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知识:如何保护好声带
学习声乐,对于声带的损失是很大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声带呢?下面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声带的秘密
声带位于喉咙内部,呼吸道的开口处,是人类的发声器官。当肺部呼出的空气,经过声带的快速开合震动,就会产生声音。
声音经咽、喉、鼻等内腔共鸣放大,再加上唇、齿、舌等构音器官的构音动作,使「声音」被修正成「语音」。
声带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声带的固有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在皱壁的边缘有强韧的弹性纤维和横纹肌,弹性大。两声带间的矢状裂隙为声门裂。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缩小、甚至关闭,从气管和肺冲出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在喉内肌肉协调作用的支配下,
使声门裂受到有规律性的控制。所以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裂的大小,均能影响声调高低。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宽,女子声带短而窄,所以女子比男子声调高。
如何保护声带
1、尽量少说悄悄话
「细声说话」跟「悄悄话」的发声方法是不同的。「细声说话」是将音量放小,用适当的音调来说话;而「悄悄话」是不须声带震动而发声,这是一种十分费力的说话方式,而且音调不当,反而容易对声带造成伤害。特别是在感冒时,绝对不可用这种方式说话。
2、多喝水
经常保持口腔、嘴唇及室内湿润,可使发声较容易。特别是对那些喜欢睡觉时开冷气的人更为重要。所以,随时补充水份,避免在口干舌燥的情况下说话是很重要的。如遇喉咙干涸时,尝试用口吸水蒸气。
3、当感冒时,要特别注意「沉默疗法」
上呼吸道的感染,有时会引起声带急性发炎、水肿而「失声」。所以,感冒时宜尽量少说话,让声带彻底休息,更不可以吼叫或说悄悄话。这时的「沉默疗法」对「失声」是最好的处方。还有在冬天、干燥的季节,尽量避免用口呼吸。
4、避免在嘈杂环境中说话
在噪音过高的环境中说话,会使我们不自觉地提高音量,增加声带负担。所以在嘈杂环境中宜尽量避免说话。
5、养成慢慢说话的习惯
假如说话急促,甚至一连串说得上气不接下气,会导致发声不当,应减慢说话速度。
6、避免大叫、尖叫、大笑和喝采
如日常生活有太多的大叫、大笑及喝采的机会,则要避免参与这些场合。
7、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咳嗽、清喉咙
如控制不到的话,则尽量放轻来咳。清喉咙通常可以受到控制的,如觉得非常不舒服的话,则用「吞口水」或饮小量清水的方法使黏在喉部的痰液除去。
8、说话时,音量、速度和音调要适中
如说话不到十分钟,就觉得喉干、不够中气、出不到声,都显示音量、速度或音调不适中。
9、不要长期侧着头跟人谈话
说话时,头要直,头、面、颈、喉部的肌肉要放松。
10、不要吃味道太浓或太刺激的食物。
11、如有长时间说话要,则尽量坐在房的中央说话,并要在他人静下来时才开始说话。
舒缓放松运动
肩膊及颈项上之肌肉对声带的运作有一定的影响。如能使这些肌肉在说话时放松,会使声带的运作更正常。
另外,颈部按摸亦是有放松声带的作用。
运气及用声训练
说话时的呼吸模式与静止时的不同。说话时,我们会从口部吸入空气,然后于说话时把空气从肺部经过声带呼出。因此,要多饮开水,减少口腔及喉咙之水份流失。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要尽量减少说话,以减低感染细菌之机会。
要有良好的声线,必须学习控制呼吸模式及发声之协调。以下是一些简单练习。
1. 把手放于胸前及腰上,用口吸气。感受呼气吸气时胸部及肋骨之活动。
吸气时肋骨及胸腔会向上升
呼气时肋骨及胸腔会向下垂及收窄
2. 把手放于肋骨旁。慢慢由口部吸入空气。
无声地数一至三(以每秒一数字为标准)。
无声地数一至六。
无声地数一至九。无声数数字时,应感受到空气慢慢呼出来,肋骨及胸腔慢慢向下垂。
3. 说「薯」「时」时应感到肋骨及胸腔慢慢垂下及收窄。
吸气后,从牙缝发出很长的「时」或「薯」音。声音要维持于稳定的音量。不要突然变调或慢慢减弱。
4.在说话时,腹肌肩负控制横隔膜活动及呼气的长短。而呼气之长短及力度会影响说话时的音量。所以,需要长期用声的人士必须训练自己控制此组肌肉。于吸气后,练习「时大时细」声地说「时」。应感觉到腹肌跟随声量变化而收紧及放松。
5. 用口吸气后,叹气时要慢慢把气呼出,千万不可把气喷出来。
6. 用口吸气,然后一啖气数一个数字。1,2,3,4,5,6,7,8,9。跟着一啖气数三个数字。123, 456,789。一啖气数六个数字。123456。最后一啖气由1数至9。于数数字时应感觉到口呼气,肋骨向下垂及慢慢收窄。
7. 一面咬香口胶,一面数数字或说话会帮助说话时放松面部及颈部之肌肉。
8、双手手指公放于下巴,提示自己说话时,口部特别是舌头要有较大之郁动。用口吸气后,喉咙要放松地说话,不可把字「趸」出来及发出「咯咯」声。注意,肋骨要向下垂及慢慢收窄地呼出空气说话。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声带小节”。长期不间断地说话、唱歌,很容易导致声带小节。声带小节是一种疾病,常见于教师、歌手、相声演员等。由于不注重声带的休息,勉强用力发音或者不科学地高声歌唱等会造成炎症,久而久之,就形成声带小结这个顽疾。它会导致人说话吃力,声音嘶哑,总觉得喉部有异物感。
因此,科学进行声音练习、适度安排表演活动至关重要。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声音状态,是否用声过度,是否身体感觉疲乏不适,特别是如果感冒更易导致喉腔炎症,如果有这样的问题,建议还是选择比较轻松安静的休闲方式。
不要超负荷使用自己的声带,以免得不偿失!
唱歌怎么练声带
