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篇1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且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声音的高低》一课我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实验中理解声音有很多,感受声音的高低,区分出声音的强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这节课在上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课前活动,会弹橡筋琴的,弹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会拉二胡的,拉一首给同学们欣赏,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亲自动手实验、交流等探究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
二、转变自身的角色。
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设计、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如:利用玻璃杯和水,怎样使他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这个实验时,我引导:你们可以利用水和玻璃杯,让他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接着小组讨论该怎么做?再通过实验,要发出高音,杯子应该放多一些水还是少放一些水?学生演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杯子。通过这次小实验,同学们明白了:瓶子里的水多,声音就小,瓶子里的水少,声音就大。
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垫基石。
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篇2
在探究学习中,猜测或者说做出假设这一个环节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环节除了呈现了学生的一些初始的想法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有的猜测还决定了实验的走向,实验怎么来设计也是基于猜测来进行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在意猜测这一环节,认为只是猜想一下,无所谓,随便猜一下就好了。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基于证据或者是基于一些现实生活经验来进行猜测。
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声音的高与低》这一课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探索环节有三个活动,前两个活动分别是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铝片琴上的铝片长短是不同的,敲击长的铝片琴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敲击短的铝片琴发出的声音比较高。而对于口琴来说,口琴的簧片长短、薄厚和宽窄各不相同,吹口琴时短、薄和窄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高,长、厚和宽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低。学生从上面两个活动中获取的信息可以影响他们关于物体发生高低的判断,为第三个活动中预测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与发出声音高低的有什么关系做出一些铺垫,提供事实依据。
因此在第三个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预测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发出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学生依然是没有事实依据的预测,此时引导学生能用上前面观察了铝片琴和口琴,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铝片和簧片的关系的基础上说明预测的理由。在这个时候再给学生强调猜测应该是基于证据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