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对比作用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那么你知道对比的写作作用吗?接下来就由带来表现手法对比作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对比的种类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所谓的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例如将黄瓜、丝瓜、苦瓜进行对比,将张三、李四、王五进行对比。所谓的纵向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是一个或一类事物自身的比较。例如一个孩子,三岁什么样、五岁什么样、十岁又什么样,这个孩子没有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是自己不同年龄段长相的对比。这里的说的“纵向”就是指“沿着时间顺序排列”。
二、对比的五种功能(作用)
在写作中,为了实现以下目的时,必须使用对比这种技法。
1、突出不同点。既包括一个(类)事物与另一个(类)事物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一个事物不同时间点表现出来的差异。表现、突出不同事物间的差异,运用横向对比。例如:张三本次考试总成绩215分,李四422分,这样一对比,张三和李四的差异——成绩高低,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突出了张三成绩低,李四成绩高。表现或突出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点的差异,用纵向对比。例如,这个孩子三岁时0.8米,五岁时1.25米,二者一对比,孩子的身高的差异就凸显出来了。
2、突出相同点。既包括一个(类)事物与另一个(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也包括一个事物不同时间点表现出来的共同点。表现、突出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运用横向对比。例如:张三体重187斤,李四188斤。二者一对比,他们二人身体肥胖的共同点就体现出来了。表现或突出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点的共性,用纵向对比。例如,这个孩子三岁能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五岁时能流利读报,二者一对比,孩子天资聪慧的共同特点就凸显出来了。
3、突出对比项中某个事物的某个特点。对比是把双刃剑,将甲乙进行比较,在突出甲高的同时,必然突出乙低。然而在写作过程中,记叙文总有主要人物(小说成为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之分,文章侧重表现的是核心人或核心事物,因此我们分析时,面对同时突出甲高、乙低时,要明白,作者要凸显的是表现的核心,如果一篇文章几种表现的是甲,我们回答对比的作用时,就只谈突出了甲身材高,而不回答突出乙身材矮小,因为乙的引入与甲构成对比,是为表现甲服务的。要准确判定表现的核心。例如,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对着甲的家长,指着甲说,这次考试你儿子考了728分,而他的同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才考了400来分。在这个语境中,甲和他老对对比,既能突出甲的成绩高,又能突出甲同座的成绩低,但因为老师此时是跟甲的家长在说话,显然要表现的核心对象是甲,因此这一组对比的作用就只有——突出甲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了。
4、突出事物的发展变化。纵向对比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写作手法。要表现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沿着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一个时间点一描述的方法,将事物不同时间点的表现依次呈现出来,这个事物在不同时间点表现出来的特征、特点自然就带着彼此比较的属性,也正因为这种比较的存在,我们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一个事物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文字最初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叫做甲骨文;后来又为了雕刻使用方便,刻在竹片或木片上,叫竹简或木简,接着,为了携带方便,又把文字写在绢纱丝绸之上,叫帛书;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出现了雕版印刷纸书,后来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才出现了今天市场上流行的*书。通过不同时期的*书的对比,我们发现*书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5、突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势。运用纵向对比,我们能发现事物是否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能明显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上面*书的变化历程为例,我们在对比中看到的了*书的变化历程,也发现了*书的发展变化规律:技术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便捷。
三、对比在记叙文中存在的.形式
1、从位置上看,有并列对比、间隔对比之分。并列对比,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将两个词、两个句子、两个层次、两个部分并列书写,进行对比,中间不插入其他内容,读者一读就能发现作者在运用对比手法。这种形式有时对比的项不限定在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对比项。这种类型非常常见,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所谓的间隔对比,就是先描述对比的一项,然后叙述其他内容,接着再叙述对比当中的另一项。这种形式的对比往往因为中间夹杂着其他内容,常常被我们忽略。例如鲁迅的《故乡》对闰土的描写,初回故乡时,在母亲提到闰土时,引出了作者的回忆——描绘少年闰土;然后又写了接下来发生的很多事,之后闰土来了,再描绘现实中的闰土,二者就是典型的间隔对比。
2、从虚实上看,有实实对比和虚实对比之分。有的对比,是眼前事物与眼前事物的对比,是实写与实写的对比。例如上车写让座的过程,详细描述甲是如何做的,乙是如何做的,这些做法都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正在呈现的。有的对比,其中一项是眼前的现实,对比的另一项是通过人物对话、讲故事、引传说、作者回忆、联想、想象引入的,是另一个时空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这就是虚实对比。如《故乡》中见到的闰土是实写,回忆中的闰土是虚写,这就是一组虚实对比。
3、从语言呈现形式上看,有词语词的对比、短语与短语的对比、句与句的对比、层与层的对比、段与段的对比、部分与部分的对比。例如“红与黑”、“追求进步和自甘堕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
四、对比与其他相近写作手法的区别
对比手法,与正衬、反衬、抑扬法三种写法存在着区别和联系。对比与衬托的差别在于,对比中的各项是并列关系,衬托中的陪衬部分和被衬托的对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陪衬为表现核心服务;抑扬法描绘的主体是一个对象,在先扬后抑中,“扬”为“抑”服务,在先抑后扬中,“抑”为“扬”服务。
五、主要考试题型呈现形式
1、作者将......与...放到一起写,有何用意?
2、作者在第几段插入回忆(故事、某人的话、作者的想象联想)有何作用?
3、存在间隔对比关系的段落(层次、句子),是否多余,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4、第某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或好处是什么?
扩展资料:
散文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格式是:用……象征……,表达作者的……之情。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先驱,表达了作者对勇敢的无产阶级***者的赞美,并以此鼓励民众勇敢地投身到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二、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具有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格式是:借……来表达作者的……愿望。如:郭沫若的《雷电颂》,借雷电勇猛、雷霆万钧的战斗气势,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对比烘托
对比烘托就是将别的事物同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衬托。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格式是:用……和……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或:用……来衬托……,突出事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绿》中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都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美;而写梅雨潭又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诗歌表现手法:
一、情感态度角度
题型:1.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读:反复阅读诗句,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意境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来分析。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诗人先写“地”“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受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即使诗人没有明写“月明”,我们也可以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这两句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同时又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如通过对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业之豪迈,离别思乡之愁绪等。
二、意境形象角度
题型:
1、描述诗句中通过表现手法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含义。
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4、对运用表现手法来描绘画面、情境的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解读:我们要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句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境、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在描摹细致委婉、隐秘难言的情感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或衬托。如“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中,前两句道出诗人的思乡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有多深有多浓,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一组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因为他要衬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显然,这里用的是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深层含义。
三、整体分析角度
题型:
1、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从表现手法上对诗歌内容作整体分析。
解读:根据诗歌内容,可侧重赏析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群争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描绘的情景+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中考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对比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