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后清明的散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将至,梨花已是千朵万朵压枝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梨花落后清明的散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梨花落后清明的散文1
梨花落后,已近清明,又到了杨花柳絮作雪飞的节气。从教室的窗边向下望去,太阳映在几茎小草上,草尖上的光与漏在地面上的光交相闪耀着,郁出一团的绿意。风是轻柔的,拂过耳畔有些许的痒,仿佛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我身侧倾述一个害羞的秘密。
细雨纷纷,已至清明,又到了游子踏青半出城的时令。今年的春比昔年来得早,风和日丽的时光显得格外长。因此纵使心中盘算着太多学习的计划,也经不住暖风晴日的撩拨。无人同游也无妨,踩着看起来比自己还欢快的影子,无意中在*书馆寻到一本《枕草子》,安静下来信手翻看。就好像听一位白发宫娥在讲陈年旧事,絮絮叨叨却不腻烦,细细碎碎但见风雅。风过。吹散了嘈杂人声,心是闲适亦清清寂寂的。
四月的确其气清景明,连字迹拙劣的我都忍不住拿来一张素净的纸,誊一张古人笔下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抄完这句诗会心一笑,清明又岂止是无花无酒,清明又岂只有清明?烧山时的介子推不会想到此后年年今日家家无烟火,杜甫这位沉郁顿挫的诗人却看到了长安水边多丽人,在三月三等待着一段段男女之间投桃报李的佳话。四月的确气清景名,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伴着一场花事,一盏清茶就过去了,即使喧嚣,喧嚣中也是淡淡的。
听岁月清歌,任年华摆渡,我一向认为这样的句子扭捏又堆砌,今日却也自然而然的写出了。不是缅怀青春已逝,也非囿于离愁别绪,只是面对这春日,这清明,突然觉得这看似过也过不完的绮年锦时真的会转瞬即逝。惟愿十年后的我一如今日,阳光下做一个一脸清明的女子。
梨花落后清明的散文2
又是一年呵!母亲是在企盼着什么,抑或是在等待什么?是的,梨花落后清明,母亲是在期盼着我们兄弟仨人的回家。
回家,是一个生动的词,古往今来,曾赋予过回家多少美好与感动的情愫。年前,远在江南大地之上工作与生活着的两个弟弟由于工作太忙,春节不能回家陪母亲过年。母亲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口中虽说道:以工作为重!但母亲在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神情还是显得有些落寞。
人老惜子。母亲老了,又长期独居乡间,固守着老屋,安享着一汪岁月的静美。但在多少个风起的夜晚或是日落的黄昏,母亲会倚在老屋门框之上,门前老梨树下,门前小路尽头的村口,满头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迎着夕阳的余晖,极目眺望着远方。
白发亲娘,乡间岁月,宽厚而又绵长。那可是母亲的一颗心啊!在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母亲在回望,在东风夜放花开树的元宵之夜,虽然天气还是那么的寒冷,母亲依然孑立在我所居住的小城家中,阳台之上,打开窗户,默默地眺望江南,好在两个弟弟每年清明时节,必定回家。这在母亲的心中,好歹也算一种安慰。
山乡春来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但母亲仿佛对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的在意。她常常凝视着门前那棵老梨树发呆,目光锁定着一树梨花的花开花落。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又是我们的归期,老屋堂前又将呈现一派欢声笑语,又是一年回家时,又是一个美好的春日。
梨花白,桃花红。四季的变化,在母亲的心中,充满着无比的怀想与期待。都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母亲常对我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一年的期盼,一天的欢聚,短暂而又留恋的时光。
落坐,泡茶,上坟,祭祀,凝重,交谈,炊烟袅袅,饭菜飘香。浓烈的酒香,醇厚的乡愁,聚焦在清明当天那顿丰盛的午餐,腊鱼,腊肉,年味十足的菜肴,摆满了老家堂屋的大桌,母亲忙碌的身影,开心的笑容,定格成我们每年清明回家之时生动而又难忘的影像记忆。归去来兮?
