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精选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篇1

最近一直在读《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最后自己觉得还是感受颇深。接下来我就对本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书中引言中,作者鲁道夫·阿思海姆就谈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心灵上的有感而发,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而达到最终的美的效果。所有的这些视知觉都包含着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中又存在着一种直觉。当我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时候是这种直觉给了很大的灵感。当然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在知觉与视觉上的感悟也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书中一共讲了十章: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每一章都对本章的主题展开了很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分析;有的则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作对比。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进行讨论,研究它的问题合理性、存在的价值性、给人们造成的怎样的视知觉等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边,用心去思考问题,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我今后要好好去学习努力改造的地方。下面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平衡给人的视觉因素很多,我们在观察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拿巴黎圣母院来说吧: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感觉是很神圣的,华丽的外表,中轴对称的形式,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无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座建筑的平衡之处呢?它不单单是作为以中轴对称的形式体现平衡的,在这座建筑中,中间的那个圆形窗口所处的位置正是在这所建筑本身垂直于水平的结合点,把两边的建筑集中在一起,这样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平衡感。就拿一件大师画的画来说,他在创作的时候,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风格,在画面的表达上肯定都存在一种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从画面的重力来下手,也可以将其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为了使其画面有个视知觉上的平衡感,通过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从而让读者更能够接受它,体会从中的乐趣。

其次要谈的是空间,我个人理解视觉上的空间表现其实就是对事物的本身存在的一种特质的抽象表现形式,物体的体积和面是作用于框架的基础之上的。记得当时我们在上平面构成和是立面构成的时候,围绕一个话题去表现空间的时候,都是基于一种“*形”跟“基底”的关系。平面构成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只是一种二维的空间感,是要通过人们视觉上的感知去抽象的表达出来。而立体构成是以一种三维的表现形式出现的,立体效果是通过消除变形*形的张力而产生的,它的这种形式能够让人看得见、摸到找,实实在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书中讲到:“要判断一个式样究竟被看成是二度的还是三度的,主要取决于哪种看法能够产生出较简单的式样。”我觉得它说的很有道理。当我们在分析一座雕塑像与这座雕塑像周围的空间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被我们看成是“*与底”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愿意把它周围的空间看成是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而不是把它看成事无形的空气的时候,那么雕塑像本身就具有了“*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因为它不仅是一件封闭的小型的立体物,而且具有一定的质感、密度和硬度。

从建筑本身来说,很多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在表达着空间视觉性。单从建筑外部是不能体现空间的具体存在,更要深入到建筑本身的内部,亲身体会那种给人带来凌驾于建筑空间之外的感觉。好的建筑师会运用各种手法,例如通过建筑框架、光线、装饰等等手法去营造建筑体的空间感,给人一种高大、宏伟、至高无上的感觉。很多建筑体现了空间带给人们那种强悍的视觉冲击力:西方建筑古希腊帕提农神庙、罗马的万神庙、罗马的大角斗场、中国的故宫等等,这些建筑从各个角度去体现了建筑空间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较大的空间给人们营造的视觉冲击力,然而小空间也同样能够给你带来另一种美的感受。在这里我就不做表述了。

第三点要谈的是色彩。书中作者谈到:“歌德把色彩划分为积极的(主动的)色彩:黄、橙、黄红、朱红和消极的(被动的)色彩:蓝、红蓝、蓝红。主的的色彩能够产生出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而被动的色彩则适合表现一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我想这个观点是很多设计师在运用色彩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必然因素。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当然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了,前提是要达到色彩的和谐。运用各种颜色或者是混合色使得色彩的色调能够看上去自然而又和谐才是我们运用色彩的主要意*。如果说色彩的色调搭配的不好,看上去不和谐,就会影响了最终的视觉效果。

现在出现了很多要求色彩标准化的趋势,我想这种趋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表现形式,好的艺术作品在运用色彩的时候并不趋于这种色彩标准化。这种色彩标准化不是来自艺术的实践,而是某些染料制造商或者大量生产带色产品的工业部门的产物。它们代表不了真正艺术作品所要追求的艺术色彩。

