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过春节的习俗
云南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以下是由为为大家推荐的云南春节习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过春节的习俗 篇1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彝族春节习俗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西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中《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地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泼、纳苏泼、改苏泼、撒尼泼、阿细泼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瑶族春节习俗
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云南瑶族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在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白族春节习俗
云南省白族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要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等。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云南过春节的习俗 篇2
傣族是我国西南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所谓“傣”,是“酷爱和平之人”的.意思。云南省是我国傣族的主要聚居地,省内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誉,而世代繁衍于此的景谷傣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景谷傣族春节习俗:打大秋。
所谓“打大秋”,其实是当地民间对“打秋千”的俗称。在傣语中叫做“翁栋假”。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辖民乐镇,几乎每个傣族村寨都要搭建秋千。
搭建秋千的柱子是由本村村民自发上山砍取,在过年前几天砍回来放在即将搭建秋千的地方。每年都会由不同的村民(4—5户组成一个小组)轮流来负责本年的搭秋千,各项所需材料也由该年搭建秋千的小组做好准备。
年初一吃过午饭后,负责搭建本年度秋千的小组负责人就会到各家各户筹集酒肉、糯米粑粑等食物以供大家在打秋千时享用。之后村里所有的青壮年男子们都要聚集到打秋千的场所,开始搭建秋千。
搭建秋千一般历时2小时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村里的长老来负责监督他们搭建,在搭建结束后,长老要通知各家带上早晨制作的三尖角粑粑,点上六枝香,负责搭建秋千的小组负责人也会把各家各户筹集到的酒肉带到大秋搭建场地。
当“大秋”搭建得初具规模时,长老便要向“大秋”献茶献酒,同时由村里的一名未婚男青年向秋千扔鸡蛋,鸡蛋需扔过秋千的横梁,以此祈祷本年度中群众在玩耍过程中一切平安,完成这一切之后,伴随着鞭炮声,本年度的“大秋”正式搭建完成。
“大秋”搭建完成后,首先由村里的长老第一个打秋千,随后第二和第三次,则由本村一对男青年、一对女青年分别打,这也是打大秋的高潮,只见打秋的青年男女越打越高、速度越来越快,观望的人群也不时的发出一阵阵的惊叹声。
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之所以第一遍秋千让长老打,是暗示来年全村顺顺利利、第二、三遍让青年男女来打秋千,则是暗示来年全村人生活步步高升、人丁家畜兴旺。
在长老、青年男女打完“大秋”之后,接下来就是群众自由娱乐的时间,此时,大家围坐在秋千周围,吃着、喝着、玩着、说着、笑着……秋千场顿时成了一个充满年味的欢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