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技术学专业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转变理念,立足就业市场,依据市场配置课程资源和调节课程内容,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走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随着高校扩招,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地方办学已构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群中的主体部分,制约着我国教育技术人才的总体质量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与速度。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和缩小数字鸿沟计划。要完成这三项宏伟计划,需要大量的既懂教育理论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工作者,这无疑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就业前景。教育技术专业能否把握发展的机遇,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教育和信息产业需要的人才,有效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理念的反思
高等院校正式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的本科专业。1985~1998年,有35所大学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①,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办学主体部分是国家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方向是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和各级电教馆(站)培养电化教育工作者。由于毕业生人数少,社会需求量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出现了用人单位到学校抢毕业生的现象。1999~2003年期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出现了迅速增长期,许多地方院校相继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地方院校逐步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主体部分,专业教学在模仿已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培养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校和各级电教馆(站)培养电化教育工作者。由于受高等院校自身专业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影响,教师需求量大于毕业生的数量,教育技术学专业仍然是热门专业。2004开始,高等教育本科生扩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出现了膨胀期,学生就业出现了危机。面对危机,有人提出限制专业发展规模的想法,真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规模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吗?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701所,其中地方高校600所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不到总数的1/3,如果每个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按照60人计算,全国2005年招收本科数量仅1万多人。2007年度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软件产业至少存在20万人的缺口,并且这个缺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③,国内5000家影视制作公司和近万家网站都急需大量数字影视制作人员,很多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向中国转移其外包业务,加大了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据业内人士估计,数字影视制作行业急需约150万从业人员④。面对巨大的就业市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规模并没有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首要的因素就是办学理念中“电化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没有从广义上理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既是拥有技术的教育者又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限定在教育领域而非更广泛的企业。2004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虽然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但“培养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的观念体现在多数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办学理念的局限性造成就业口径狭窄,形成了就业危机,就业危机表明专业发展不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反思
在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除了目标定位狭窄造成课程体系内容基本雷同外,还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缺乏柔性。教育技术学专业与信息技术市场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渐成为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孕育了巨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市场。由于专业课程在四年以前设置,与信息技术的变化存在着四年的时差,虽然在课程体系中也存在着选修课程,但无法满足对新技术学习的需求,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表现出的规定性和不变性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2)缺乏职业能力的训练。市场需要的是职业能力而非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总和。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社会实践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核心为社会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专业教育最终结果是培养准职业人,要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在培养过程中尽量缩小准职业人与职业人的差距。许多地方院校的培养方案虽然也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设定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操作背景的设定是学校而非企业,缺乏职业感和成就利益的驱动性,实践过程和结果更没有从职业胜任角度进行评价,造成学生直接上岗能力的缺失。(3)没有表现出专业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办学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是多元的,有决策层的、管理层的、设计层的、操作层的、营销层的、服务层的。因此,地方院校专业要针对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状况,发挥各自因历史、地域、传统所决定的优势,明确职业指向,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在区域或职业岗位的层次上具有竞争力。目前许多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形式上雷同,没有特色,形成不了专业优势。
三、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资源的反思
由于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立时间短,年轻教师构成教师的主体,理论强而实践操作能力偏弱,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生产岗位的锻炼。教师的进修只注重学历的提升,不注重短期新技术的学习和岗位的职业训练,造成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封闭性,只局限于学校已有的资源,没有把社会资源纳入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得不到职业的熏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更是如此。由于地方高校面临扩建和新专业的扩充,负债办学已经是普遍现象,专业建设资金不足,实验设备和材料缺乏,造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简化或淡化,削弱了学生应有的专业能力。
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人力物力及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的就业市场,应立足学校优势,挖掘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走特色专业建设之路,依据市场配置课程资源和调节课程内容,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1)调整办学理念,探索“厚基础、宽口径、职业化、有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符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教师结合就业市场上的专业立足点,按照市场要求开展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搞产品联合开发和生产,吸引行业社会注意,获得地方和行业社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
(3)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要有柔性和开放性,让企业和学生参与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注重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设置弹性课程,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只设定意向目标,不设定内容,在教学的最后两年,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从就业入手设置教学内容和训练过程,提高学生入岗的知识与技能。
(4)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借助社会资源和优势,引入职业教育,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有计划地让教师接受短期新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单位挂职或定期调研,培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聘用人才资源,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柳春艳.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结构分析[J].教学研究,2006(1):39-43.