以上就是我结合书中的三大点谈的自己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说,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它让我更加清楚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好好的用心去学,这里的用心就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看事情的全面性和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本书中也有一些自己不明白或者是不认同的地方,所以自己就把这部分给滤过了。我觉得任何东西只要是自己所需要的,就应该把它接受、采纳和运用,如果对自己没有用的就可以把它删除。没有全盘的接受也没有全盘的否定。问题总是存在着矛盾性,不管自己是持有矛也好,握有盾也罢,只要不拿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篇2

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2007),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构*、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

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达·芬奇)

比如汉代的绘画与雕刻无不呈现一种飞舞灵动之势,*案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之龙构成,动物也常常是除遒劲雄壮之外,还要加上一双能飞的翅膀,唐代吴道子的壁画也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美誉。在相对“静止”建筑领域,飞檐也似乎要参与到这种飞舞灵动的合奏中。

双林寺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从构*上看,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一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从马里尼的《人与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不动之动”的苦苦追寻,作品在高宽深三个纬度上全面外拓,马头向前,人仰向后,人的双臂伸向左右,马腿向下……人们欣赏它时,会感到雕塑内部的“张力”正试*冲破表皮,向空间无限放射似的,这种空间最大化的追求是雕塑不可或缺的形式特质。我国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也是如此,大多运用凌厉,的斜向形体,佐以粗砺的切割肌理,营造出强烈的空间张力(场)美感。

综上所述,雕塑造型中运用倾斜、变形、膨胀、不对称以及节奏与韵律上的变化,就可以产生出“张力”,从而也就产生出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这本书利用了心理学来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有美的感受并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其间大量的分析和例证为我们这些入门级的学习者们理解艺术的原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那些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里最本质的共性,也明白仅仅浮于表面创作是远不够的,深入去理解设计的原理才能在艺术这条大路上走得更远。

面对这两个学期的专业课的学习,深深感受到若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不能够真正理会课程内容与老师要求的。没有一个设计师是在没有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成就的。而这本书《艺术与视知觉》基本上是所有老师都强烈推荐的所以一定值得一读。现在的阅历与知识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虽然读起这本书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不管怎样还是理解了一些。这是一本值得一生诵读的书籍,不同年龄段读起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实在算是一本晦涩枯燥的专业读物。虽然作者始终在力*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并结合心理学规律将种种视觉艺术的原理阐释的简单明了,但我努力跟随的思绪还是极易在稍不留神之间陷入懵懂。所以在企*洞悉视觉艺术与视觉心理关系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到对于作者严丝合缝的理论分析的由衷敬佩,还有对自己的境界实在差得太远的感慨。

以平衡、形状、光线、色彩等视觉元素为切入点,作者鲁道夫借由大量的*例将潜在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如视觉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等等,以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而视觉艺术与视觉心理的关系,更是作者通过种种视觉实例首先向我们解答的问题,“视觉心理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由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两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同的人不同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他根据正方形中的单一圆形、多个墨点等简单*例向我们阐释,视觉心理不仅仅是视觉上对其形状、光线、色彩等的感觉,而是由我们对于特定视觉*例的感觉与知觉共同构成,它包含了大脑对外界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一个视觉式样所包含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那些落到视网膜上的那些成分。”“这种感应现象绝不是理智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也不是基于预先积累的知识推断出来的,而是直接感知到的整体事物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作者鲁道夫如是说。

除此之外,他还以大量的艺术史事例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艺术史上的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所谓伦勃朗式用光法,我们仅仅看到了半张脸,但是我们却判断这是一个完整的脸。埃及人画画的时候,永远都是侧面的人像和正面的身体,是他们不懂得所谓的透视法么?而迟雷科作品《一条忧郁和神秘的大街》对透视原则看似合理实则矛盾的利用营造出诡异的氛围,使整个画面浮动着隐隐的失衡感与危险感。在了解视知觉原理之后,许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趣味,许多难以表述的朦胧感受也在了解规律之后变得清晰而可以解释。不管是在视觉艺术的创作还是欣赏中,都大有裨益。