我们从故乡出发,一路行走远方,寻梦异乡。在异乡的士地之上,我们奋发*强,努力向上,成就了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而我们的先人们,在光阴的流水里,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个个先后离我们而去,长眠于故乡的高岗之上,与清风明月相伴,固守着故乡大地的厚重与苍莽。
只是在每年的清明那天,我们祭祀,我们凭吊,我们发幽古之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在故乡温暖抑或清冷的大地之上行吟,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落后清明,故乡大地,大地之上,我们无比怀念着先人们,爷爷,奶奶,父亲,他(她)们是否早在梨花开放之日,就在另一世界默默期待着我们,一如儿时,我们的放学回家。
梨花落后清明。回家,离家。归途如虹。短短一天的.时光,漫长的一年岁月,母亲孑立在老屋门前,看夕阳远山,看春去春又来,看花开花落,看草荣草枯。在春风里放歌,在冬日里怀想。梨花,洁白的梨花,雪白的梨花,落花成冢的意象与怅惘,在一夕莹莹泪光里,带我们回家!
梨花落后清明。岁月,怀想,故乡,异乡,血脉,传承,一个白天,又一个夜晚,花开花谢,一年又一年的时光。老屋门前的老梨树下,那一地雪白的梨花,我们站在落花之上,又该作何感想: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梨花落后清明。今年清明,我们一定回家。不为别的,只为那一树梨花的固守,只为母亲那双温情的目光。
梨花落后清明的散文3
日前写《砀山梨花又开放》,不过是借了歌名做题目,聊聊梨花,附庸风雅一番。
而今再说歌名,却是因为今天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
借用晏殊一句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春景》宋·晏殊)
意思是说: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
梨花落去后便是清明之日。
这一天里,我们扫墓、踏青,温故、知新,清明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对先人的祭奠,也是对我们来路的追思。
清明思亲、花语动心,无意间在央视三套《回声嘹亮》里看到林萍版的《梨花又开放》,其母去世不久,思念之情,潸然泪下,声音哽噎,不禁为之动容,遂提笔将自己关于清明的感受记录一二。
在离世的亲人里,外公和爷爷离世太久、太久了,从小就没在一起生活过,记忆里能记得的也就见过一两面,印象极其模糊,外公应该比爷爷走的还早些。奶奶和外婆印象较深,祖辈里还有一个印象深的算是北海奶奶(上海话,北边奶奶的意思),是爷爷的妹妹。
父母一辈里,已经不在的有:大伯、大伯母、二伯母、姑姑、姑父、二姨和舅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故事太长,只能留在心底慢慢回味了。走掉的人都可以用含辛茹苦来形容,没享太多的福,毕竟他们生活和经历的年代都不富裕,节俭是他们最大的标志了。
值得欣慰的是爸妈尚在,身体也还行,平时还能偶尔去蹭下饭。
二伯年纪大老爸几岁,总说记性不好了,很多事情搞不清、也记不住,我倒是没觉得他记性很不好,说话还是很有条理,只不过嘎讪胡(上海话, 聊天儿)的内容多半是上个世纪的内容。
外婆在世的时候,跟着老姨过,三姨离得近,也会常去看看,只是老妈离得远,隔好几年才会去一趟。如今的三姨、老姨和两个姨夫,都忙着照顾各自的孙辈。
思念故去的亲人,悲伤是难免的。因为从小就随父母在流动单位生活的缘故,隔几年就会搬一次家,所以土著化的清明仪式性活动参加的并不多,主要是看同学、同事家里扫墓、修坟、祭祖,自己更多地会把思亲的情感放在回忆里,每逢清明、冬至,把陈年往事像放电影一样过几遍,再放回心底去。
偶尔也会睹物思人,用文字来纪念一下亲人。
奶奶是个典型的浦东土著小个子老太太,是我在读大一的时候去世的。她活着的时候,整天家里、地里忙活,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印象里她总是笑嘻嘻的,从来没有动气的时候。
我也就时寒暑假才会回老家住上几天,奶奶逢人便会跟人家介绍:滴个是宝宝啦大儿子,玉平啦兄弟。宅上的人便会附和着夸我几句,慢慢地跟老宅的人也熟悉了不少,我的上海话,也是那个时候深一句、浅一句地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