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的意思及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和一起来看沐浴的意思及造句,希望有所帮助!
【注音】:
mu yu
【意思】:
(1)洗澡。
(2)比喻受润泽:每朵花,每棵树,每根草都~在阳光里。
(3)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他们~在青春的欢乐里。
沐浴造句:
1、但它毕竟和沐浴不同。
2、树林沐浴在月光中。
3、乡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4、他们与我们渐行渐远,他们身处远方,沐浴在幸运之中。
5、他说道,“他们太可爱了,让我们沐浴在热情中。”
6、往往在沐浴的时候一些最好的想法就冒出来了,所以她在浴室留了一支蜡笔,有好的想法就写到墙上。
7、你总是沐浴在全局性的混汤里。
8、它的一簇簇村舍;它那茅草屋顶的凉亭;它的巷子和沐浴场所;它的游乐和集会;它的田野和市集;我想象中所见的它的全部的生活,都极大地吸引住我。
9、人们通常来到这里,沐浴在阿穆尔海湾清澈的海水中。
10、然而先知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却说他可以帮那曼治病,并声称只要那曼亲自来到以色列并在约旦河的圣水中沐浴,他的病就会痊愈。
11、随后,隔音房间就沐浴在柔和的红光中。
12、每次用完之后,我都要清理浴室的下水道、厕所以及沐浴。
13、温暖的'沐浴使我放松。
14、并不是以上所有的忠告都是必须的,比如看新闻和沐浴并非一定要在早上,晚上也是可以的。
15、沐浴着氙气聚光灯光,白色的飞船,带着一对固体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箱,在称为“爬行者”的巨大拖拉机上缓慢行驶了3.4英里。
16、这个漂亮的房间沐浴着阳光,每天早上醒来时你就会有个好心情。
17、印度教朝圣者在恒河中沐浴,希望洗去自己的罪恶。
18、从一大早开始,我们的左邻右舍就一个个地来水池斋戒沐浴了。
19、在不时醒来的间隙,我祈望第二天的早晨还能看见雨继续下着,我们的胡同浸在水里,水漫到沐浴水池的最上一级台阶。
20、如果你往里面放进三百里拉——二十五分钱——靠近天棚的聚光灯便短暂地闪亮起来,将马赛克制作的瓷砖沐浴在鲜明的灯光里。
21、我必须再一次地去学如何交谈、吃东西、行走、沐浴和***生活。
22、这种沐浴油有不同的香味。
23、下述情形真可谓是自然界的一个莫大讽刺:土壤中所能获得的氮肥量往往对植物的生长构成了一个上限,虽然植物的叶子被沐浴在一片氮气的海洋中。
24、当太阳低弧度越过地平线时,它们走动的身影映衬着一地的雪白,沐浴在柔和的日光中。
25、如果你没有使用抗菌肥皂,你身上产生细菌的机率就会很高,因此,需要用新肥皂沐浴,每天两次,坚持两周时间,这样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数量。
26、另外,你使用的淋浴喷头:一般来说,它应该是在你的下次沐浴中被清洗干净的。那么你在孩子们的浴盆中使用强力清洁剂么?
释义
1、洗澡,洗浴。
2、比喻受润泽:每朵花,每棵树,每根草都~在阳光里。
3、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他们~在青春的欢乐里。
4、英译:bath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沐”,濯发也――《说啥》,指洗头,亦即洗发;“浴”则指洗身了。古代皇帝祭天拜祖、僧人诵经念佛之前,先要沐浴是个定俗,表示心洁崇敬。
出处
《周礼·天官·宫人》
例句
1、濯发洗身。泛指洗澡。
《周礼·天官·宫人》:“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
《礼记.檀弓下》: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
唐·白居易《沐浴》诗:“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
清·戴名世《杨刘二王合传》:“乃沐浴焚香,撰上烈皇帝表。”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积池水而不易,则臭腐兴;身面不沐浴,则垢秽盈。”
2、旧时婚丧礼俗之一。
《仪礼·士昏礼》:“夙兴,妇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见。”
《荀子·礼论》:“始卒,沐浴鬠体饭唅,象生执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连沐浴带更衣,连装扮带开脸,这些零碎事儿,索兴都交给我,不用姑太太管了。”
巴金《家》三五:“人们把老太爷的尸体沐浴过了,穿上了殓衣,于是举行小殓,使死者舒舒服服躺在棺材里。”
3、蒙受;受润泽。
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文选.曹植.求自试表》:沐浴圣泽,潜润德教。
唐·柳宗元《为京兆府请复尊号表》:“沐浴鸿泽者,敢怀晷刻之安;捧戴皇恩者,不知寝食之适。”
清·方文《送陈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雕题黑齿虽蛮族,沐浴皇恩三百载。”
《辛亥***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新广东》:“且夫 满洲今日,沐浴 汉 人之文化者,盖已久矣。”
4、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
《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二国之士各沐浴所闻,家自以为我土乐,人自以为我民良,皆非通方之论也。[2]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使 荆公 得从 濂溪 ,沐浴於光风霁月之中,以消释其偏蔽。”
叶圣陶《倪焕之[1]》十:“在这一片锣鼓声中,全镇的人把所有的一切完全忘掉了,他们只觉得好像沐浴在快乐的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