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游玩二日游攻略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其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相当的发达,是我们选择出外休闲旅游的最佳去处,下面给大家分享武汉游玩二日游攻略,欢迎阅读!
武汉游玩二日游攻略
地理位置:江汉平原,湖北省省会
电话区号:027
气候特点:武汉四季分明,春长秋短,冬季阴冷,夏季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火炉子”,整个夏季有十几天温度在40℃以上,并且昼夜温差小。此时来武汉旅游,应做好充分的防晒准备,如果对自己耐热有信心,不妨来此感受一下,绝对不虚此行,因为武汉的夏季才最有特色。相对来说,春秋两季来武汉旅游较好,但春季应备好雨具,秋季应备些御寒衣物。
路线安排
D1:龟山公园 → 归元寺 → 汉正街 → 江滩公园
D2:黄鹤楼 → 武汉长江大桥 → 江汉路步行街 → 东湖风景区
第一天行程
D1:龟山公园 → 归元寺 → 汉正街 → 江滩公园
武汉有很多有名的景点,下面推荐的是一些武汉必游景点。如果你是上午到达武汉,下了火车或汽车后,建议直接乘公交或打的到江汉路步行街找个住的地方。
上午:
从酒店出来,步行到酒店旁边的龟山公园,进入晴川阁里看看沿江风景及对岸的黄鹤楼,之后回酒店门口乘旅游一号线到归元寺(10元/张)。
午餐:
午餐在寺中用素斋,归元寺的素斋比较有名,值得一试。
下午:
饱餐一顿后,可以乘公交532路、803路或者759路到有名的汉正街逛逛,感受商业重镇武汉的繁华,顺便采购些当地特产物品。
晚上:
晚上乘坐公交212路或者727路到汉口江滩(免费)逛逛,那里不仅风光不错,而且还有很多热闹、有特色的酒吧,你可以尽情体会一把江城的夜生活。
逛累了,回到酒店休息。
第二天行程
D2:黄鹤楼 → 武汉长江大桥 → 江汉路步行街 → 东湖风景区
上午:
早晨起床用餐后,乘公交前往武汉最重要的景观黄鹤楼游览,一览历史名楼的风采。之后步行几分钟到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看滚滚长江东逝水。
中午:然后可以乘公交车前往汉口江汉路步行街,逛逛街,购点武汉当地特产,找家特色餐馆解决午餐问题。
下午:
午餐后,乘公交前往东湖公园,市内到东湖的公交车有十多辆车,可任由你选择,泛舟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四季景不同,听涛、磨山、落雁和吹笛四大景区,各具特色,移步换景。时间紧的话可选择个别景区重点游览。
傍晚坐车回家,结束愉快的武汉二日游之旅。
武汉旅游小贴士
武汉是“三大火炉”之一,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火炉武汉名不虚传,夏季酷热,三伏天昼夜温差极小。由于阳光照射强烈,非常的晒,千万准备好遮阳伞、防晒霜等物品。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避开高温期出行。
武汉还有轮渡比较有特色,可以看两岸的风景,晚上可以看武汉夜景,下船就是武汉热闹的江汉路步行街。8:00-21:00 票价为1.5元/人次 (代电动车,自行车加票1元),21:00-7:30为5元/人次(代电动车,自行车加票2元)此船带电视,空调设备。
扩展:
武汉旅游美食攻略
武汉鸭脖子
鸭脖子,又名酱鸭脖或酱鸭脖子,属于酱汁类食品(主要是酱板鸭,包括酱鸭翅、酱鸭脖、酱鸭拐、酱鸭掌、酱鸭舌、酱牛肉、酱板鱼、酱板干子、酱板藕等),最早起源流传于清朝洞庭湖区的常德,经湖南流传至四川和湖北,近年来风靡全国。酱汁类食品通过多种香料浸泡,然后经过风干、烤制等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具有香、辣、甘、麻、咸、 酥、绵等特点,是一道佐酒佳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汤腊九在成都学习卤菜技术和中药材配方,回武汉后,开起了首家鸭脖子专卖店。
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前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
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
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
四季美小笼汤包
誉满武汉三镇的四季美汤包馆,座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四层楼的店铺,一、二、三楼有三个营业厅,共有三百多个座位,每天顾客满堂、座无虚席。有些慕名而来者,宁愿等一两个小时,也要尝一下四季美汤包的滋味。一九八0年春天,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儿子,香港雅达旅运有限公司董事马浩中先生吃了汤包后,连声称赞汤包风味不减当年.第二天又引董事长前来品尝.接着在香港影片《三笑》中饰演秋香的陈思思也慕名前来,品尝后赞不绝口。
四季美的汤包为何如此鲜美?这与武汉的历史和风情有关。武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商埠、"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李白诗句)商旅云集,也带来各地饮食风味争芳斗艳。汤包原来是江苏一带著名小吃,武汉很早就有下讲馆子经营镇江汤包,而今具有武汉武汉地方特色的四季美汤包,则是四季美的'老厨师们在镇江汤包传统做法基础上,按照武汉人口味不断改进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特点。老厨师汤包大王钟生楚等人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很多贡献。
四季美汤包馆,开办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老板田玉山,汉阳人,原来是个水果摊贩,由于生意清淡,改营熟食。开张时,请了一个南京师傅,做猪油葱饼,后来增加了小笼汤包。当时只有五张半圆桌,是个规模窄小的夫妻店。民国初年在汉口回龙寺和长胜街有两家下江馆子,招牌都叫"四季美",小笼汤包很有名气。田玉山也想借用这个"名牌"招徕生意,但又觉得自己是本地人怕惹麻烦,就起了个"美美园"的招牌。不料他的侄儿田泽春就在"美美园"隔壁打出了"四季美"的招牌做汤包,唱对台戏。这下激怒了田玉山,索性摘下了"美美园"的招牌,换上"老四季美"的招牌,并且在汤包质量上狠下功夫,吸引了很多顾客,田泽春的"四季美"门庭冷落,很快就关了门,这一场叔侄角逐,田玉山是一箭双雕:即挤垮了田泽春,又创了"老四季美"的牌头,赢得了声誉。以后,在民生路、四官殿一带又开了四家"四季美"。另外,还有大红楼、竹帘春等许多酒楼也兼营汤包,但终究没有田玉山的"老四季美"汤包的风味出色。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CCOTS旅游小贴士:
电话: 027-82791640,82791930
地址: 江岸区汉口中山大道898号(近江汉路)
武汉面窝
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的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武汉)
面窝是武汉的一种名小吃。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目前的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摊点,尤为武汉汉口老城区口味地道。目前在武汉三镇都有一些特别的做法使得面窝别有风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但这并不是传统的面窝了。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中间是没有洞的形状,别有风味。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其他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蔡林记热干面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是其中最有特点、最有名气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