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下面和一起来看元旦的来历及传统美食作文,希望有所帮助!
元旦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篇1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传统美食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送。
元旦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篇2
鸡蛋
出现时间:吴晋时期
综合简介:元旦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时期就已经有了。据说当时吃鸡蛋是为了长生,不过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梁武帝信奉佛教。
历史记载: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椒柏酒
出现时间:东汉时期
综合简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跑而成的。据古书记载,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历史记载: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汤饼
出现时间:后魏时期
综合简介:汤饼在古代指的是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类似我们现在吃的面条。
历史记载: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
元旦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篇3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称,始于古代计时和农业生产。殷商时期,人们为了把握时间、节令,以利耕作,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动来计时,月亮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月亮圆、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个月,为一年。
那时还没有“年”的说法,但已将十二个月的头一月定为正月;正月朔日子时,是一年的开始。当时叫“元日”,也叫“元旦”。据《尔雅》的注解:“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样解释是否准确,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周代之前,在改朝换代之中,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着新生,是一种对冉冉升起希望的寄托。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元旦的来历及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