松果体分泌减少,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浓度升高;阴雨恶劣天气下,人体的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则较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
而炎热的天气,则更易使人们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特别是中老年人,便更易出现情感障碍,其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爱发脾气,内心燥热,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记忆力差,觉得生活没有意思。
夏季情绪障碍的发生与气温高、多汗、睡眠不足和饮食差等有密切关系。然而人们的心境通常在清晨的时候会稍好一些,下午和晚上的时候会变差一些。
透过自制的方法平静情绪
所谓懂得自制,就是要学习一套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法,一旦被情绪袭击,就要立马进行自我保护,提醒自己它只不过是借软弱打倒理性的纯粹思维惯性而已,找适当的方法打散负面情绪的集中点,从而将正面能量全都掏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天气变化与心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