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字形特点
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以下是收集整理了金文的字形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文的字形特点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古称青铜为吉金),以凹下的阴文为多,也有凸出的阳文。在青铜铸造的钟鼎彝器等器物上铸刻文字,始于商代而盛行于两周。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且每则铭文中的字数也较少,周代金文起初沿袭殷商,后来铭文字数增多,字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新书体,成为一个时代书体的代表。周代金文较之商代甲骨文,从总体上说,是进一步规范、稳定、符号化(即象形、象意的笔意减少)了但与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完全定型,常有偏旁部首重叠和偏旁部首字更换的现象,因而其异构比小篆多。西周早期的金文,特别是那些所谓族徽文字,甚至还保留着比殷商甲骨文更原始、*画性更强的形态。
金文的结体从总体上看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也更注意均衡匀称,但与小篆相比,却没有那种严密规整,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法度,在较大的程度上还允许长短参差、正斜杂出、疏密不等、大小不一等作法,也就是说周代金文的结体既有一定的规范,又有很多的自由,呈现出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景象。。所以不同铭文中的同一个字的构形往往各有英姿,自生情趣。试看“皇”、“对”两字的几种结体(见*42 ),同中有异,各具风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翻开容庚先生的《金文编》,到处都可以看到。周代金文的用笔,虽然也是以线条为主,但不是小篆那样的绝对等粗细、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的“玉著”,它可以略微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和两端露出尖利的锋芒(可以露,但不常露)。除了线条之外,还常用圆珠点或其他自然点。另外,商末周初的金文中还盛行过波捺,其形状有点像后世楷书中的斜捺,例如《大盂鼎》(见*版三)中的“有”字、“受”字等。可能是由于这粗肥出锋的个别点画形态与整个线条结构不协调的缘故,到西周后期这种波捺便减少以至消失。个别因填实空框而显得特别粗重的笔道(如《大孟鼎》中的“才”<在>、“天”、“子”等)也随之绝迹,整个用笔逐渐向小篆靠近。至于金文的章法,品式众多,以直行纵势为主,也有取直行横势的。对字群的排列,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字的大小、长扁错落有致,首尾均衡,韵调一贯,颇像后世行书常用的章法,也有横竖都成行,甚至事先打好方格才写的,字的大小相差也不太多,显得琉朗齐整。金文的幅式也多种多样,或长、或方、或圆、或不规则,大体因附著的器物表壁的形制而制宜。
周代(特别是西周),是书法艺术进步的时代,金文的体貌风格呈现出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景象。仅就周代金文鼎盛时期而言,有的雍容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大保殷》等,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关,如《静殷》、《墙盘》(见*版六)等,有的质朴端庄、遒劲自然,如《大克鼎》、《毛公鼎》(见*版四)等。体势风格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文化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造诣。
金文的特征和风格:
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金文的特征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殷商时期。商代的金文一般较简短,只有一两个或十个字左右。如“父乙”、“父丁”等主要是人名,大多数是氏族名、人名、被祭祀的祖先名、器名、制造人的名字以及族徽等。商代的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种类较多,大多数是动物,如马、虎、鸟、鱼、象、猪、狗,也有兵器、家室、舟车、亚形、山形、子孙等各种形象。这是商代金文特有的现象。这些象形字较甲骨文更原始而写实,可以说是金文中较古老的字体。这个时期铭文的字体均端严不苟,其款识笔划锋锐、气魄雄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戌嗣子鼎》、《司母辛鼎》等,虽字少却独具风格,有的朴拙凝重,有的流畅瘦劲,开启了西周金文的先河。