虽然目前我对此书的理解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但再过一段时间等自己对书中理论有所消化和实践之后,还是值得一再细读的。尤其对于从事艺术类工作的我们来说,这本书对于视觉设计等方面非常有借鉴意义,比一些只分析现象而不给出解决方式的纯理论书实用得多,这些理论与规律也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篇4

非常赞,在视觉文化研读课上老师提到过,当时在课上讲授,浅尝辄止看过,这一次,又再次拿起它细细品味。

《艺术与视知觉》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上述内容分析或许是很随便的,但个人认为这是人们对艺术现状的不满,却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如果我们认真追查原因的话,就会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继承下来的文化现状不仅特别不适宜于艺术生产,而且还反过来促使那些错误的艺术理论滋生和蔓延。我们的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量度和辨别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其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由于不能凭借自己的视觉去理解大师们的杰作,就使得许多人尽管经常进出于画廊之间,并收集了大量关于绘画艺术的资料,到头来还是不能欣赏艺术。他们天生具有的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沉睡了,因此很有必要设法唤醒它。而唤醒这种潜在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拿起铅笔、画笔和凿刀。然而即使这样去做,却仍然避免不了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和错觉的干扰,除非能从别的地方求到保护和帮助,否则这些坏习惯和错觉是不太容易消除的。人们能从中寻求到保护和帮助的唯一的东西,势必是语言媒介,这是因为,眼睛和眼睛之间所能交流的意义,已变得非常有限。但恰恰就是在语言交流的能力问题上,我们又遇到了某些十分强有力的偏见。

在这种种偏见中,有一种声称说,视觉事物是决然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这一警言,当然也包含着一定的真理内核。一幅伦勃朗绘画所产生出来的那种特殊的经验,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语言只能将它部分的表达出来,而这种局限性在我们欣赏艺术时也并非是一种个别的事例。事实上,这一见解同样也适合其他任何一种经验对象,没有一种描述或解释——即使是最熟悉老板的秘书对老板的特征的描述,或是外科医生对他熟悉的病人的腺体组织的描述——能够把自己对于对象的经验完全表达出来。这种描述或解释充其量也不过是运用几个一般的范畴,把这些经验的大体轮廓呈现出来。科学家可以建立起概括性很强的模型,如果他幸运的话,这种模型还能够为他提供理解某些特定现象的本质所必须的东西。然而,所有的科学家都很清楚,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来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另外一个可能把它完完全全地再现出来的个别事物,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对这个现存的个别事物进行全面的复制。

同科学家一样,艺术家也会运用类似于形和彩等要素,在个别事物之中猎取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既不打算去猎获这些个别事物的全部,即使想这样做,也不可能做到。因此,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出和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则。对艺术的理解和解释,并不比理解和解释其他复杂的事物(如生物的身心构造)更困难多少,艺术是由有机体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不可能比有机体本身更为复杂,当然也不一定会比有机体本身简单。

如果我们看到了或感到了艺术品的某些特征,然而又不能把它们描写或表述出来,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可以肯定,这种失败不是因为我们运用了语言,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及其不能成功的发现那些能够描写或表达这些特征的概念。当然,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感觉同现实接触的通路——它仅仅是给那些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物赋以名称。但对于描述和解释视觉对象来说,语言却并不是一个生疏的或不合适的媒介。我们的失败,往往是发生在我们的视觉分析器遭到破坏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的视觉分析系统还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并且还可以唤起能够“透视”事物的那些潜在能力。而这些潜在能力的发挥,又能帮助我们弄清那些不能够分析的事物的本质。

