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奇特的姓氏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为大家分享的中国有哪些奇特的姓氏,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姓氏概说
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姓.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思考过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一定都了解关于姓的种种故事。因此,这里耍谈一谈姓是什么,姓的来龙去低,姓的文化内涵,也就是姓是怎么一回事。
姓氏是什么
人们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互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方姓什么,所以我们常听到人们初次见面时总是客客气气地询问;“您贵姓?”由此可见,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了解一个人姓李还是姓赵,比起了解一个人叫什么名字,更是首当其冲,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一个人姓什么,也就知道了他的先人、兄弟姐妹姓什么了,这是因为姓决不只是和名字结合起来来区别张三、李四其人,它的更大的作用在于是一个家族的称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的标志相符号。比如孔子,以孔为姓,他的后代子孙,传至今天已达70多代,也都是孔姓。
那么为什么把同一个祖宗繁衍的后代叫做同姓呢?为何是一个家族的称号呢?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就可以明白。从中骨文和铜器铭文来看,姓的初文是“生”或“性”,直至战国时代,文字中才出现了由“女”与“生”组合的“姓”宇。由此可见,姓的意义自然与生和人相关,后来又加上女旁,自然与女也关系密切了。正如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云:“女生曰姓,姓谓子也。”可见处就是女人生的子女。《广雅》上说:“姓,子也。”是个印证。当然,最早给“姓”规范字形字义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说:“姓,人所牛也。??从女生。”这就是说,姓是人生的子女,姓是个会怠字,由女、生两字合成。后人都沿袭这 说法。由此可知,姓的本义是女人生的子女,而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扭,姓是同一祖先的有血缘关系的一族人的称号相标志。在母系社会,姓随母亲;在父系社会,姓随父亲。
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族人往往要分为若干分支闹敬居在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保留原有的姓外,又分别为自己取个称号作为标志,于是出现厂氏。所以,《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思是说,姓是同一老祖宗的所有后代共用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派生出的分支。例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姓为皋,是楚国国君的本家。但为何叫他屈原呢?原来,屈原的“屈”是氏。屈原的先人是楚武王的儿子公子理,封地在屈邑,他的后人就以封邑为氏,成为屈氏。楚国还有景氏、昭氏,全都是由皋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屈原是出自屈氏的子孙。由此可见,姓是氏的源、氏的根,而氏是姓的支派,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和氏在夏商及周初时,是局于贵族所有的,一般庶民是没有姓、氏的,正如《左传·隐公八年》所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由此可见,天子立有馆之人为诸侯,根据其出身情况赐其姓,也就是说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和他的家族才有性。而氏则是封其土地而命之,胙即赐封、分封的意思,可见氏也只有贵族才有,氏表示的是贵族的身份,正如《通志·氏族赂》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姓的产生在前,氏的产生在后。姓一旦产生后p世代相传,一般不加更改,较为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等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如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以其祖上官职“士”(***官)为氏,其食邑有随邑、范昆,故《左传》中称他为士会、随会、范会等,他的子孙则或以“士”为氏,或以“随”、“范”为氏。又因为异姓家族有时以同样的方式命氏,比如以先人官职、封爵等命氏,就出现了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百家姓来历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微号,这就是*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社会职能上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战国时期,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庭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时的司马迁,他在《史书》中写秦始皇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尽管如此,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仍然有贵与贱之分,其区分依据就是看有无“地望”,即“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就是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庭,意思是世居某郡,以当地所仰望。随着姓氏的产生,姓氏之学逐渐兴起。《汉书·艺文志》所裁《世本》15篇,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裁姓氏来源的典籍。此后,姓我著作层出不穷,例如:西汉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南朝宋有何承天的《姓苑》,齐有王俭的《姓谱》,梁有王僧孺的《百家谱》、徐勉的《百家谱》;北齐有魏收的《魏书·官氏志》;唐代有官修的《氏族志》,柳冲的《大唐姓系录》,韦述的《开元谱》,柳芳的《永秦谱》,张九龄的《姓源韵谱》,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有无名氏的《百家姓》,邵思的《姓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的《通志·氏就篇》;明代有吴沈等的《千家姓》,凌迪知的《古今万姓统谱》;清代有熊峻运的《新纂氏族笺释》,任若海的《太平*话姓氏综》,张澍的《姓氏寻源》,等等。这些姓氏书,尽管由于受时代的=阶段的制约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为今天的姓氏研究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那么,从古至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几乎都有一番来历,都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归纳起来,分门别类,大致有以下十几种一、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大小诸侯国遍布神州,有许多国的王族以国名作为姓氏。二、以邑、亭、乡名为姓氏。邑指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乡、亭都是古代行政区划,秦汉时,大体上十里一亭。每乡约12500户,十亭为一乡。三、以居住地为姓氏。一般是无封土之人采用这种方式,其中复姓较多,大都表示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四、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五、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所加的称号叫溢号。六、以爵位为姓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七、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八、以官职为姓氏。九、以技艺为姓氏。十、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避讳,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十二、因避仇、避祸而改姓。十三、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古代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羌、氏、羯等少数民族原有的复姓、三字姓、四字姓,经过多次民族融合,有有的已改成单姓,和汉族的姓氏融合为一体。十四、其他。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中国有哪些来源特殊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