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奉先寺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游龙门奉先寺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虚籁一作:灵籁)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译文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只听得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透过树枝看到那月光闪烁着清朗的光影。
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注释
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阴壑(hè):幽暗的山谷
虚籁(lài):指风声。
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天阙(què):一作”天窥“,本为星名,此指龙门。
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
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觉:睡觉。
深省:醒悟,慨叹。
《游龙门奉先寺》点评
王嗣奭《杜臆》卷一评此诗云:“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汩没,一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余谓老杜闻道,而此其入道之机倪也。”这一论述,是有见之言。令我们感到饶有兴味的是,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这是否能够代表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呢?诚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观打鱼歌》,“可当一篇戒杀文”(《杜诗详注》卷十一引钟惺语),《白小》对“天然二寸鱼”的悲悯,也见出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但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老杜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都表现得很清楚。所以,佛家思想只是他的某种精神状态的反映,而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这首诗“不用禅语而得禅理”,仍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游龙门奉先寺》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游龙门奉先寺古诗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