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1.5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mol/L氯化铁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B.40ρ/1000aC.1000ρ/40a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①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②掌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质量及其相互换算。

③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掌握溶解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教学难点:

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方法:

分析引导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多少的物理量。符号:n;单位:mol。

2.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注意:在理解概念时,不能按字面理解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是多少,它是一个专用名词,而简称摩,符号为mol。“物质的量”仅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很多,用“物质的量”来表示物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如1mol氢原子、1mol氢分子、1mol氢离子,也可用化学式表示为lmolH、l mol H2、1 mol H+等。此外,“物质的量”还可用来表示某些结构微粒的特定组合,如由Na+与Cl-按1:l特定组合构成的NaCI晶体,可表示为1molNaCl。

思考1 mol NaCl和1 mol HCl所含的粒子总数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因为NaCl是离子化合物,组成微粒是Na+和Cl-,而HCl是共价化合物,组成微粒是HCl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12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加载中...)。符号:NA;单位: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6.02×1023完全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原因是NA是指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即12 g12C中含有的原子数,是一个真实值,而6.02×1023是一个实验值,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说明: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原子量标准均为人为规定的,如果它们发生改变,则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均发生改变;但是,质量、微粒数目、密度、体积等客观因素却不会改变。

讨论:假设12C的原子量为24,以24克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数据肯定不变的是:

①氧气的溶解度 ②44克CO2的体积 ③气体摩尔体积 ④摩尔质量 ⑤相对分子质量 ⑥阿伏加德罗常数 ⑦物质的量 ⑧气体的密度 ⑨物质的量浓度 ⑩质量分数

答案:①、②、⑧、⑩。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单位:g/mol

5.气体摩尔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Vm;单位:L/mol。

①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②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

思考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如果当1 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时,一定是标准状况吗?

答案:不一定;因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压强和气体的分子数有关,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6.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单位:mol·L-。

注意:

①要用溶液的体积,单位是升,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溶质一定要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如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或微粒数,应根据有关公式换算为“物质的量”。

③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④同一溶液,无论取出多大体积,其各种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离子浓度)均不变。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5.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 M(平均)=加载中...

6.气体密度与式量: M=p×Vm (注意:密度的单位为g·L-1,多用于标准状况下的计算。)

三、基本规律

1.摩尔质量与式量关系规律:

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注意:

①使用范围:气体;

②使用条件:相同的温度和压强。

(2)重要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②同温同容下,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③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式量之比。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伯龙方程:加载中...=加载中...

3.物质反应的计算规律: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②在同温同压下,参加反应的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之比。

方法与技巧

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六个陷阱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A (×)

(2)常温下11.2 L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A (×)

(3)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A (×)

(4)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题(5)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NA。

〖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物质的量浓度课前说课稿

学习

空山不见人全诗翻译赏析

阅读(123)

本文为您介绍空山不见人全诗翻译赏析,内容包括不见原文,不见古诗赏析,思不见原文及翻译。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不见杜甫〔唐代〕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下面是帮

学习

经典散文朗读好久不见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散文朗读好久不见,内容包括好久不见散文100篇,徐志摩散文好久不见,徐志摩最美散文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再也不见散文(通用6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

学习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阅读(89)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思路,物质的量教学设计45分钟,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ppt。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

学习

人烟稀少怎么造句

阅读(133)

本文为您介绍人烟稀少怎么造句,内容包括人烟稀少怎么造句简单,提心吊胆怎么造句,用人烟稀少怎么造句。人烟稀少怎么造句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造句吧,造句在不同的句子类型具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

学习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内容包括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人教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

学习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简介

阅读(131)

本文为您介绍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简介,内容包括北京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遗址发掘,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简介80字,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被烧过吗。正大光明殿的简介圆明园的资料正大光明殿,其名是说相近开阔,正气凛然。这部分的建筑是完全依照紫禁城里太

学习

物质的量教案模板

阅读(117)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量教案模板,内容包括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计算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模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学习

目不见睫典故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目不见睫典故,内容包括目不见睫的成语典故,目不见睫成语故事全集,目不见睫用来比喻什么。目不见睫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

学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阅读(110)

本文为您介绍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内容包括我们的生活里的物质教案,我们身边的痕迹的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实验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

学习

诗歌见与不见全文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诗歌见与不见全文,内容包括诗歌见与不见,诗歌见与不见原文,诗朗诵见与不见全文。诗歌《见与不见》全文《见与不见》出自《疑似风月中集》,由扎西拉姆·多多于2007年5月15日撰写于北京。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歌《见与不见

学习

化学常用的物质的分离方法

阅读(97)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常用的物质的分离方法,内容包括化学分离提纯七种方法,物质分离的常用方法,化学物质分离的方法。化学常用的物质的分离方法化学常用的物质的分离方法有那些?怎么样可以进行物质分离?看看下面的方法吧!1.溶解过滤法:一种物质

学习

友情比爱情更长久说说

阅读(86)

本文为您介绍友情比爱情更长久说说,内容包括对友情失望心寒的说说,简单而走心的说说友情,渐行渐远的友情说说。很久不见深厚友情说说人生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就足矣,我想很多人都会说我又很多朋友,但是玩伴和朋友不同,朋友是当你遇到困难时

学习

常见的致癌物质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常见的致癌物质,内容包括常见的三种致癌物质,什么是强致癌物质,常见的致癌物质有沙门氏菌。常见的致癌物质人类肿瘤约百分之八十是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而引起的,其中大多数是化学致癌物。以下是整理的关于常见的致癌物质文章,

学习

表达同学几年不见的句子

阅读(157)

本文为您介绍表达同学几年不见的句子,内容包括感慨同学多年不见的优美语句,表达几年不见的同学见面句子,几年不见的朋友再次重逢的句子。表达同学几年不见的句子毕业之后过几年又相聚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有许多的感言。接下来搜集了表达同

学习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阅读(89)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内容包括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思路,物质的量教学设计45分钟,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ppt。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

学习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内容包括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人教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

学习

物质的量教案模板

阅读(117)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量教案模板,内容包括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计算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模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学习

物质与浪漫散文

阅读(113)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与浪漫散文,内容包括浪漫和物质哪个重要,浪漫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物质浪漫。物质与浪漫散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

学习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物质的分类说课稿,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类说课稿简写,物质的分类说课稿课标分析,物质的分类说课稿ppt。物质的分类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

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优秀说课稿

阅读(130)

本文为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优秀说课稿,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怎么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学反思。《氧化还原反应》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给大

学习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阅读(121)

本文为您介绍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内容包括饮酒其五陶渊明动画版,饮酒其五陶渊明诗配画,饮酒其五陶渊明田字格。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其五),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让

学习

雨的形成说课稿

阅读(139)

本文为您介绍雨的形成说课稿,内容包括雨的形成说课稿10分钟,雨的形成说课,雨是怎么形成的。《雨的形成》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