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唱秦腔
秦腔作为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曲,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有好多戏迷朋友都想学唱。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又应该从何处着手,怎么入门呢?
如何学唱秦腔
一,学唱秦腔,要对秦腔的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唱的戏曲四功之首,秦腔和其它戏曲一样,且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舞台综合艺术,它的唱就是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音乐自成系统,音域宽广,调式独特。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就形成了秦腔特有的高亢、激昂、宽厚、洪亮、悲苍、欢快、愤慨、颂扬等情感极为丰富的戏曲唱腔。所以学唱秦腔,就是学习这一戏曲的声乐艺术。只有感到学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掌握这一艺术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才能学好。
二,愿意学唱的网友,肯定是喜欢上了秦腔,那就要多听多看,现在舞台上的秦腔演的太少了,那就在网上和电视上多看,也可以多看光盘,但本人认为要学唱腔,还是以听为主,把一些名人名唱段反复的听,从听的过程中能争取懂得一点板式,懂得一点唱句的分腔,听出来不同的板式的板头过门,唱句之间的过门,比如说:你就就把像以唱为主的《花亭相会》,《庵堂认母》,《探窑》,《辕门斩子》,《三堂会审》,《周仁悔路》,《苏武牧羊》,《刘备祭灵》全折及有学唱必须的唱段音频考在MP3里面,不受时空的限制,听它个百儿八十遍,直到把唱词都能背下来,声调都能哼出,这样就为学唱先打好基础。
三,学习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学一段就巩固一段为此:
(一)是要先哼后唱:就是先小声的是唱非唱的哼唱,从中撑握曲调变化,先来个神似;
(二)是要先短后长:也就是先学短唱段,例如四句(六句、八句)二六齐板,如:周仁唱的“我夫妻结发来伉丽和好,怎舍得恩爱情鸾凤相交。她慷慨替人死谁能到,青史上留芳名千古德高。”;《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还有四句慢齐:如:《三回头》吕鸿儒唱的:“实可怜我女儿太得薄命,……。”
(三)是要先简后繁;也就是先唱板式单一的唱段,后再学唱一段唱中板式多变的唱段,这一点不必多说了。
(四)是要先板后散;也就是说,先唱有板有眼,节奏明确的唱段,如欢、苦音慢板,二六板,慢双锤等,再学唱散板,如有的网友前面唱的很好,但最后以留板结束时就没有唱好,还有像垫板及代板的第一句,这些都是散板,自由度大反而不好掌握,只能多听多唱多练。
(五)是先清唱后跟弦,一个是跟卡拉OK伴奏,一个是跟实际的器乐伴奏,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跟前者可唱上去,可是一跟板胡就唱不上去了,也就是不和弦,这中间有个练唱的过程,因为现在秦腔一般是F调,对于男声来讲不费一点劲是唱不上去的,同样要多练唱。
(六)要先少而精,后再向多段发展;也就是不要那一段都想唱、都想学,结果那一段都没有唱好。在我们的自乐班里,有的成员认准了几段反复唱,越唱越好,什么时候都能拿出去,可是有的人每次来都想学唱新段子,结果学的唱段很多,但那一段也唱的不精,需要唱的时那一段也拿不出去。所以先选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唱的,也有兴趣的男(女)声唱段,三、五段认真的学唱,反复的唱,通过这几段达到:把声唱上去,板路能跟上,声腔能和弦,而且能把前、中、后的过门及拖腔全总熟练自如的掌握了,就能举一反三,越唱越好。
相关常识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才会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的唱腔艺术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
乐器按传统习惯分类为“文乐器”(明、清时称之为“丝竹”、“弦索”)和“武乐器”(明、清时称之为“锣鼓”“铜器”“家伙”)。
