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火情节散文
散文,汉语词汇。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我的社火情节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自小生长在白鹿原上,白鹿原自然就是我的家乡。过去每逢正月,耍社火是必不可少的,整个正月都有耍社火的村社。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社火的情结依然没有改变,而且愈来愈强烈了。
从我能记事起,正月里村子就时常耍社火,人们也习惯叫“抬社火”。那时,能装上社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人领着去,还要人家挑选,能选上当然就很幸运了,而没被选上的孩子好多都哭着闹着,那场面现在浮现在我眼前。我还算幸运,当了几年社火娃,印象就深刻多了。
那年月,社火都是人抬,有平桌,芯子、纸扎等。记着自己站在平桌上时 ,底下有四个人抬着,旁边有时还跟着二个人(换着抬),父亲不放心,还跟在后面,生怕把我从桌子上摔下来,其实好多家长都是这样。我装的是一位武将,头上戴着好重的头盔,那上面的圆球状的花还不少,头盔后面用绳子绑在后脑上。头上戴着头盔,时间并没有多长,已经感到头被夹得越来越痛了,那头盔也越来越重,那种滋味还真不好受。不过,装社火的娃多了,看着别的孩子都“好好”的,我自己也不由得打起了精神,还得“好好”地坚持,我给自己打着气。
那个时候,我双腿分开站立在桌子上,左手抓在木杆上,右手紧攥着长*的上端,指尖还挂着“马鞭”,而长*的底端就紧压着桌子的左边扁担下。装扮武将,身上自然少不了佩戴宝剑,这也是我倍感自豪和荣耀的地方。这样一来,站在桌子上就很稳,也不用担心掉下来,高高的站上面,看得好远好远,那种被众人抬着的滋味就别提多幸福了。装芯子要比平桌险多了,一般芯子都有二个娃,在上面的娃年龄要求要小,我装芯子的情景已很难清晰地记起来了,倒是站在芯子最底层的场景还依稀记得起来。
当了几年社火娃,那时的情景真好,到现在都忘不了那段美好的时光。那年月,当社火娃是没啥报酬的,社火抬毕,一般要么发给每人二个水果糖或者一根麻花,那时都好高兴、好感激哩。白鹿原上的正月里还真冷,当社火娃也就少不了挨冻,可好多时候都“忘”了冷,忘了冻。高高地站在上面,看着几万人看着自己,心里都得给劲,那可是种荣誉感,那可是给家长争气哩,这也许是我孩提时的想法。到如今,还在遗憾,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耍社火,少不了走腿的,也就是高跷,它更能给社火增添观赏性。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村里兴起了走“柳木腿”热,不光本村,还有临近村子的孩子都学着走柳木腿了。这柳木腿就是高跷的前身,我当初学的时候还要用双手,四肢协调着往前往后走着,慢慢的',走得柳木腿会变高,再后来就不用双手了,足足有四米多高的样子。遗憾的是,我没有修得正果。现在想来还是挺幸福的。
十三四岁后,不能当社火娃了,可是自己却能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装社火时帮帮忙,递递东西,也是很乐意的事情。村里去给其他村子帮社,有时候打着彩旗,就连村里的门旗我都和别的孩子打过,这可是代表着整个村子的荣誉,我那时候真的好认真,回到村里大人都夸我呢。村子有六面大鼓,一字排开,锣鼓队就有近百人,鼓用二根杆子挑起来,得两个人一前一后背着,我都背过成十次呢,整场社火转下来,耳朵嗡嗡响,好长时间都几乎听不见声音。虽然是那样,可到了耍社火的时候,我啥都忘了。
参加了工作之后,回家的次数也就少了。不过,只要村里有耍社火的活动,我从来都没有落下。在都市里,每当看到敲锣鼓的场面,我的心就会沸腾起来,手也痒痒的。这些年来,耍社火时已大多不用人抬了,取而代之的是农用拖拉机,汽车等。村里要耍社火,大家捐钱捐物,那种激情依然不减,有些在外的做生意的捐上几千成万元都不是啥稀罕事。
尽管有一些人说“抬社火劳民伤财”,不过村里绝大多数人可不这样认为,社火还是照样耍,村里人的心更齐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打麻将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有看社火的人开玩笑说了,你们村的人抬社火,自己看不上,*了啥?其实,就看咋看哩,我觉得村子里人并不傻,耍了几百年的社火,值!那才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有力支持和继承呢。
正月里,又是耍社火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打听着家乡那个村子耍社火,和我村不是一社的,只能是看的份;和我村是一社的,我就有了用武之际。我深深地爱着社火,我懂得了越来越多的社火知识和装社火的技巧,我想我以后也会给社火娃穿戏装,甚至画脸的,我的社火情结必将伴我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