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整理的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论文1
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
文/周文玲
摘要: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技能,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生活;回归;参与
近年来,尽管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终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学,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仍然是困惑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教,效率却不高,也难怪家长与学生抱怨:一天抱着语文书背,拿着语文卷子做,语文成绩却远不如其它的课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应试而教的语文脱离了生活,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这样才能有活水,也才能激活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材所选的佳作只能作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本技能的典范,而且除了重点篇目外,大多数课文可以由学生自读学习。教师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心、结构、写作特点。应鼓励学生把情感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感受作家笔下的生活,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其中,我就是剧中人,我就是作者,我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时光倒流,和学生一起再走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和“他们”同喜同忧,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的经历进行再创造,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重新组材和写作的能力。与自己有关的事学生是感兴趣的,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很积极。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堂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能力。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并非等于学好了语文,所以让学生参与生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能学而用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辩论赛、名言警句的收集评比、课本剧的编排、读书看报、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交友谈心、写日记、球讯、游戏、接龙比赛甚至看广告都是在学语文。如,过教师节让学生编写赠言;过端午节,顺便讲讲屈原的生平、作品、情感,南方北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意义,这比单纯讲屈原的作品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知识,同时,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也即返璞归真,以人为本,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论文2
摘要: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构建多彩的教学环境,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布置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感受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体验生活。总之,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用以致学,学以致用,回归语文的本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回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堂置于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现实或情境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散发生活味道。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接触生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于生活中的知识背景,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体会到语文源自于生活,感悟到语文知识的生活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使应试语文变为生活语文,让语文教学基于生活,使语文教学为了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知行合一,真切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构筑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亲近生活
审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看上去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墙壁洁白无瑕,桌椅横平竖直,毕恭毕敬的学生,严肃认真的教师……学习功能极强的学习环境,拘谨的师生关系,沉闷的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怎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了每个孩子个性的张扬与健康和谐发展,我们要构筑精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温馨的乐学环境,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师生平等交流。有了良好的学习认知环境,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的学习,充分交流感情,表达思想,提高智能,完善人格。要构筑如此环境就必须让语文亲近生活。
首先,我们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使其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我们要一改以往秧田式的座位形式,可以像家庭一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也可以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就像一个俱乐部;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固定教室,到外面宽广的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互动交流,踊跃展示自己的思想。如在需要学生讨论时,我们就将桌椅安排成四人一组式,有时学生开展辩论,就可以变成“两军对垒”式,在组织表演、游戏时桌椅的摆放更为灵活。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安排小组,把座位形成4~6人一组的方式可以作为常态。
其次,室内整体环境要体现浓浓的生活情趣。在教室内设置一些*书角、自然角、科学角等,以创设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氛,让吊篮、水仙等鲜嫩的植物,小乌龟、小金鱼等可爱的小动物与孩子为伴,让新颖的车模、航模等科技手工作品丰富室内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临时创设生活情境,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知者,更是授业和解惑者;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生活上导师,更是孩子们的学习益友(伙伴)。
二、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回归生活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理念讲得如此透彻。小学语文是最为生活化的一门学科,更应当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教学归真返璞,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
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因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孩子们来说是两回事情。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瞧,小嫩芽从柳树的怀里钻了出来”,“我看见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了”。还有的同学说:“粉红的桃花、洁白的玉兰花真美”,“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自由的飞舞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是啊,生活真美啊,你们的观察真仔细,说得也真棒。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迅速打开书认真阅读起来……在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描写春天的美文,再评价一下自己刚才的描述,孩子们一个个都对自己的描述不够满意。接着,我让他们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美好的春天。他们这样写道:“校园里的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香味扑鼻”,“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铃铛”,“小草赶趟儿似的钻出头来看我们玩”……不难看出,孩子们经过重新思考,将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得更生动美妙。生活中充满知识和生趣,孩子们今后将会更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回归生活的语文是灵动的、生长的。
课后,我还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再次去寻找春天,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春天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几天过去了,利用说话课进行交流,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发现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联系生活,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多的收获。把语文知识融入生活,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活的教材,丰富发展了课程资源。这对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对教学本身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来说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三、构设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展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设计布置一些语文作业,并且改变形式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力求做到简单有趣生活化。通过充满趣味的生活化语文作业,把学生引向自然,走向社会,拥抱生活。
我们可以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秋天》,学生对文本中的秋天有了深入的了解,文中的插*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然而秋天,还应该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就能够让学生继续观察秋天,留住秋天。
可以布置查阅性的作业。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初步感受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人类还有哪些奇特之处,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了交流活动,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布置综合性的作业。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后,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剪纸的全面了解。从剪纸的起源、功能、类别、创作手法、剪纸艺术家、经典作品、生活中的剪纸、我也来剪纸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查找、请教、实践。准备一段时间后,举行专题活动,进行交流展示,让剪纸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生活化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还有参观性、操作性等生活化作业形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边做边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构思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拥抱生活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我在“巩固复习”后就进入“细读课文”的部分,从整体文本入手,首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让学生去想象蚂蚁劳动的各种不同情况,抓住“满头大汗”一词体会蚂蚁劳动的辛苦。接着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等词句,让学生自己读,感悟体会,适时提出问题:“你想做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提出课文所设置的矛盾,让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忆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认真,都要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从而感悟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的朴素道理。
再如教学《慈母情深》的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我构思设置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阅读体验:
(1)自由品读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
(3)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把课桌当作缝纫机,弯曲着背脊,身子往前倾,头和缝纫机挨得近一点儿,手扶在桌面上,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点,再踩动双脚踏缝纫机一分钟。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表演、去体验。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学生在专注投入的演绎中获得真实体验,真情流露,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劳累与艰辛。
最后我让学生齐读:昨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明天的母亲又将这样工作着;春天,母亲这样工作着,秋天,母亲依然这样工作着;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演绎母亲工作时的那一举一动,学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感受母亲工作的枯燥,感受母亲工作的乏味,孩子们再次体验感悟到母亲的不易与母爱的伟大。
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建立起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最终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