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深度与宽度的哲理美文
人真正的高度,是心里既有对完美事业的追求,但也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永远不放弃良知和底线。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做人的深度与宽度的哲理美文,欢迎阅读。
做人的深度与宽度的哲理美文 篇1
有深度的人,不但在知识、品格上能显出厚重的份量,而且在内在情感方面,也会包含有浓厚的幽愫。
道理很简单,情感的文化根基扎得越深,社会历史的背景渊源涉及就越广,所孕育出的激情也就越浑厚、越浓烈、越持久。这就如同花草树木一样,肥沃的土壤在深潜的水脉滋润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育养功能。所以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须伸得广,才能花艳果香。
植物的根基深厚能为充分吸收养份创造条件,进而才能够在任何环境气候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做人的道理亦如此,有深度的人所展示出的生命状态,由于根基深,血脉旺,底气足,自然显得强盛壮美,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失却直面人生的坚毅,始终沉稳健壮地屹立在那里。
更具体一点说,有深度的人,在治学方面肯定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绝不会追求表面的浮华,而能够潜心探索,致力开拓,往往会有独特的发现与建树;表现于品格上,则喜欢专心做事,虚心待人,绝不会动不动就招摇、浅薄地卖弄自己。而是善于在事业探求中默然地体验人生,故能做到意志坚定,行胜于言,豁达大度、宠辱不惊;表现在情感方面,有深度的人也会具备孝心、诚心、责任心,对父母、家庭、同事、朋友,很少能做出见异思迁、见利忘义的事情。
总之,深度往往是和内蕴丰厚、思绪凝重联在一起的,这样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浮华光影来充盈自己的内心,因为他能深刻地理解世界,专心深入地体验生命的过程。这种理解的深刻与体验的深入,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高度。包括处事待人的厚道、言语行为的低调,等等,都是让人崇敬、令人称道的。
然而如果扩展一下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也应该看到,如果一味地强调做人的深度,当为人处世的行为坐标离世俗越来越远的时候,走向极端就容易显露出做人的沉闷与单调。换个角度说,深度在给生命带来厚重的同时,也往往会少了许多轻松与欢乐。这样的生命终归是不圆满的,因为置身于人生崇高的境界令人羡慕,而失却了人生太多俗常而可贵的体验,也终究是一种遗憾。
所以,做人不但要有深度,还要有宽度。
做人的宽度,首先表现在生活视野的宽广,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广泛的爱好。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比较容易找到寄托内心情志排遣自我情绪的平台。由于广泛的爱好与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慢慢养成了比较随意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事表现出一种善解人意的随和心态,特别在工作生活中,接人待物比较灵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的主体能动性和选择灵活性。
做人的宽度,其次表现于心胸的宽广豁达。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只有心宽,遇事才能超然淡定,而只有做人淡定,才能避免急功近利的价值选择与功利心态,心宽天地阔,境广视觉远,所谓淡泊明志、宁静志远,说到底是与宽广的胸怀所造成的淡然超然的人生境界有直接关系的。以宽广的心胸接纳大千世界,迎八面来风沐浴滋养自己的心灵,进而才能为自己构建一个在追求中不断升华与丰盈的人生。
做人的宽度,还表现在内在品性的宽宏大量。集中起来说,它体现在大度、包容、理解、忍让等等方面。那天看“非诚勿扰”听到这样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在大千世界中生活,会遇到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究竟如何把握自己的态度,要尊重多数人,理解少数人,宽容个别人。猛然一听,这话说得有点唐突随意,缺乏一定的原则性,可仔细想想,又觉得确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由于成长环境、接受教育以及理念、信仰的不同,造成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人不善于转变角度思考问题,缺乏试图理解别人之心,那是很难融入这个社会的。因为从世界发展的哲学规律上讲,凡是存在的就是现实的,而凡是现实的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超越即时性功利的价值判断,很多的现实存在并不是“对”与“错”能够简单认定的。所以,善于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往往能够生发出一种包容、忍让地姿态,可能更有利于在不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基础上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
所以,包容不但是指对朋友、同事,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甚而对曾经冒犯过自己,与自己有了过节的人,也能做到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在交往交流中设身处地、有理有节。当然包容也不是没有任何原则的一味忍让,在本质的意义上说,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境界。“大”能做到展胸大气、舒心畅怀,“刚”则达至柔情韧性、心底方正。如此,才能超越浅薄的占上风、发脾气、表面上争个你强我弱的低俗心态,而进入美好操守的人性层面。
