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14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1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
文言文,完成小题 。
[甲]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包拯》)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勉谕儿辈》
【注释】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小题1】解释文中的划线的词语。(4分)
⑴恶吏苛刻__________⑵饮食如布衣时__________
⑶若思得之艰难__________⑷可办粗衣几件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⑵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好吃好着?
【小题3】[甲][乙]两文都有写主人公对后代的要求, [甲]文侧重对子孙在__________方面的要求是__________;而[乙]文侧重对儿辈在__________方面要求是__________。(4分)
【小题4】[乙] 文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是一警句,若你要向别人推荐,能说出其中蕴藏的含义吗?(3分)
答案
【小题1】⑴ 憎恶,讨厌⑵指平民⑶ 得到⑷置办
【小题1】⑴ 不遵从我的意愿,不是我的儿子和孙子。 ⑵ 不饿不冷就足够了,何必要求吃好穿好呢?
【小题1】[甲]从政清廉[乙]生活节俭
【小题1】示例:要懂得居安思危,珍惜拥有的日子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句的内涵的能力。根据警句的意思向别人推荐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2
(一)共7分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二)共7分
4.(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5.(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6.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三)共8分
7.C
8.B
9.“惊惭”的原因是打死的鸭子是能言之鸭,进贡之鸭,名人之鸭。内官是个惧上欺下的人.
(四)共10分
10.⑴给 ⑵等到(等)⑶于是,就⑷书写(写)
11.A
12.入抱犊山,学书三年;未得笔法,捶胸呕血;盗墓求书;学书画被过表;精思学书,如厕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五)8分
13.⑴得到 ⑵但是、然而 ⑶除掉、去除 ⑷这(或“它”),代指竹子 (4分,每小题1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14.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5.“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2分,意思基本对即给分)
(六)12分
16、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
17、C
18、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②这只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
19、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七)18分
20.① 习:学习,研究,熟悉 ② 发:打开 ③ 为:担任 ④ 明日:第二天
21.①太祖皇帝常常劝他好好读书。②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天。 ③赵普的脸色没有丝毫改变,镇定的跪着捡起来退下。
22.①年轻的时候熟读官员官吏制度治理国家方面的书籍,精通选贤任能治理国家。 u ②深入研读《论语》以其理论来治理国家。
23.太祖皇帝刚开始对赵普举荐的人不了解所以“不用”,后来赵普再次举荐,太祖仍不了解还是“不用”并对赵普有些烦了,最后赵普坚持举荐,太祖由此看出赵普的忠心尽职,且体会到被举荐人的不一般,所以“重用”。
(八)共10分
24.(1)买 (2)曾经 (3)离开 (4)正好(恰好)
25.B
26.我的心才变得坦然,不再挂念(这件衣服)
27.只有不被外物拖累,人才会变得坦然。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4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以手拂之 未为简易
不若燔土 为余群从所得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小题3】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小题4】从下列各组里选出划线字的意义或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小题5】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小题6】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根据文意说说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
①
②
【小题8】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什么优点?活板到底“活”在哪里?
【小题9】《活板》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出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小题1】炀:烘烤。砥:磨刀石。拂:拭擦,掸去。为:算是。燔:烧。为:被。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小题7】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小题8】活板跟雕版相比,优点是:以一个个活字为单位,按照书稿排字,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使用灵活,一个活字可重复使用,节省资源;排版方便,速度快,质量好。活板“活”在: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小题9】1、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形状。
2、列数字:“数十百千本”。具体说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优点。
3、作比较:“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说明了活板印术的显著优点。4、举例子:“如‘之’、‘也’等字。”具体说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频率高的字。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炀,形声字形旁表义,“火”字旁,烤的意思。砥,意为磨刀石。成语“坦荡如砥”中的“砥”也是这个意思。拂,形声字形旁表义,“扌”字旁,拭擦,掸去的意思。燔,形声字形旁表义,“火”字旁,烧的意思。“未为简易”的“为”动词,意为算是;“为余群从所得” 的.“为”介词,意为被。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点评: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要特别注意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以及通假字现象。平时的记忆、积累是关键。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数十百千本”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C项中,“令药熔”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D项中,“为余群从”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能力。
点评:断句的基本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不能分开读。
【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中,“其”是代词,那,指制作活板的方法;B项中,“其”代词,那些,指字印;C项中,“其”代词,指排好的字印。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其”的用法。
点评:在文言文中,“其”通常都是用作代词,代次具体指代的内容需要联系语境来考虑。
【小题4】试题分析:A项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B项中,“为”是动词,发明的意思;C项中,“为”是介词,被的意思;D项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故选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为”的用法。
点评:“为”是常考的文言字词,常常用作介词、动词。
【小题5】试题分析:结合“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有疏有密,水浸后会变形,容易与药粘在一起。所以,D项说法错。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辨析。
点评:A、B、C、D各项说法是否错误,逐项对照文章内容考察是稳妥的办法。
【小题6】试题分析: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可分为四步。“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介绍的是第一步:刻字。“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绍的是第二步:制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字平如砥”介绍的是第三步:排版。“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介绍的是第四步:印刷。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点评:对说明顺序的把握,需要分清说明内容的层次,逐层概括。
【小题7】试题分析: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找到说明活板印刷术工效的文字:“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由此可知,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摄取的能力。
点评:摄取信息,首先要找准区间,然后再简要概括。