②刘尧.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发展误区及其矫正策略[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6):1-5.
③李世杰.频繁跳槽加剧软件人才缺口 阻碍产业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7-11-07.
④梁杰.*技术人才走俏[N].人才市场报,2007-06-23.
【拓展内容】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高校教育技术教学随着课程的改革以及科技的发展也需要适当的做出转变,从而更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对人才以及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从网络空间平台的基础来看,要想能够更好的完善高校教育技术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能够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从网络空间平台的视角对高校教育技术教学的改革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空间平台;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当前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信息化发展的形式下已经初具雏形,同时也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通过网络空间来进行改革也是各级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主要任务。通过网络空间平台的建立,能够使高校教育技术课程更加完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
一、网络空间平台的概述和特点分析
1、网络空间平台的概述
空间教学指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为每一个网络用户提供一个云端账户,也被称为云空间,并将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云空间也称为云平台,是利用云计算开发的一种网络服务型的平台,所以我国将网络空间平台称之为空间教学[1]。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也就是网络空间。简单的来说,网络空间教学平台主要是指教师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空间为学生进行展示,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突破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能够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2、网络空间平台的特点
第一,实现学习工具多样化。与现实的学习相比,网络空间平台的学习工具更加多样化,包括课程资源、课程作业、教学笔记、*测评、*答疑等,这些学习工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起到提醒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以及随时跟踪学生学习动态的作用。
第二,交流互动的即时性。网络教学平台上为所有的注册用户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工具,同时这种交流工具是多元化的,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可以通过BBS、博客、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除了这些公共的交流工具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工具比如日程安排、邮箱、个人信息、*解答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高效。
第三,实现评价的全方位性。网络空间教学平台不仅为用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教学过程,同时还提供了学习过程的跟踪以及评价系统,使教师能够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反映的其他数据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具有针对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灵活的调整课程内容。
二、网络空间平台下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1、建设教师的网络空间平台
教师通过网络空间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所以在教师的网络空间建设中需要保证学习资料的完备性,交流途径的方便性以及导航的明确性,可以在教学导航的栏目中设置教学班级、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学生花名册、作业、通知、课程管理、课程大意、讨论区、访问统计、交流消息等[2]。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收集教学资源并分享。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习资源的提供上,教师可以采用“一站式”的教学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并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就课程的理解。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利用*、*片、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来呈现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网络空间平台的建立,能够使学生自主的进行预习、练习和复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
2、利用网络空间以及课堂,打造混合式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指将传统的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高校的基础课程,其理论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线上学习以及线下学习进行有效的统筹,满足不同水平和需求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解决课堂上难以解决的课程难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支持。教育技术课程不仅是教育方式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理念的改革,而理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同时也需要学生的自我实践。所以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对理论进行有效的讲解,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对理论的统合和调节,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的是书面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片面,而且缺乏公平性,因此在网络空间平台下,需要对考核方法进行多元化改革。这种多元化体现在教学主体、目标、方法等多个方面。在教育技术教学考察中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外,还需要增加网络学习考核,基本技能操作、实验考核以及作业考核等。在网络空间平台基础上,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业等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提交的,所以在考核的过程中更加方便、科学,提升学生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全面性。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平台进行自评、互评,在最后的考核中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考核意见以及考核结果,给出最终的考核成绩,并在平台上进行发布,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用户登录密码进行查询。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网络学习和教学空间平台,使教师的教学、答疑以及学生的学习更具便捷性。本文主要以网络空间平台下的高校教育技术教学为重点进行了阐述,体现出网络空间平台在教育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应用方式,通过教师平台的建立、混合课程的打造以及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引入,使得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司娟.发挥网络空间平台优势努力建设职教新干线思想教育栏目[J].消费导刊,2016(2):322,325.
[2]史先红.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大学生学习策略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6):35-36.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