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后裔
张九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相。广州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来人,为唐朝贤相张九龄的后裔。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张九龄后裔,希望大家喜欢。
广州白云区张村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因聚居张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岭南第一相”美称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裔。
张德宏老先生是张村的退休村委书记,他把一本发黄的《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族谱》摆在记者面前说,来张村开基立业的是张九龄的第十二代孙,七百年前任广州屯田使时,因看中了张村的优美环境,任满之后没有离开广州,带领子孙在张村繁衍下来,时至今日,张氏一脉在张村枝繁叶茂,张村也因为张氏聚居而“姓”张。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曾誉他为“曲江风度”。张九龄虽未来过石井张村,但是张村中处处有他的影子,许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谥来命名的。比如风度路、文献里、风度牌坊、风度小学等等,都是跟张九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在这些道路巷子,你会发觉,唐朝的张九龄离你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身边。
张村人会背张九龄诗句,都以张九龄后人而自豪
张九龄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为唐朝开元贤相,他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后世人认为唐朝的诗歌中,张九龄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
张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原任张村的会计,对于张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尤为痴迷,他带着记者走遍张村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说:“每一个张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张九龄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张九龄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学成就高,是我们张家的骄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儿女学习张九龄的诗文,继承张九龄的遗风!”
张九龄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蕴
白云区石井街张村经济联合社*支部书记、主任张健盈说,张九龄的特殊身份为张村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份无价的瑰宝,张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扬。除了张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学校带有张九龄的印记之外,张村还有专门的丞相祠纪念张九龄,此外还兴建了面积达2.34万平方米的.村级公园——张九龄纪念公园,这个公园是一个纪念性主题公园,里面有休闲观光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去、纪念区共四个功能区,其中纪念区是专门用来展示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诗歌,以及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的,总之,通过公园,让游人更近一步走近张九龄。
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或者支持以“张九龄”冠名的各种活动,诸如,石井街2007年“张村张九龄贺岁杯”足球赛就是我们村赞助的。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把张九龄文化打造成为张村乃至整个白云区的文化亮点。现在许多外地游客来广州旅游,知道张村有这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喜欢到张村来走一走,走在张村,感受张九龄文化的熏陶。
专家评说:张村是中国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历明先生说,张村的张九龄文化是中国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见证!唐朝的张九龄距离现代将近一千三百年,但是张村人通过族谱将这一千三百多年来的繁衍记录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渊源,寻根问祖,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一个突出的优秀人物,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遥远,但通过张村,我们可以感觉其实他离我们很近!张村确立了以张九龄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渊博为榜样,这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好风气是起积极作用的。
《旧唐书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耶。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未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丸龄开始。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拓展
张九龄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出名相,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和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有关。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时期最知名的贤相就是诗人张九龄了。
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玄宗欣赏张九龄的文章,夸他是文场中的元帅,自己会终生敬他为师。据记载,唐玄宗每日朝政,听取百官纳谏。看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不仅感慨地说:我每当见到张九龄,就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华,张九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司马光说:“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的确是中肯的评价。张九龄为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称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想听取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为相,我觉得日后恐怕会祸害国家。”玄宗听了老大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九龄直言犯上的胆魄,绝非唯唯诺诺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宫苑中宴请近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你们看,这宫里池中养的鱼,游来游去的,多么鲜活可爱。李林甫赶紧献媚地回答说:这是有赖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张九龄则冷冷地说道:池中的鱼犹如陛下用人,它们但能装景致,以博取一乐罢了。张九龄话里有话,玄宗当然不高兴,而坐在一旁的大臣们,都赞叹张九龄的正直。
杨国忠为拉拢朝中官员,每到夏天,用冰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用来避暑,只有张九龄拒绝杨国忠的礼物。张九龄如此不依附权贵,这在尔虞我诈、弹冠相庆的官场中,是需要有胆魄的。除此之外,张九龄识人鉴人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杨国忠由于杨贵妃的关系,成了权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动和杨国忠套近乎,而张九龄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和人说: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趋炎附势,其实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却,暖气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会冻死,还会弃尸于荒野沟壑中,他们现在这样讨好杨国忠,其实离祸不远了。果然,等到安禄山叛乱,那些曾经趋炎附势于杨国忠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如果说,张九龄看破杨国忠的结局,多少还是长期浸***官场,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话。那么,张九龄看透安禄山会谋反,可以说是独具慧眼了。
开元二十一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命安禄山上朝奏事,张九龄看到后,对侍中裴光庭说:以后在幽州(东北)作乱的,必定是这个胡人。张九龄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机会终于来了。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为平卢将军,因讨伐契丹失利,张守珪奏请斩首,张九龄当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禄山骁勇善战,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斩首。张九龄又复奏,玄宗还是不准,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这句话的典故出自西晋时期,王夷甫(王衍)当时在洛阳看见石勒,对左右说,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将来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斩了安禄山,语气中还暗含着埋怨张九龄独断臆测。
岂料这是放虎归山,等到安禄山谋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追恨不已,但为时已晚。张九龄识人堪称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