持第二种偏见的人声称:语言分析会***人们的直觉创造能力和悟解能力。这种见解同样包含着某些真理的内核。以往的历史和现在的经验都向我们表明,仅仅依赖固定的公式和处方,会给人们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我们能不能就由此得出结论说,在艺术这一领域里,当心灵的一种能力发挥作用的时候,另一种能力就必定要失去效用呢?事实不是已经证明,乱子恰恰就发生在心灵的一种能力发挥作用而心灵的其他功能都受到抑制的时候吗?不仅理智干扰直觉时会破坏各种心理的平衡(只有这种平衡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愉快),当情感压倒理智时也会破坏这种平衡。过份地沉溺于自我表现并不比盲目地服从规矩好多少。对自我进行毫不节制的分析固然是有害的,但拒绝认识自己为什么要创作以及怎样创作的原始主义行为同样也是有害的。现代的人能够而且必须在崭新的自我意识状态下生活,生活的任务或许是更困难了,然而却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此书好像结构谈的很多,结构与人的视觉性,与人的观看心理挂钩,从谈论结构来分析为何*像和谐或稳定或成为经典等。将结构的作用归结为“力”的作用(忘记了是物理力还是视觉力),记得最清楚的案例是颜色的力度(明亮的颜色重力较大,所以明亮的颜色小一些和暗的色块大一些正好可以在*中平衡);*左边的重力比右边重力小一些(所以左边的物体位置可以比右边物体位置低些);横线的作用(横线用在*下方和谐,而上方用了就打破平衡了)等等,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构*力的分析,很值得品读。

除此外,就是讲了儿童的画作为何会这样画或那样画,从圆形谈到垂直水平型谈到倾斜谈到空间,儿童的画就是这样向成人画过渡的,这对于小学美术教师非常有帮助,也是我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后深有感触的。通过一些艺术史上的实例,来阐释视知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也希望通过此书的学习把握一些基本的视知觉原则帮助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更好更明确的表达自我,表现画面。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篇5

经过专业老师的多次推荐,最终读完了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感触和领悟非常大,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里,作者力*将那些潜在的规则一最简洁的语言形式描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本书一共分为十章,有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和表象。每一章每一节所阐述的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这些元素所呈现的状态,对自己所做的一些设计都有很大启发。之前做设计都是完全凭感觉性的东西,缺乏理论的支撑,导致脑袋里既有一些浅薄的理论,又有中度的感性,思维很不清晰,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艺术,什么样的才是好的设计。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真的理性好多。看一些设计作品,能够稍微联想到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道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指导自己辨别好的艺术和不好的艺术。

作者阐述的艺术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所呈现的视觉和知觉上的异同,都是我们学设计所应该必须掌握的。其中第一章有关于平衡的一些列知识。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出发,反对元素主义的审美联想观。他认为,审美知觉并不像元素主认为的那样是初级的、零碎的、无意义的,而是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统一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一结构之中,而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平衡,重力和方向等等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怎样的构*,怎样的形状和色彩,才能符合人们的视知觉,才能在正常的视知觉中相识错误的信息等等,都给我们了一个很清晰有逻辑的阐释,以至于在日后从事的设计工作中少走弯路,提升设计价值都有很大影响。

除了这些,最大的感悟就是,应该多读一些理论之类的书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并发展着理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还有就是,在读书时读好书,否则既浪费时间又学不到东西,没有效率还会产生排斥心理。而一本好书则会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从而提升自我。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学习

寒雨朝行视园树赏析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寒雨朝行视园树赏析,内容包括迟日园林悲昔游赏析,寒雨朝行视园树,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寒雨朝行视园树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学习

一面课文原文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一面课文原文,内容包括一面课文原文讲解,一面课文原文打印,课文一面原文。一面课文原文一面是一篇课文,有阿累写的,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一九三

学习

《一面》教学设计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一面》教学设计,内容包括一面教学案例,一面教学实录,一面课文原文。《一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学习

《一面》教学反思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拨一拨教学反思,内容包括独当一面教学活动反思,认识水平面的教学反思,一厘米教学反思。《一面》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

学习

网开一面怎么造句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网开一面怎么造句,内容包括网开一面怎么造句子,网开一面造句子一年级,网开一面造句100句。网开一面怎么造句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下面是收集整理的

