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巴黎圣母院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怀雨果之魂。
雨果是热烈的,是自由的,他说:“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二百年时光纷纷,这份热烈与自由仍然值得我们感怀。是的,活于尘世,激情不可忘,自由不可少。
公认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在国际权威机构评选的“世界十大名著”中,《巴黎圣母院》一定榜上有名,且始终名列前茅。《巴黎圣母院》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主义小说丰碑巨作。
豆瓣8.5分热评译本。
本书是李玉民先生的经典译作,豆瓣、新浪等读书频道均获得高评分,热评无数,是久经读者考验的醇厚之作。本次出版已对人名、地名进行重新编辑,对落后于时代的措辞进行了完善,更贴近当今读者的语言,阅读更加时尚轻快。
详注丰富,读小说,360度长知识。
雨果十分博学,把这部爱情小说写的波澜壮阔,堪称一本百科全书。本书详注丰富,读者既可以在文学盛宴中大快朵颐,又能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读《巴黎圣母院》,确实长知识。
内容简介
这本书里有三样东西:伟大的建筑,纠葛的爱情,悲悯的作者。
雨果以史诗的波澜壮阔,铺陈几十页笔墨,描写一座教堂与一个时代,使这部小说堪称一幅百科巨著。作者讲了一个关于“不可得”的爱情故事,吉卜赛少女美的明亮耀眼,钟楼怪人爱的卑微执着,副主教邪恶中露出软弱,“美与丑毗邻,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作者苦恼于这种矛盾,浪漫又悲情,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
这本书里不只有三样东西,还有激情,有自由,有前言中的一个希腊文词,有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有人要把他搂抱的骷髅拉开,他的遗骸也就立时化作尘埃”,这结局浪漫极致,悲悯如佛,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爱,如何爱,爱是否有结局。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巨擘,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才华横溢,并且富有激情,二十八岁时,只用三个月即完稿《巴黎圣母院》,一鸣惊人。他早期曾思想摇摆,被人讥嘲“雨果已经完蛋”;后期立场坚定,与帝国政权作斗争而被流放,虽生活困窘,不改初志,以一部《悲惨世界》奠定自己的文学地位。
他有着纯真的人道主义,曾大声疾呼反对入侵中国,控诉英法联军掠烧圆明园。他秉着诗人的气质,高呼“诗歌不会消亡”;他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天才,一生创作3500多幅绘画,影响无数后来者。雨果去世后,他的遗体穿过凯旋门接受万民守灵,历史中仅有三人获得此种殊荣,这是世人对他的致礼。
目录
作者原序
勘定本说明
第一卷
一、大堂
二、彼埃尔·格兰古瓦
三、红衣主教大人
四、雅克·科坡诺勒老板
五、卡西莫多
六、爱斯梅拉达姑娘
第二卷
一、从卡里布迪斯漩涡到希拉礁
二、河滩广场
三、“以吻还击”
四、夜晚街头追逐美女的麻烦
五、麻烦续篇
六、摔罐成亲
七、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圣母院
二、巴黎鸟瞰
第四卷
一、善人
二、克洛德·弗罗洛
三、怪兽群牧人更怪
四、狗和主人
五、克洛德·弗罗洛续篇
六、不得民心
第五卷
一、圣马尔丹修道院院长
二、这个要扼杀那个
第六卷
一、公正看看古代法官
二、老鼠洞
三、玉米饼的故事
四、一滴泪报一滴水
五、玉米饼故事的结局
第七卷
一、山羊泄密的危险
二、教士和哲学家原本两路人
三、钟
四、命运
五、两个黑衣人
六、户外大骂七声的效果
七、狂教士
八、临河窗户的用场
第八卷
一、银币变成枯叶
二、银币变成枯叶续篇
三、银币变成枯叶终篇
四、抛却一切希望
五、母亲
六、三颗不同的心
第九卷
一、热昏
二、驼背独眼又跛脚
三、失聪
四、陶土瓶和水晶瓶
五、红门钥匙
六、红门钥匙续篇
第十卷
一、格兰古瓦连生妙计
二、你去当乞丐吧
三、快乐万岁
四、坏事的朋友
五、法王路易的祈祷室
六、火焰剑闲逛
七、夏多佩驰援
第十一卷
一、小鞋
二、白衣美人
三、浮比斯成亲
四、卡西莫多成亲
前言
译者序
并立的两座丰碑
雨果出入人世二百余年,被誉为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戏剧家、伟大的小说家、伟大的散文家、伟大的批评家等,然而,无论哪一种头衔,都不足以涵盖雨果的整体。如果一定要找出一种来,我倒认为思考者(思想家)或许堪当此任。
雨果不是一位创建学说的思想家,而是人类命运的思考者。
雨果的诗文,一字一句,一段一章,无不浸透了思考。而千种万种的思考,最深沉、最宏大、最波澜壮阔的,要算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了。
思考人类的命运,主要体现在他创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的过程,换言之,这三部长篇小说,正是他思考人类命运的记录。
雨果由《巴黎圣母院》(1831)开宗明义,继由《悲惨世界》(1845—1861)淋漓演绎,终以《海上劳工》(1866)重彩结幕,历时三十余年,才算完成“人类命运三部曲”。
媒体评论
他(雨果)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们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每一个人要热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雨果是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恶之花》作者:波德莱尔
雨果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他永远以自由为本,犹如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法国哲学家、散文家:阿兰
如果您(雨果)决心当画家而非作家,成就也许会高过这个世纪的全部艺术家。——法国著名绘画家、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德拉克罗瓦
*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卷大堂
话说距今三百四十八年零六个月十九天前,那日巴黎万钟齐鸣,响彻老城、大学城和新城三重城垣,惊醒了全体市民。
