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开篇一段是状景。对马容君的画作来一番“工笔细描”式的描绘,使之活灵活现地再现于作者细致而淡雅的文字里。笔法空灵潇洒,状景层次分明。将*画中各部分的景物如“帘子”,“软金钩”,“圆月”,“海棠花”,“八哥”,按视觉线索进行铺叙,细致而妥帖,生动而灵活,丝毫没有铺叙中惯见的平板。犹如“娇女步春,独行芳径,旁去扶持,一步一态,一态一变”。譬如其对海棠花枝的描写,“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设喻恰切而优美,把海棠花枝的姿态,色泽写的惟妙惟肖。对画中各部分景物这样传神的描摹,使得此画的色,态,情,韵表现的极为到位。并且一气呵成,自然浑成而不露匠气。
接着宕开一笔,由状景转为抒情,作者以清淡的笔触,亲切的语调将由观画引发的那种细腻深婉的情思娓娓道来。作者将画作中的景物拟人化,赋予其与自己一般的“情韵风怀”。于是这些景物变得“嫣润”而“朦胧”。在他的笔下,画中海棠的枝上高踞的一只八哥儿是也多情的,它“为何尽睁着眼皮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作者又仿佛融入了画中,尽展其瑰丽的想象,在原本画中景物上添上一笔,出现了一个引人遐思的“卷帘人”,景美不如人美。绝妙的构思,加上这朦胧幽渺的意境,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在他营造的画境中流连忘返。
在工巧而流利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婉曲的抒情之后,是一段简约的结语,“……我于中西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着他了。”看似简洁平淡的结语,却透着一种雍容,随意。仿佛是狂风暴雨后的云淡风轻,使文章平添一种名士的风流气质。
这篇散文风格疏隽,典雅。渗着旧文学的汁水,却清新明快,豪无晦涩之感。对于白话文的使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气韵风神,作为现代散文的典范都是当之无愧的。
拓展阅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读后感
1923年春天,朱自清先生迫于生计,举家从外地,来到浙江温州中学,与马孟君先生在一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温州只教了一年,因时局动荡,只得离开这里,赴宁波任教。临走时,朱自清请马明君先生赠画;几天后,马明君把画好的这幅画,赠送给了朱自清先生。朱先生被马明君先生的画技所感动;连续几天,一直在观察、欣赏这幅画。
过了数日,朱志清先生带着写好的“月朦胧,鸟朦胧,帘见海棠红”,这篇散文,来到马家;并对马明君先生所作的画,进行了高度的“点评”!马先生笑而不答;他被朱自清先生的文笔所折服,便免了题诗之请,成就了一段“以文换画”的千古佳话!
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画中的帘子;一轮圆月和月光之纯净、柔软与平和。那错落有致的、红颜欲滴的海棠花,以及那“挧挧如生”的两只八哥的动态;细细地品赏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生动而细腻的画面;色调五彩缤纷,把帘的绿钩变双穗的石青色;还有明朗的月光,花的红、蕊的黄,以及鸟的黑,这一切都在朦胧的夜色中;如梦如幻,宁静而又生机勃勃。都在这夜色中时隐时现,不禁地让人浮想联翩!
朱先生对画中两对八哥的'描写“一高一矮,背着月光,向着帘里,那高些的少眼似乎要闭上了,却又有点不舍;那低些的已经睡着,却别着脸对着另一只,颈还是缩着的”。把鸟的动态美,情态美,描写的活灵活现,不妄马孟君先生“美人赠英雄”的一番心意!
“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也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不肯睡去呢?它到底等什么来着?”这个时候,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二连三的问句,对画的艺术品位和深藏的底蕴,做了直接的表露。作者深厚的功力,催生了读者丰富的联想,!
“是夜幽未归,还是醉卧未醒?有意让鸟儿赏月;还是忘之脑后?”。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应该找那“卷帘人”了;看着那近在尺尺的妻子,发出了,不光是“月朦胧,鸟朦胧”,我也看不清,已在睡梦中的“玉人”;并用调侃与戏虐了的语句“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尺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把上面的问句,做了精彩的妙答。
马孟君先生是国画大师,擅长于画画和鸟;这幅画被朱自清先生的“神”笔,描绘得如痴如醉;一时让我看不出,谁是画家,谁是散文家?
文章让人觉得,进入了美伦美奂、如诗如画的世界!真的让人大饱眼福,情不自禁地为我们的画家、文学家点赞!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句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