发s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介于zi与ri之间的音),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我这里反馈较多的问题,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问,呵呵,继续加油喽!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1、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华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回答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唱法无论是意识还是效果都应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取临时靠后的权宜之计。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时下巴习惯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声道阻塞,为了矫正下巴的位置,允许声音暂时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这样做确能有助于矫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当错误一旦得以纠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来歌唱。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师勃伦巴诺夫曾断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靠前在西洋传统声乐界,曾有过靠前——靠后的长期争论。原因是共鸣这个内容,常常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振动,这种本能的习惯意识会让唱者不自觉地让自己把声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离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为声音很响但人家听起来并不响。在通俗唱法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歌唱者忽视了唱者自我感觉和听者实际感觉是两回事这个客观现实。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觉,甚至和实际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建立走这么一个概念——随时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效果的话,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觉特好,实际却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却老是自卑地认为自己唱得不好,要样,这个问题在下文《唱法的误区》中还要谈到。唱出来就是靠前的本意,但传统声乐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声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传统唱法中的白声,甚至可以说要求越白越好。
6、气感: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
以上几点是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但对不同层次的歌手的具体要求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对高层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对中层次是部分到位;对低层次的可不讲究到位。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乐感达不到一流,而技巧却是一流的,仍能达到一流之列。作为一流乐感的歌手,纵然技巧不足,也无损于他们成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为乐感在通俗唱法中毕竟是首要的。正因为如此,乐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技巧去弥补了,而技巧制造出来的力度对比、色彩对比以及高音的爆发力等技巧,即使不能达到动心的效果,至少可以达到动听的效果。不可否认有这样的事实:有些乐感较差的人,通过制造却激发出了真的乐感,这叫弄假成真。
毕竟一流乐感的人是少数,渴望制造乐感的人是多数。基本功是培养能力的,能力则是技巧的基础,学好基本功无疑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但也一定会有收获。任何唱法模式,当经验上升为理论时,都会发现它们有着自己的发音套路,在声乐专业术语上也叫状态。西洋传统唱法为建立这个状态需要化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最终仍未必都侧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到头来颗粒无收的也不在少数。通俗唱法的基本功相对要比起西洋传统唱法要简单,就如同芭蕾舞和现代舞的情况相似:芭蕾舞非要用足尖支撑,现代舞却不需要,但在腰和腿方面都需要有功。芭蕾用足尖的特定要求与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喉头沉底的基础上歌唱,同样是难度很大,训练的耗时自然也长。通俗唱法则无此要求。如果的抽掉了这项特殊要求就认为通俗唱法不需要基本功,结论未免轻率了。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学效果来建立自己的不同状态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声带不闭合还能学声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