打击乐器有干鼓、暴鼓、堂鼓、战鼓、牙子、梆子、勾锣、手锣、马锣、汤锣、疙瘩锣、大铙、小铙(即铰子)、星儿等。传统习惯称勾锣、大铙、小铙、小锣为“大铜器”,称小饶、小锣的组合为“小铜器”。“大铜器”由暴鼓节制,“小铜器”由干鼓节制。另又称干鼓(兼牙子)、梆子(兼小锣),小饶为“小三件”。
1、干鼓:以木为框,单面蒙以野猪皮,园形、扁状。用实心竹制鼓棰(尺)敲击,鼓心直径约五公分。主要用于剧中唱、念、做、打、起、止、快、慢,及文武换场、音乐转换等的节制与指挥。与牙子并用,专引导唱腔。
2、暴鼓:分“大叶子”鼓和“二梁子”鼓,状如干鼓。因鼓心大于干鼓,故其音调低于干鼓。主要用于武戏、大场面中的动作、情绪幅度变化较大的表演及曲牌演奏等。与干鼓一样,须置之专用木架上演奏。
3、堂鼓:亦称唐鼓,框为木制,两面蒙皮,形状略似腰鼓,但鼓面直径约为23厘米。击奏时置于木架上。用于战争、升帐、喜庆、祭奠、迎宾等各种气氛的渲染。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唐鼓,亦以下江造者为佳(最佳者内部装以铜丝谓之胆),亦鞔以猪皮,声音洪亮,次宫声也。(本地以牛皮制者,其音低哑,不经用。)凡皇帝临朝、大臣上殿、将军升帐、贵家筵宾、夫妇拜堂、男女祭灵、官府升堂、新人上轿、及一切送迎礼节,照例皆用鼓乐者无论矣;即谯楼起更、战阵比武、两军交战、公堂鸣冤,亦皆系本色应用;而弹琴鼓瑟,则借以代之叮咚之声;俚词歌曲,则用以助其抑扬之调;它如亵动(如揭帐子钻烟洞)、谐舞(如顶灯背板凳)、豪饮(如英雄举搏饮酒)、趄行(如丑角诸动作),又皆以鼓为之点缀焉。至于风雷雨雪、龙妖虎怪、神仙云腾、鬼魂上场、水中行船、壁上拂尘、洒土于空、泼水于地、仰头观日、俯身窥崖、宝物发光、燃灯生焰、杯酒酹地、纸片堕空,凡举一切飘虚动荡之情状,皆以鼓声表示之。而剧情动作,每于雄状紧张之际,亦以鼓助其声势也。”
4、战鼓:酷似腰鼓,置于木架上以双木槌击奏。原为皮黄剧用,三四十年代被吸收过来,主要用以两军交战的气氛烘托。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较唐鼓为小而狭长,本皮黄剧所用,近时秦剧中亦有增此一器者,多用于两军交战时,另有一人以木棰击之。
5、牙子:亦称檀板。因最早原为紫檀木制,后大都为楠木、红木或黄杨木制。与干、暴鼓及铜响击乐配合用于起板、伴唱、节舞等。
6、梆子:枣木制成,其声坚实脆亮,用于唱腔定板击节。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梆子……常与弦索相伴,剧中唱词,皆视共尺寸以为节。又有所谓板歌者,则但以梆子伴暴鼓,而剧中每有更夫上场,亦借用焉。(更夫之梆,城乡间卖油之人所击者,即其原形)各地之梆子腔,即以此器标名,乱弹又稍变其间,而仍以梆子为主,其实一也。
7、勾锣:亦称大锣,击奏时置以有钩的木架上。声音低沉坚实,为正宫声。击奏方法和击奏部位不同,如击锣脐、击锣中圈、外圈;放音、闷音、煞锣等,则产生不同音响。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勾锣,来自湖广,故亦称湖锣,为正宫声,亦即吾国之黄钟也。秦剧中凡乐舞排场,皆用之。它如朝庭击钟、谯楼打点,则但击其边;风声水声,微磨其旁而已。”
8、手锣:一谓小锣。锣面直径约22厘米,内圈微凸。因击奏时用左手关节支定锣内缘,所以称之为手锣。发音清朗而带诙谐色彩,主要用于剧中人物动作变化。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手锣,除合用于一切锣鼓外,凡文戏登场下场、唱词过板、白口垫场,皆用之。又文戏或情节急紧,而其人之身份与处境之情形均较轻,无须用大锣鼓者,则以手锣与小铙并用,为之节奏(如扑灯蛾小吵等)。又有所谓走场子、小带板,亦皆二器为主,而《杀驿》一出中,头两段唱词,以大锣垫场,后复以手锣、小铙起唱,故亦谓之小塌板也。又凡扣门时,则以手锣代门环相撞声,亦一特例”。
9、马锣:形面圆盒盖状,但锣面直径小于手锣。用于神话剧中的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及一些反面人物角色的动作之中。
10、汤锣:形似马锣,但锣面直径为约十厘米,以小木片击奏,声音澈越嘹亮,作用与马锣同。
11、疙瘩锣:因锣面中间凸起疙瘩状而得名。直径有24厘米至34厘米不等。用于神话剧与曲牌音乐。
12、云锣:由若干个面径大小同而厚薄、音高不一的铜制小锣,按声音高低列置一木架上,每面小锣用三条细绳悬空系在木架的各个框上,持丁型木槌击奏,声音清亮悠扬。传统云锣多为十面、十四面。乱弹只用一面或三面云锣。
13、星儿:俗称非子。形如小铜磐,直径寸余,下系木柄或细绳,以金属棒击敲(也有用两只星儿相互撞击的),声音清澈铿然。曲牌中的“花梆子”、“柳生芽”、“八板”及弦索调多用之。
14、大铙:即大铙钹,俗称大扇子,与勾锣并用,一个声纤音沙,一个声洪音沉,清浊相伴,为乱弹独有的个性铜响鼓击乐器。
15、小铙:俗称铰子,常与手锣相伴,声音清灵嘹亮,其作用见手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