学习

一面造句大全

阅读(72)

本文为您介绍一面造句大全,内容包括一面一面造句怎么造,一面造句,用一面和一面造句。一面造句大全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

学习

如何用一面一面造句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用一面一面造句,内容包括如何用一面一面造句子,一面一面怎么造句,一面什么一面什么造句。如何用一面一面造句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造句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造句也可以划分

学习

《塞寒行》温庭筠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塞寒行温庭筠,内容包括塞寒行温庭筠的翻译,送人东游温庭筠,温庭筠春日野行。《塞寒行》温庭筠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整

学习

认知觉醒读后感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认知觉醒读后感2000字,内容包括认知觉醒读后感,认知觉醒读后感50字,认知觉醒的读书心得。认知觉醒读后感(精选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为大

学习

《相逢行·朝骑五花马》原文赏析

阅读(64)

《相逢行·朝骑五花马》原文赏析《相逢行·朝骑五花马》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3首。这首诗描写一位美貌女子偶然与一位富贵男子相逢后,对其情意绵绵,愿与他结为伉俪,恐怕时光流逝,老去伤

学习

《行香子·树绕村庄》原文及赏析

阅读(79)

本文为您介绍行香子树绕村庄原文,内容包括行香子树绕村庄原文注音版,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原文,行香子树绕村庄古诗。《行香子·树绕村庄》原文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

学习

知觉的解释及造句文案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知觉的解释和造句,内容包括知觉怎么造句子11个字,知觉造句二年级最好,用知觉造句一年级。知觉的解释及造句文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文案吧,文案用以分享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小确幸。什么样的文案才

学习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全诗赏析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思,内容包括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全诗,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原文,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是哪首诗。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全诗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

学习

搞笑到没知觉的句子

阅读(64)

本文为您介绍没有感觉的搞笑句子,内容包括不由自主搞笑句子,抑制不住的搞笑句子,没有文字的搞笑句子。搞笑到没知觉的句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句子吧,从句法角度说,句子是使最大的语法单位。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

学习

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表达艺术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设计与情感表达有什么关系,内容包括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表现,广告设计的诉求心理,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设计。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广告是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通过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设计依

学习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空间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艺术设计的正空间与负空间,内容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是否需要设计灵感,环境艺术设计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空间21世纪,环境不仅仅是为人类行为和文明的承载之洲而存在的,它与

学习

广告艺术专业简历模板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设计专业的个人简历模板,内容包括广告艺术设计个人简历模板,广告艺术设计简历模板,广告学专业简历模板。广告艺术专业简历模板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马上就要到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简历吧。好的简历

学习

包身工读后感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包身工读后感,内容包括包身工读后感400字,包身工读后感1000字,包身工读后感字左右。包身工读后感一、观后感的介绍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

学习

京剧的艺术特点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京剧的艺术特点,内容包括京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京剧的艺术特点20字,京剧的艺术特点500字。京剧的艺术特点京剧剧本的形式特点显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下面是分享的京剧的艺术特点,一起来看一下吧。京剧的由来京剧是

学习

最新大连艺术学院专业排名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最新大连艺术学院专业排名,内容包括大连艺术学院全国排名第几名,大连艺术学院王牌专业,大连艺术学院哪个专业比较好。最新大连艺术学院专业排名大连艺术学院始,简称“大艺”,是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省级实践教学示范

学习

大连艺术学院最好的专业,大连艺术学院最好的专业排名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大连艺术学院哪个专业比较好,内容包括大连艺术学院艺术类分数线,大连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排名,大连艺术学院校考专业排名。2021年大连艺术学院最好的专业,大连艺术学院最好的专业排名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填报志

学习

《飞吧!红头发》读后感

阅读(69)

本文为您介绍飞吧红头发读后感,内容包括飞吧红头发读后感50个字,飞吧红头发读后感作文,飞吧红头发读后感评语。《飞吧!红头发》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