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现代化的黑板报内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黑板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黑板报是用黑板、粉笔作为工具和材料来制作刊出的一种出版物。还苦于找不到好的黑板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具有现代化的黑板报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黑板报内容1:
四个过桥人
有一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而所谓的桥则是几根横亘在悬崖峭壁间光秃秃的铁索。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以及两个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四个人一个接一个抓住铁索,凌空行进。
结果呢?盲人、聋子过了桥,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了桥,另一个则跌下深渊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吗?
是的!他的弱点恰恰源于耳聪目明。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
聋人说:“我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
那个过了桥的耳聪目明的人则说:“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激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道理: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不要被虚张声势所威吓,要知道,那多半都是纸老虎,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才可排除虚张声势对你的威吓。
黑板报内容2:
从前,有三棵树,它们都有各自的梦想。第一棵树想成为一只聚宝盒,里面装着金银珠宝等世界上一切珍贵的东西。第二棵树想被建造成一艘雄伟的大船,上面载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第三棵树想长成世界上最高的一棵树,这样便能离上帝更近。
许多年过去了,来了一群伐木工。第一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木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木匠会做聚宝盒。第二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船厂。”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船厂会做大船。第三棵树看到伐木工走近自己的身边时,非常害怕,因为只要伐木工将它砍倒,就意味着它的梦想破灭了。但是,它还是被砍倒了,伐木工说:“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用它干什么,先砍倒再说吧。”
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有没有梦想成真呢?第一棵树被木匠做成了马槽,用来装马的饲料。第二棵树被船厂做成了渔船,用来给渔民出海打鱼。它们的结局和第三棵树一样,离梦想很远。
然而,有一天,马槽边来了两个人,是一对夫妻,女的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无处安放,就放在了马槽里。第一棵树忽然明白,对这对夫妻而言,男孩便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几年后,有几个人爬上了搁置在海边的渔船。从他们的谈话中,第二棵树了解到,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是刚刚打了败仗的国王。因为有了这条渔船的相救,后来国王东山再起,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而第三棵树则在当地建教堂时被做成了十字架,教堂是人世间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道理:当梦想偏离了我们预先设计的路径时,别心灰意冷,因为有时梦想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变为现实。
特征
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例如,工业化,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由于西方国家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相对高的成果,某些学者有意无意地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其他一切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典范”。他们认为,所有的社会无论它们的历史、社会现状和发展起点有多大的不同,都会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他总结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六个阶段,即传统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因此,第三世界各国可以照搬西方国家曾经实施过的方法和策略。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现实
注意
但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跟在它们后面亦步亦趋。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实际上不可能按照某种“普遍模式”推进本社会的现代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家应该、也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但这种学习不应当成为单纯的模仿。
内容
社会现代化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前沿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在许多方面的变革实现的。了解这些变革的特征或社会转型的标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过程。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过程实现的。
社会结构的变更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
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
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例如,经济发展是社会的目标之一,工具和手段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力市场、完善的金融体系、适当的受教育人口等。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习惯、传统,甚至是迷信等。
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理性化转变,或者是理性原则的提高。人们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行动,从而导致某种社会发展结果的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都可以从不同社会理性化的差别上得到解释。
科学技术
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工业***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结果。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来,技术进步便越来越成为工业化及其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新技术的出现则主要是根源于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发明的转化。众所周知,以蒸汽机和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导致了近代的第一次产业***;以电力和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导致了19世纪末后的第二次产业***;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正在酝酿着更重大的突破。
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空间结构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在传统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枣社区之外,一种新的社区枣撔槟馍缜鴶正在形成和发展。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消费、价值观念)可以很快超越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接受。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得工作场所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例如,现代生物遗传工程的发展,就向原有的道德观念、家庭婚姻关系提出了挑战,而克隆技术的发展,更是将有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基本价值的问题提到了人类的面前。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和社会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已经使控制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首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革,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工业化——指的就是从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转变,也就是由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工业生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例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1980年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6%;而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71%。大部分生产和劳动力集中在哪一类部门,表明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若集中在农业,就表明人们还在为满足衣食温饱而奋斗。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又给现代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里,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兴起,说明了知识、智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关键的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
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一个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若干条件。第一,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据世界银行1990年的统计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城市化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只有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尽管有些国家大城市人口剧增,但一方面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还低,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的发展质量也相对较低。但是,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也并不总是那么紧密,有时也经常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而城市人口增长很快的情况。第二,是社会文化条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背景。首先是城市在整个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权力。西欧的城市是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于封建领主来说,它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尽管在封建时代,西欧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如东方社会高,但这些城市却成为欧洲社会现代化的生长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多东方社会,城市仅仅作为政治和军事统治中心而存在,根本不存在***自治的城市社会。尽管在一定时期达到相对高的城市化水平,却在以后陷入长期的停滞之中。其次是一些社会体制的作用。有时,某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也会在经济背景之外对国家的城市化产生影响。如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商品粮制度,就是造成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无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因此,在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运行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方面。
全球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全球化讨论较多,将它视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和最重要的现代性特征。一时间现代化概念和理论大有被全球化概念和理论所取代之势。何谓“全球化”?它有哪些特征?其与现代性的关系何在,以及它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结构、国家的体制和世界的秩序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社会学必须正视的问题。
关于全球化的界定,麦克卢汉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地球村”时代,沃勒斯坦称之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吉登斯把它概括为“时-空延伸”、“跨距离的互动”。这里,我们参照以上说法把全球化定义为各种个人、群体、社区、国家、市场和国际性组织(包括跨过公司、民族国家体系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发达的高科技和跨时空的“脱域机制”在全球规模上加强联系的过程。也可以更简单地把它规定为世界范围内互相依赖之关系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