其实,1482年1月6日那天,并不是史册记载的纪念日:一清早全城钟声轰鸣,市民惊动,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庇卡底人或勃艮第人进犯,也不是抬着圣骨盒的宗教列队仪式;既不是拉阿斯城学生造反,也不是“我们尊称威震天下圣主国王陛下”摆驾入城;甚至不是在司法宫广场吊死男女扒手的热闹场景;更不是15世纪常见的羽饰盛装的某国使臣莅临到任。就在两天前,还有这样一队人马,即佛兰德使团奉命前来,为缔结法国王太子和佛兰德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约。为此,波旁红衣主教不胜其烦,但是他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满脸堆笑,迎接佛兰德市政官那帮土里土气的外国佬,还在波旁公爵府款待他们,为他们演出一场“特别精彩的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不料天公不作美,一场滂沱大雨,将府门挂着的精美华丽的帷幔淋得一塌糊涂。
1月6日那天,是约翰德特洛伊所说的“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庆,即远古以来就有的主显节和狂人节。
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广场燃起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那里植五月树,在司法宫演出圣迹剧。就在前一天,府尹大人已派衙役通告全城:他们身穿神气的紫红毛纺衬甲衣,胸前缀着白色大十字,到大街小巷的路口吹号并高声宣告。
一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向三处指定的场所。去看篝火,赏五月树还是观圣迹剧,要随个人的兴趣而定。这里应当赞扬一句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有古人的那种见识,绝大多数都去看篝火,因为这正合时令;或者去观圣迹剧,因为是在司法宫大厅演出,那里能遮风避雨。大家仿佛串通一气,谁也不去布拉克小教堂墓地,让那棵花还不繁茂的可怜的五月树,孤零零在一月的天空下瑟瑟战栗。
市民大多拥进通往司法宫的街道,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佛兰德使团要前来看戏,并观看在同一大厅举行的推举丑大王的场面。
创作背景
在法国,被资产阶级***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结束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巴黎圣母院》标题所指正是故事的发生地——巴黎圣母院。1829年维克多·雨果着手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价值。
人物介绍
卡西莫多(Quasimodo)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克洛德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任何回报,与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候被吉普赛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埃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她又是勇敢执着的,当克洛德威胁她,只要接受他的爱就能够获得自由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菲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却依然痴心执着的爱着他。作者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贵族和黑暗势力是不可能允许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克洛德·弗洛罗(Claude Frollo)
克洛德展现了人性的本质。克洛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知识渊博的青年,他收养丑陋的卡西莫多、照顾年少的弟弟,能够看出他是有些许善良的。在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遇到美丽的埃斯梅拉达后,克洛德真实的人性开始表现出来,内心强烈的占有欲迫使他去跟踪、绑架、强抢埃斯梅拉达,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只是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而已。他对埃斯梅拉达的占有欲已经超越了教会思想的束缚,不顾任何人的想法采用极端的做法只能造成悲剧的结局。雨果用克洛德的形象代表了一部分贵族阶级的形象,表面上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实则道貌岸然、自私自利,揭示了贵族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菲比斯(Phoebus de Chteaupers)
菲比斯是典型的无情无义、冷酷丑恶之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外表英俊潇洒、看似美好的皇家卫队队长,深受女孩子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内在却是一个口蜜腹剑、风流成性的伪君子。一方面,菲比斯并不爱他的表妹,却因为表妹的丰厚嫁妆和贵族地位,而同意和表妹结婚,这是一个将金钱、地位摆在第一位的人;另一方面,他虚伪地爱着埃斯梅拉达,因其美丽的外表才一时兴起去追求。单纯的埃斯梅拉达却死心塌地爱上了这个男子,当克洛德因嫉妒袭击菲比斯时,他侥幸逃脱一劫,埃斯梅拉达却冤死在了绞刑架上。作家雨果正是通过刻画菲比斯的外貌更衬托出了人物心灵的丑恶和肮脏,外表与内心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作品主题
《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诗人格兰瓜尔深夜误入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且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威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这本书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克洛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品影响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巴黎圣母院简介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