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裴行俭是谁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
多才多艺
裴行俭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高宗曾经给他白绢命令书写《昭明文选》,观赏之后,珍爱他的法度,赏赐丰厚。裴行俭常常说“:褚遂良如果不是精美的笔和墨,还不曾叫写就写,不选择笔和墨的好坏而能写得机灵敏捷的,只有我和虞世南而已。”他撰写《选谱》、《草字杂体》好几万字。还就安置军营、阵势摆列、预料胜负、识别人才等问题编写了四十六条经验诀窍,武后命令武承嗣上门拿走了,没有流传。
裴行俭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他善于识别人,在吏部任职时,看到苏味道、王剧,说道:“您二位日后会主管选拔人才的工作。”
李敬玄大力赞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才学,推荐给裴行俭,裴行俭说:“做官的人要达到远大的志向、职位、前途,就要把度量见识放在首位,把文学技艺放在其次。像王勃等人虽然富有文才,但轻浮急躁,爱卖弄夸耀,哪里是享有爵位俸禄的人呢?杨炯比较稳重谨慎,可以当到县令,其余的人都不会善终。”他所举荐引进的副将,例如程务挺、张虔曰助、崔智聅、王方翼、蚕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大都成为当世名将,加上被他上奏任用做到刺史将军的有几十人。
仗义疏财
唐高宗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跤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当初,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时,缴获的珍宝数量巨大贵重无比,各国的首领将士希望看看,裴行俭乘机设宴,全部拿出来让他们观赏。有一个直径两尺的大玛瑙盘,错杂艳丽的色彩闪烁光亮,军中小吏脚步太快跌了一跤,盘子被摔碎了,惶恐惊怕,跪在地上头叩出了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怎么吓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丝舍不得的颜色。高宗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骆驼马牛数字相同,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直到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
对于裴行俭的评价
苏定方: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
李治: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张说:公志坚虑精,神勇识澈,艺必讨本,学皆睹奥。又善测候云物,推步气象,鬼无遯谋,灵不藏用。著文集二十卷,造草字数千文,皆宝传人间。以为代法。又撰《选谱》十卷,又为军营行阵、部众、料敌等四十六诀,大圣天后令秘书监武承嗣就家取进,以为秘术。
张怀瓘:工草书,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绅之士,其貌伟然,华衮金章,从容省闼。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刘昫:昔晋侯选任将帅,取其说《礼》《乐》而敦《诗》《书》,良有以也。夫权谋方略,兵家之大经,邦国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强弱,则冯众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轻言推毂授任哉!故王猛、诸葛亮振起穷巷,驱驾豪杰,左指右顾,廓定霸*,非他道也,盖智力权变,适当其用耳。刘乐城、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天后预政之时,刑峻如壑,多以谀佞希恩,而乐城、甑山,昌言规正,若时无君子,安及此言?正平铨藻吏能,文学政事,颇有深识。而前史讥其谬谥,有涉陈寿短武侯应变之论乎!非通论也。
宋祁:仁轨等以兵开定四夷,其勇无前,至奉上则瞿瞿若不及,行俭临下以恕,师德宽厚,其能以功名始终者,盖近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者邪!
张预:孙子曰:“用而示之不用。”行俭实欲袭都支,而伪示以闲暇。又曰:“因利而制权。”行俭因敌钞掠而伏兵粮车。又曰:“犯之以事,勿告以言。”行俭不告士卒以徙营之由。又曰:“事莫密于间。”行俭纵反间而缚温傅是也。
李纲:李大亮宿卫之忠,裴行俭、苏定方术略之奇,秦叔宝、薛仁贵、李嗣业搏战之勇,高崇文纪律之严,王忠嗣执守之固,李抱真训练之精,张万福乐善之笃,李光颜、愬谋虑之决,皆凛然有贤将之风。
陈元靓:唐有秩宗,清门缵戎。发挥玉略,军谋武功。铨品人物,将材文雄。壮容伟绩,凛然英风。
黄道周:行俭也贤,兵术尽传。都支诱动,讨之用权。借送王子,忽至西川。敌不设备,遂擒以旋。兵不血刃,文武俱全。念傅再反,俭复行边。粮车伏士,精兵后潜。敌果来掠,齐出斩焉。军营已定,命移高原。营移方定,风雨如泉。前知之妙,莫不骇然。伏念向顺,既得温傅。应待不死,论斩是奸。朝政若此,敢不归田。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