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经典元曲有哪些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汉卿经典元曲有哪些,欢迎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解州人,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散曲小令4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广为传颂,被誉为“曲家圣人”。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
《一半儿.题情》
元.关汉卿
碧纱窗外静无人,
跪在床前忙要亲。
骂了个负心回转身。
虽是我话儿嗔,
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大德歌·秋》
元.关汉卿
风飘飘,
雨潇潇,
便做陈搏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
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
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沉醉东风·送别》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
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
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
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前程万里。
《大德歌·春》
元.关汉卿
子规啼,
不如归,
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
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
则见双燕斗衔泥。
扩展:元曲的小知识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知识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立的一座艺术丰碑,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类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杂剧的语言包括曲词、说白和科介。曲词、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与诗、词相比,戏曲的语言通俗,多用口语;与其他戏剧种类相比,戏曲的语言具有以“曲”为形式的诗剧特点。
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前者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后者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关汉卿经典元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