二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金文有了较大发展,由于西周礼器极盛,因而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十分可观。从风格上来说,西周前期的金文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讫多不露锋,笔画遒劲峻拔,整体上体现出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到了西周中期,金文的风格由朴茂沉雄变为典雅平和,用笔柔和酣畅、笔画圆浑,但是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西周晚期,金文趋于成熟,笔画由初期的肥瘦悬殊趋于统一,字形更加自由,风格也呈现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著名的重器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小克鼎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金文的字体一般较为均衡,笔划圆匀,起笔、收笔、转换都为圆笔,故笔划整齐而凝重。
三是东周时期,也是金文的式微时期。这个时期刻款渐多,铸款的笔划瘦。所以,此时的金文很优美,比西周的文字字体稍短而多变化。引人注目的是,金文中出现鸟书,主要用于兵器的纹饰。同时,这时的铭文除记名外,还在其后面加有“子子孙孙其永宝”等祝辞。
四是秦汉以后,也是金文的结束时期。金文的款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与以前的铭文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割据,宫廷的彝器逐渐消失,青铜彝器的制造从此宣告停止。现留下来的秦代金属器上的铭文,以度量衡为主,主要的铭文大多是关于度量衡标准化的记载。至于汉代金文中,大多为铸器人的名字、年代、器具本身的大小等,还有一些吉祥的语言等等。
金文的发展及演变
金文称“吉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钟鼎款识",是商周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它的载体物质而得名,为青铜时代的主体文字。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商朝历经西周、东周,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其间金文在字体和风格上都有很大变化。
广义的金文,泛指铭铸在青铜器上的所有文字,包括中商时期蝌蚪书体的铭文,后商甲骨交特点的早期金文,以及西周,春秋六国金文和秦金小篆等,书法学上所指金文,主要以周代金文所呈现的书体特点为代表。
金文的字形变化多样,有的繁缛,有的简洁;字体风格众多,有的圆转流畅,有的峻厉挺削。这除了历史地域、人文条件方面的原因,还与金文的制作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青铜器上制作文字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是子模镌刻。事先做好泥胎,将文字正刻在泥胎上,然后再翻模,烧成陶范,进行铸造。其特点是书写方便,易于修饰,不失文字原貌。
二是母模雕刻。将文字反刻在还未烧制的母模上,使铸出的铭文呈凸体的阳文。先写好反书字稿,铸出后成凸体正书,与器皿上的饰纹风格一致。字形多敦实厚重,颇具装饰效果。
三是铸胎刻凿。用刀凿等在已铸好的青铜器上,把铭文刻凿出来。其特点是线条细长,多用直线,因而折角相对明显。
金文和甲骨文并行于商周两代,商代以甲骨文为主体,周代以金文为代表。早期金文明显有甲骨文的特点。但由于金文的物质载体、范畴方法和所处的历史地域、人文条件的不同,因而其字体和书法风格较之甲骨文具有明显的不同。用笔上,变甲骨文镌刻的方折为圆转,更显厚重雄浑,质朴天真,笔画或藏或露,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曲或直,形态变化十分丰富。结体上,有的凝重,有的古拙,有的恣肆,有的秀逸,可谓风格迥异,仪态万方。章法上,或严整朴茂,或疏朗优雅,行款错落有致,布白千姿百态。
清代乾嘉之后考据学派流行,大兴金石考证之风,因此清代临写金文之风亦随之发展,清末民初印行了不少钟鼎文的碑帖。李瑞清《清道人集·书断》将金文分成若干流派,兹摘录如下,借以参考其书风演变的轨迹。
一、殷派:龟版牛骨《陈曼簠》。
二、周庙堂体:《毛公鼎》、《颂鼎》、《颂敦》、《颂壶》、《石鼓文》、《名鼎》。
三、《齐侯垒》派:《齐侯垒》。
四、《楚公钟》派:《楚公钟》、《盂鼎》。《孟鼎》下分三派:一《张猛龙》、欧
阳询;二《景君碑》、《嵩高灵庙碑》;三《张迁碑》、《爨宝子》北魏诸方笔,欧
阳通。
五、《克鼎》派:《克鼎》,《虢季子白盘》。
六、《鬲攸比鼎》派:《鬲攸比鼎》、《兮甲盘》。
七、《郘钟》派:《郘钟》、《居彝》、《子禾子釜》。
八、《大鼎》派:《大鼎》、《史颂敦》
九、《鲁公伐鼎》派:《鲁公伐鼎》、《爨龙颜》。
著名的金文书法范本有:西周初期的《大丰敦》、《大保敦》、《令敦》、《大孟鼎》等,笔画明显带有甲骨文的方直,首尾尖锐,中间肥硕,并受蝌蚪文的影响出现了波磔,而总体渐趋圆浑。西周中期的《颂鼎》、《颂敦》、《班簋》、《墙盘》等,笔画更趋圆浑,结体更趋匀整,章法错落有致,自然天成。西周后期的《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是金文书法中最成熟、最具艺术性的代表作品。此外,东周时齐国的《齐侯垒》、《齐太宰盘》,楚国的《楚公钟》、《楚公逆镈》,秦国的《秦公敦》、《秦公钟》,其书法继承西周,风格各异,均有可取之处,但都不再有西周的雄强气势。近代书写金文的著名书家有吴大徵、李瑞清等。
关于金文的整理和研究,历代也有不少专著,如吴大激的《愙斋集古录》、邹安的《周金文存》、王国维的《周朝金文著录表》、鲍鼎的《金文著录补遗》、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录》、容庚的《金文编》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金文的字形特点是什么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