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解题思路
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一般说来,对于题目的熟悉程度,取决于对题目自身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结构上来分析,任何一道解答题,都包含条件和结论(或问题)两个方面。因此,要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可以在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或问题)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上多下功夫。
常用的途径有:
(一)充分联想回忆基本知识和题型:
按照波利亚的观点,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充分联想和回忆与原有问题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和题型,充分利用相似问题中的方式、方法和结论,从而解决现有的问题。
(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题意:
对于同一道奥数题,常常可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适时调整分析问题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题意,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题方向。
(三)恰当构造辅助元素:
奥数中,同一素材的题目,常常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条件与结论(或问题)之间,也存在着多种联系方式。因此,恰当构造辅助元素,有助于改变题目的形式,沟通条件与结论(或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
奥数解题中,构造的辅助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构造*形(点、线、面、体),构造算法,构造多项式,构造方程(组),构造坐标系,构造数列,构造行列式,构造等价性命题,构造数学模型等等。
五年级奥数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解题思路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是两个最基本的计数原理。熟练地掌握这两个原理,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与计数有关的问题。
例1720有多少个约数?所有约数的和是多少?
解720=24×32×5,因此,720的任一约数都只能含有质因数2,3和5,对于720的某个约数n,只要研究它所含质因数2、3、5的个数。质因数2在n的质因数分解式中可能不出现,也可能出现1个、2个……4个,因此共有5种可能。质因数3在n的质因数分解式中可能不出现,也可能出现1个、2个,因此有3种可能。质因数5在n的质因数分解式中可能不出现,也可能出现1个,因此有2种可能。
所以约数的个数:5×3×2=30(个)
所有约数的和就是30个约数的和,即等于(1+21+22+23+24)×(1+31+32)×(1+51)=31×13×6=2418
例2在下面的*中(单位:厘米)
求:(1)一共有几个长方形?
(2)所有这些长方形面积的和是多少?
解(1)AE这条线段上有多少条线段就是长有多少种取法,很明显得出长有10种取法;同理,宽也有10种取法。
一共有(10×10=)100(个)长方形。
解(2)长的长度有10种:5、12、8、1、17、20、9、25、21、26,宽的长度也有10种:2、4、7、3、6、11、10、13、14、16。所有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和=(5+12+8+1+17+20+9+25+21+26)×(2+4+7+3+6+11+10+13+14+16)=144×86=12384(平方厘米)
练习:*中有6个点,9条线段,一只甲虫从A点出发,要沿着某几条线段爬到F点。行进中,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线段只能经过一次,这只甲虫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从奥数解题中发现规律
我们小学数学竞赛的许多题目都是具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地去思考去发现它、总结它,那么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了整除之后你会做这道题吗?
1999加上A能够被13整除,2000加上A能够被17整除,那么A最小是几?
猛一看似乎是求13和17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但仔细一想又不对。那么怎么做呢?别着急,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题:
13|16+B求B是几?容易得B为10或23或36……
当B=10时,13|16+10,16÷13=1…3
10÷13=0…10 13|3+10
当B=23时,13|16+23,16÷13=1…3
23÷13=1…10 13|3+10
当B=36时,13|16+36,16÷13=1…3
36÷13=2…10 13|3+10
是巧合吗?经验证不是巧合。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规律:如果C| A+B ,那么A和B分别除以C的余数的和一定能够被C整除。反之也成立。即如果A和B除以C的余数的和能够被C整除,那么C|A+B。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较易的解出上题:解:
13|1999+A| 17|2000+A
1999÷13=153…10| 2000÷17=117…11
13|10+A | 17|11+A
A÷13…余3| A÷17…余6
根据A ÷13余3和A÷17余6可较易得出:A=159。答:A最小是159。
练习:已知:29|1996+A 17|1999+A 求A最小是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