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动物有毒
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包括人。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有些动物有毒,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为什么有些动物有毒 1
在海面上漂浮的晶莹剔透的水母,在泥土里蠕动的色彩斑斓的蜈蚣,在海滩上漫步的背负着美丽贝壳的芋螺,在树枝间驻足的张着神奇网络的蜘蛛……如果你不小心和这些漂亮的生物亲密接触,可能除了痛之外,还会面临生命的威胁。传说古埃及最后一位女王,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埃及艳后,就是由一条毒蛇结束了她传奇绚丽的一生。许多美食家会“拼死吃河豚”,而被胡蜂、蜘蛛袭击致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会分泌毒液。人们熟知的有蛇、蝎、蜘蛛、蜈蚣、蚰蜒、河豚、箭毒蛙、胡蜂等,不熟悉的有芋螺、海葵、水母等。一旦被这些动物刺破身体注入毒液,在没有救治的情况下,被刺者很快就会***最终死亡。那么,为什么这些动物要分泌毒液呢?
那是动物的一种生存策略,或者是为了防御,或者是为了进攻。不论是蜈蚣、芋螺还是蝎子,毒液无一例外都是它们有力的猎食工具,正是有了这一有效的手段,这些动物才能在严酷的自然界中存活下来。从表面上看,动物分泌毒液是一种攻击手段。如海葵、水母等腔肠动物,它们在受到刺激后会射出含毒的刺丝,这种刺丝刺入敌体后,会引发剧痛、红肿、休克甚至令敌人毙命,人类仅被腔肠动物刺伤后引发的皮炎就达70种。但从本质来说,分泌毒液仍是一种防御形式。动物分泌毒液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如海葵,它对自己的食物—甲壳类具有剧毒,但对于软体动物、两栖类、哺乳类却没有致命的威胁;蜘蛛的毒液能让它的猎物难逃厄运,但真正能置人于死地的却只有寥寥几种。
如果你稍留意还会发现,一般有毒的动物都是些较低等的动物,如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腹足类、腔肠动物等,或者是鱼类和两栖类,最高等级的也不过是爬行类,而哺乳类及鸟类这些进化较高等的动物罕有含毒液的。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有毒动物的毒素只针对进化更高的动物才会产生强力的作用,而对于比它进化慢的生物,毒性就要小些,甚至完全不产生作用,这也证明了动物的毒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防御手段。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因为有了更多其他的生存策略,似乎也不屑于下毒这种下策了。
为什么有些动物有毒 2
地球上动植物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生存与繁殖后代来解释,动植物之所以会演化出毒性,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有毒的生物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的系统中,系统会逐渐从有序走向无序,这就是熵增的过程。比如:苹果落在地上,会逐渐腐烂。
生物想要生存下去,首先需要对抗熵增,而摄入能量就可以维持原本的低熵状态,比如:进食。
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必须依赖能量才能够生存下来,但是不同的生物利用能量的方式并不相同,植物利用的是太阳能,食草动物利用的是植物,食肉动物利用的是食草动物的肉。
也就是说,能量会沿着太阳能-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这条链条进行流动,也正是因为如此,地球上才形成了如此复杂的生物链。
但理论归理论,事实上每一个生物都不舍得把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能量拱手让人,对植物而言,植物由于细胞壁的限制,不能自由移动,再加上植物无法反击对方,只能通过演化出刺、毒性等方式来躲避食草动物的攻击。
而食草动物躲避食肉动物攻击的方式就比较多,它们可以演化出较快的奔跑速度,更敏锐的单眼视觉,更厚的皮肤等来躲避食肉动物的攻击,但也有一些食草动物会演化出毒性来对抗天敌。
但还有一些动物,会演化出毒性来用于捕猎,比如:毒蛇,它们在捕猎时,会先将毒液喷发到对方身上,等待对方中毒死亡后,再赶来吃掉对方。
正是因为动植物需要更好的躲避天敌以及为了更好地捕猎,所以自然界中才有那么多的带有毒性的动植物。
毒性与生存
如果把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当作是猎人和猎物的话,那么猎人和猎物之间永远都在搞军备竞赛。
对于被捕食者来说,演化出毒性有利于保护自己,但对于捕食者来说如果不能适应动植物的毒性,那么它就会因食物减少而灭绝。
所以,在植物演化出毒性的同时,有一些生物却能够适应这种毒性。比如:桉树和考拉。桉树体内有毒,导致大多数动物都无法以它为食,但是考拉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这种毒性,不会因中毒而死亡。
再者,因为桉树有毒,帮助考拉赶走了食物竞争者,让考拉得以独享桉树森林。而桉树周围的生物减少之后,食肉动物也会相应减少,以至于考拉在生存过程中几乎没有天敌。
所以桉树虽然有毒,但却无形之中提高了考拉的生存率。
除了桉树与考拉这种组合之外,还有一些生物在演化过程中会演化出针对天敌的.毒性,但却对“盟军”保持无毒特性,比如:苏铁与恐龙。苏铁具有毒性,但它的种子是恐龙的食物,然而恐龙却对这种毒性免*。原因是因为苏铁不会移动,不能将自己的种子传播到更远的远方,而恐龙采食苏铁的种子有利于帮助它们传播后代。再加上苏铁的种子有着厚厚的外壳,可以在恐龙的消化道内停留较长的时间,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在恐龙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个头较小的哺乳动物,这些动物会利用自己的牙齿啃咬苏铁的种子,以至于被哺乳动物啃咬过的种子都无法发芽。
但是苏铁在演化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应对策略,那就是演化出针对哺乳动物的毒素:苏铁苷毒素,这种毒素在种子中分布最多,就是为了防止哺乳动物的啃食。
还有一些动植物,“猎人”与“猎物”在演化出呈现出了关于毒性的军备竞赛。也就是说,如果天敌的毒性越强,猎物对毒性的免*力就越强,以此来躲避被捕猎。
总结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演化出毒性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但是毒性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还有一些动物会采取其他方式的生殖策略,比如:辣椒的辣味,辣椒的辣味痛觉只是针对哺乳动物,而鸟类吃辣椒则完全感觉不到痛。这是因为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能够破坏辣椒种子的活性,而鸟类的消化道则不会。
由此可见的,动植物在演化过程中的生存策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为什么有些动物有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