【小题8】试题分析: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什么,需要明确雕版具有的缺点:雕版每部书需要雕刻许多块木板;制版需要耗费时间;发现错误不好改正;印好之后便没有用处,浪费了资源。而这些缺点,都是活板都进行了有效的解决。活板“活”在哪里,联系说明内容便可得知: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做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概括起来,便是: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
点评:说明文都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因此,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是考查说明文阅读时常考的知识点。
【小题9】试题分析:
1、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文中采用打比方的文字有“薄如钱唇”,“字平如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形状。
2、列数字,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文中采用列数字的文字有“数十百千本”,具体说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优点。
3、作比较,是通过把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优点。文中采用作比较的文字有“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说明了活板印术的显著优点。
4、举例子,是通过列举事例来具体地说明问题,文中采用举例子的文字有“如‘之’、‘也’等字。”具体说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频率高的字。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点评:对说明文的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是常考知识点。需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其作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5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2分)
① 沿溯阻绝 溯: ② 或王命急宣 或:
③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④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3】[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逆流而上 ②有时 ③飞奔的马 ④全,都
【小题2】①遮蔽天空,挡住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小题3】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隐、蔽、曦议”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内容,来表达一种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6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慎勿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敞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反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昔,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⑤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释]①絷(zhí):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姑闻师楚之意(当……老师)
B.闻晋约诸侯*楚(考虑)
C.居三月,无异者(过了)
D.劓而纵之(释放)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醒能述以文者
B.大夫置之馆 辍耕之垄上
C.瑕恐获罪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
D.使尊卢沙为卿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D
3.①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②(我)认为大王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与晋国讲和。
4.表现:自以为是,要做楚王的老师;发誓能使楚国强大。看待:没有真才实学,只靠欺世盗名,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7
桓公明日弋①在廪,管仲、隰朋②朝。公望二子,弛弓脱釬③而迎之曰:“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桓公再言,二子不对。
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对乎?”管仲对曰:“今夫人患劳,而上使不时;人患饥,而上重敛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虽鸿鹄之有翼,济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将若君何?”桓公蹴然④逡遁⑤。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则人不患劳也;人患饥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饥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
公曰:“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公辍射,援绥⑥而乘。自御,管仲为左,隰朋参乘。
(选自《管子·戒》)
【注释】 ①弋:泛指射猎。 ②隰(xī)朋:齐桓公的重臣。 ③釬(hàn):臂铠。
④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⑤逡(qūn)遁(xún):迟疑徘徊。 ⑥绥:登车时用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弛弓脱釬而迎之曰 弛:
②济大水之有舟楫也 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人患死,而上急刑焉”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B.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C.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译文:
(4)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管仲和齐桓公在本文中的表现。(2分)
答:
(5)管仲的民本思想,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一些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请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1)①放松,这里指卸(放)下 ②渡,渡过 (2分,每空1分,)
(2)D(2分)
(3)这样,全国上下对待君主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啊!(2分)
(4)答案示例:管仲:能言善辩 聪明智慧 心怀天下 雄才大略
齐桓公:雄怀大志 善纳忠言 知错能改 爱惜人才 礼贤下士
(2分,每空1分)
(5)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8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
冽:凉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阅读文言文,(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
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行:名节操行。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4.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
9.C
10.A
11.D
12.(1)稳固 (2)像这样(2分)
13.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3分)
14.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9
孟德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答案 D
解析 D项庶几:希望、企*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 C
解析 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 B
解析 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0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人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日:盍记之?余日: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②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③,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痞壁藿④然而人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工⑤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⑦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②荒陬(zo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③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④疳(wei戳伟):疮。壁(ju6掘)然:惊心。 ⑤***工:集聚工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⑥冥:脆隐灭。 ⑦一:完全
22.(2分)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______月。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是指现在的_______(地名)。
23.(2分)对兹山不可记也的理由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荡山实大且多应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 B.求其形似容易,绘其神似太难。
C.作者无心花费笔墨描景状物。 D.抓住特点将游山的乐趣引向哲理探索。