正是因此,做人的宽度有深度做基础,才能真正达到宽厚博大、情足气畅的人生境界。进而展示出人生的一种自信、一种度量、一种宽大的胸襟。所谓崇伟大亦能容卑微,尚崇高而不讳平淡,真正达到“君子泰而不骄”的境地。相反,没有深度的人则往往表现出一种自卑的高傲与可怜的自尊,极容易在斤斤计较、多疑猜忌的人生状态中咀嚼“骄而不泰”的苦恼。
漫长的人生岁月,是对生命主体的全方位历练,而深度本质上出自于智慧的积淀,表现为自我体验的积累;宽度则出自于胸襟的延展,体现于自我气度的扩充。如果做人的宽度不够,人生的智慧就很难得到充分健康的展现,生命的美好体验就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同样,如果做人没有一定的深度,宽度就容易失去根基,选择一旦没有了依附,就很有可能形成宽而无度的局面,使生命之花飘摇散落,难以结出应有的果实。
从本质上说,有深度的人生才能厚重,有宽度的人生才能丰盈。
追求做人的深度,才能生发自觉的探求意识,用心地对待事业与生活,无论是少年时崭露头角,还是年长者大器晚成,总能在人生的某些方面发挥特长、有所贡献。追求做人的宽度,才能不断拓展人生的感受面,进而在自我的调节中不断收获生活的温馨与浪漫。换个角度来审视,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世界里,深度人生会得到更多的感佩与崇敬,宽度人生会得到更多的认同与赞赏,如果能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赢得的将会是更多地爱戴与恋慕。
将深度与宽度结合起来,使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充实,体验更为丰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即使是在相对很小的范围里,只要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出独有的经验与体会,待人接物真诚坦率而又实事求是,不虚伪不虚荣不虚妄,做人就具备了一定的深度;所谓宽度就更加容易,说白了就是保持一种善于自我调节的心胸,能做到心态的.舒展自如,让自己能容得下更宽更广的世界。就如同人们经常说的: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不能决定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调节的空间大了,心胸就会感觉到舒展,情绪就能保持着平和,脾性就会变得柔软,感觉就能情舒意畅。
就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还无法完全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人类自身完全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与宽度。或者退一步说,即使追求深度的能力有限,最起码也要让自己做人的心胸宽一些,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好处的。举一个我亲眼所见的例子,意在说明做人的“深度”与“宽度”,落实到现实中,是一个不深奥很生活的论题,从平常琐细的行为中,即能明显地体现出来。
做人的深度与宽度的哲理美文 篇2
有句话说“有些人要走遍全世界才知道什么是沙子,但也有人从一粒沙中看到全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必要的,我们要的是看出一本书、一里路中所蕴含的宽与深,广阔与奥秘。
我们需要有宽与深的视野。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那双慧眼了。懂得明察秋毫,也看得到其中深奥的慧眼。曾经,我因为短视近利,放弃了和朋友间的友谊。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同,我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只看到眼前的康庄大道,却放弃了小山路所能带来的柳暗花明。
我们也需要有宽与深的心境,能包容一切、能接纳万物的心境。诸葛亮若没有宽与深的心,在赤壁之战后,就会把没有遵照命令、没有杀死曹操的关羽给送上断头台了。那关羽也就再也没有为蜀国行事了。要是诸葛亮没有宽与深的心境,历史或许就会改写了吧!
我们也需要拥有最重要的—宽与深的信念。长远的目标、愿望的追求及永久的梦想。就是这些,这些造就了人,成为人坚持不懈的理由。就是抱持那样的信念,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萨蒂亚尔蒂才会如此的替童工发声,马拉拉才会如此的替女性争取教育权。一切的开端就是因为人有宽与深的信念吧!
有句话说“世界不是约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没有宽与深的视野,我们哪能发现石缝中长出的小草所蕴含的生命力?没有宽与深的心境,我们哪能包容世上许许多多的不美好?没有宽与深的信念,我们哪能具体设计出人们梦想的蓝图?宽与深,这三个字大概就是人类能有如此细腻感情的开端吧!
做人的深度与宽度的哲理美文 篇3
天空的宽让鸟群们阵阵鼓动的翅膀,便能够翱翔其中、自由自在,海洋的深度使鱼群能够恣意的旅游而不被其所阻挡,宽与深正是生活在这世上不能缺少的准则。
学问亦是如此“在这渊博的知识***之中,我就像一个渺小的渔夫,在它的表面上渴望着能打捞到一条鱼。”知识的宽度,如海洋、如天空,如宇宙般包容的万物,没有了知识,又该何去何从呢?知识的渊深,如峡谷、如海沟,如黑洞般能够吸纳万物。因此,做学问应该做到先宽后深。
先悠游于大海之中,必须广泛的搜索,寻找一块专属于自己的海域,学海之宽必定能容下每一个人。确立目标之后,撒下鱼网,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随着渔网的下沉,能捕捞到的鱼也就越多、越肥美。这便是学习的宽与深,先于众多的学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然后深深的扎下基础。
倘若没有做到先宽后深,有可能造成自己往错误的领域发展,等到惊觉时,为时已晚,也可能每个领域都有涉猎,却没有任何一项专精,因此先宽后深,是非常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做人有度深度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