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赵长卿诗词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瑞鹧鸪赵长卿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瑞鹧鸪》
宋.赵长卿
结丝千绪不胜愁。莫怪安仁鬓早秋。
檀口未歌先愠泪,柳眉将敛半凝羞。
杯倾潋滟送行酒,岸舣飘飘欲去舟。
待得名登天府後,归来茱菊映钗头。
作者简介
赵长卿,生卒年不详。自号仙源居士,宋宗室,居南丰(今属江西)。有《惜香乐府》九卷。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清胡薇元云:“长卿澹于仕进,觞咏自娱,多淡远萧疏之致。”(《岁寒居词话》)
拓展:词牌名简介(瑞鹧鸪)
瑞鹧鸪,词牌名,又名“舞春风”“桃花落”“鹧鸪词”“拾菜娘”“天下乐”“太平乐”“五拍”“报师思”等。以冯延巳《舞春风·才罢严妆怨晓风》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等。
词牌沿革
瑞鹧鸪,《宋史·乐志》入“中吕调”,元高拭词注“仙吕调”。《苕溪词话》云:“唐初歌词,多五言诗,或七言诗,今存者止《瑞鹧鸪》七言八句诗,犹依字易歌也。”据《词谱》说,《瑞鹧鸪》原本七言律诗,因唐人用来歌唱,遂成词调。冯延巳词名《舞春风》,陈彭年词名《桃花落》,尤袤词名《鹧鸪词》,元丘长春词名《拾菜娘》,《乐府纪闻》名《天下乐》。《梁溪漫录》词有“行听新声太平乐”句,名《太平乐》;有“犹传五拍到人间”句,名《五拍》。此皆七言八句也。至柳永有添字体,自注“般涉调”,有慢词体,自注“南吕宫”,皆与七言八句者不同。
“瑞鹧鸪”的正式填制一般认为始于五代冯延巳的《舞春风》:“严妆才罢怨春风,粉墙画壁宋家东。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少年薄幸知何处,每夜归来春梦中。”清人沈辰垣《历代诗余》卷三二录之,注云:“端鹧鸪,五十六字,一名‘舞春风’,一名‘鹧鸪词’,通首皆平韵,与七言近体诗无异。若用仄韵,即系‘玉楼春’‘木兰花’调也。”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大曲名》中“舞春风”条下注:“五代杂曲之《舞春风》,乃七言八句声诗体,所谓‘瑞鹧鸪’是也。”
“瑞鹧鸪”填制的兴盛期是宋代。《宋史·乐志》载:“太宗因旧曲造新声者:‘三台’仙吕调,‘倾杯乐’‘月宫仙’‘戴鲜花’,‘三台’中吕调,‘倾杯乐’‘菩萨蛮’‘瑞鹧鸪’。”据南京师范大学《全唐宋金元词分析系统》统计,全宋词有《瑞鹧鸪》词目65条,作者有三十多人。宋人《瑞鹧鸪》词的'创作,多用于咏物、酬唱作答、抒情、祝寿等方面。
“瑞鹧鸪”的填制在金元时期开始没落。全金元词《瑞鹧鸪》词目有共81条,几乎都是全真教人的作品。在作品数量上超过前代,但作者非常集中,使用此调人数与宋代相比大为减少,同时词作的内容趋向一致,功用趋向单一,就是宣传教义,传教布道。不如宋代《瑞鹧鸪》词作内容广泛,富有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瑞鹧鸪》在金元时期是走下坡路的。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以冯延巳《舞春风·才罢严妆怨晓风》为代表。此调本律诗体,七言八句,宋词皆同。其小异者惟各句平仄耳。此词前后段起句、结句第二字、第六字俱仄声,中二句第二字、第六字俱平声。宋人如此填者甚少,惟陈彭年词“尽出花钿散宝冿,云鬟初剪向残春。因惊风烛难留世,遂作池莲不染身。贝叶乍疑翻锦绣,梵声才学误梁尘。从兹艳质归空后,湘浦应无解佩人。”平仄同此,余皆照贺体填。
变体一,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以贺铸《瑞鹧鸪·吹柳絮》为代表。此词前后段起句、结句第二字、第六字俱平声,中二句第二字、第六字俱仄声,宋人俱照此填。其余平仄惟取协调,可不必拘。
变体二,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以柳永《瑞鹧鸪·三吴嘉景占风流》为代表。此词前段起二句、结句、后段起句、结句仍作七言,与《瑞鹧鸪》同,馀则摊破句读,自度新声。如前段第三句作四字一句、五字一句,即词家添字法。后段第二句作六字句,即减字法。第三句作六字一句、八字一句,即添字法。多押一韵,即偷声法。本集自注般涉调,为黄钟之羽声,与中吕调为夹钟之羽声、仙吕调为夷则之羽声,皆羽声也。 按柳词别首、晏殊词二首俱与此同。惟晏词前段起句“越娥红泪泣朝云”,“越”字仄声。后段起句“前村昨夜深深雪”,“前”字平声,“昨”字仄声。第三、四句“何时驿使西归,寄与相思路、一枝新”,“何时”二字俱平声,“寄”字仄声。又柳词别首后段第三、四句“恨听烟坞深中,谁恁吹羌笛、逐风来”,“烟”字平声。
变体三,双调六十四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以无名氏《瑞鹧鸪·临鸾常恁整妆梅》为代表。此与柳词同,惟后段第三、四句作四字两句、六字一句异。 宋李之仪《姑溪词话》云:“唐人歌词,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按此则知贺体犹沿唐调。柳词、晏词及此词惟起结犹作七言,中间长短错综,实系新声也。所以元曲用宋调,不增减者名为“引子”,添入新声则为“过曲”,亦此意耳。
变体四,双调八十八字,前后段各九句、五平韵。以柳永《瑞鹧鸪·宝髻瑶簪》为代表。此词见《乐章集》,亦名《瑞鹧鸪》,其字句与前两体截然不同,因调名同,故为类列。
变体五,双调八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平韵。以柳永《瑞鹧鸪·吴会风流》为代表。此词《乐章集》不载,见《花草粹编》。与前“宝髻瑶簪”词同,惟前段第八句作六字句,少一字,后段第四、五句作四字两句,少一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