24.(2分)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一句的理解最恰当一项是 ( )
A.雁荡山就这样才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B.雁荡山因为这样才能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C.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D.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拒绝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25.(4分)作者欣赏雁荡山的两点,一是雁荡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用文中词句回答)
26.(3分)从文中看作者游雁荡山悟出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2 八(月)或秋天的第二个(月) 南京 23 B 24 C 25 完其太古之容色 严恭静正 26 欲使自己不受侮辱,就要远离受侮辱的环境;与成就别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
[参考译文]: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1
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彦,以临汀多山鬼***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
蕴世通经,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刘辟反,蕴晓以逆顺,不听。复遗书切谏,辟怒,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胁服之。蕴叱曰:“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
李吉甫、李绛、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国家有西土,犹右臂也。今臂不附体,北弥豳郊,西极汧、陇,不数百里为外域。泾原、凤翔、邠宁三镇皆右臂,大藩拥旄钺①数十百人,唯李抱玉请复河、湟,命将不得其人,宜拔行伍之长,使守秦、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有权臣制乐曲,自立丧纪。舜命契:‘百姓弗亲,五品②不逊,汝作司徒。’唐以皋、佑、锷、季安为司徒,官不择人。卢从史、于皋谟罪大而刑轻。农桑无百分之一,农夫一人给百口,蚕妇一人供百身,竭力于下者,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边兵菜色,而将帅纵侈自养。中人十户不足以给一无功之卒,百卒不足奉一骄将。”六事皆当时极敝。蕴亦韦皋所引重,嫉其专制,感愤关说。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
沧景程权辟掌书记。既而权上四州版籍请吏,而军中习熟擅地,畏内属,挟权拒命,不得出。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蕴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刍荐之于朝,出为邵州刺史。尝杖杀客陶玄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坐赃,杖流儋州而卒。
蕴辩给③,尝有姓崔者矜氏族,蕴折之曰:“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对。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儒学下》)
注:①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②五品: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③辩给:口才敏捷。
1.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3分)
A.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辟:征召
B.辟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阴:暗中
C.武元衡为相,蕴贻书讽以讽:讥讽
D.杖流儋州而卒卒:死亡
2.下列各组中分别直接表明林蕴正直和有口才的一项是( )(3分)
A.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 ②嫉其专制,感愤关说。
B.①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②其人俯首不能对。
C.①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②崔杼弑齐君,林放问礼之本,优劣何如邪?
D.①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②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临汀山鬼祠庙多,百姓厌恶痛恨的情况,林蕴写了《无鬼论》。由于刺史的赏识,他担任了临汀令,不久升为别驾。
B.林蕴曾劝刘辟不要谋反,但刘辟不听他的意见,极力的劝谏,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好在刘辟爱惜人才,最后只把他贬为唐昌尉。
C.李吉甫、李绛、武元衡等人担任宰相时,林蕴直言劝谏,道出了他们执政中存在的问题。加上他喜欢嗜酒,多有违逆常理之事,所以宰相都不任用他。
D.林蕴曾经杖杀了门客陶玄之,把他的尸体扔到江中,并把他的妻子充入***妓,弄得别人家破人亡。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辟知不可服,舍之,斥为唐昌尉。
⑵蕴陈君臣大谊,谕首将,人人释然,于是权得去。
答案:
1.C
2.C
3.A
4.⑴刘辟明白不能让他屈服,就放了他,把他贬为唐昌尉。(“服”“舍”“斥”各1分)
⑵林蕴陈说了君臣大义,晓谕为首的将领,大家都放下了心,这样程权才得以离开。(“大谊”“谕”“释然”各1分)答案解析:1.
试题分析:讽谏,劝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到了考生灵活运用课内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如“讽”的意义。
2.
试题分析:A项,②不是表现其口才的,而是他痛恨韦皋的专制;B项,①是间接描写其正直;D项,①是写他嗜酒,常做一些违背常理事,宰相于弃置不用他。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借林蕴正直的品性给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3.
试题分析:A项,所指应为林披,即林蕴的父亲。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⑴服:使动用法,使……屈服。舍:释放。斥:贬。
⑵陈:陈说。大谊:大义。谕:晓谕。得:得以。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重点考查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另外这两个句子很多地方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补充内容,所以考生平时学习要多培养语感,将句子翻译得更加通顺。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2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耽误)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土地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夫谁与王敌?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①王如施仁政于民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议论风发,气势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孟子认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C.孟子首先批评了梁王只*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因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
参考答案:
1.(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2)可以让手里拿着棍棒的人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了。
2.C
3.A
4.C
5.D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3
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③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清代文人。 ②笥(sì):装书、纸的器具 ③影响: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这里指没有学问。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①走送之___________ ②务期精熟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2分)
A.手自笔录 即札录之
B.既加冠 壁既满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日三五次以为常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小题4】甲文告诉我们要想学业有成必须 、 、 。(3分)
【小题5】乙文中叶奕绳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 、 。(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一定。
【小题2】C
【小题3】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②不如我学习精要而实际有收获。
【小题4】刻苦 博览群书 虚心求教。
【小题5】摘录法 诵读法 粘贴法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C中:因为/认为
【小题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5】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此处能概括出“摘录法 诵读法 粘贴法”三中读书方法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4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
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 A )(2分)
【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初中课外文言文高效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