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精选10篇)
说到这个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预言能力非常非常强大,话说刘伯温有十大预言,那么这个刘伯温的十大预言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意思的,有感兴趣的下面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1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习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 、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2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失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朱元璋 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 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3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4
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注释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11、枅(ji):亦读jian,柱上的横木。
12、榱(cui):屋椽屋桷的总称。
13、棁(zhuo):同“棳”,梁上的短柱。
14、医闾:医,亦指“翳”,遮蔽;闾,里巷的大门。
15、栌(lu):木名,即黄栌。
16、槱(you)薪:做燃料的木柴;薪,柴草。
译文
郁离子走到闹市,看见一座房屋坏了,就哭得很伤心。有人问:“这个样子还可以修整吗?”
郁离子回答说:“如果有鲁般,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就可以修了,但他们都早已死了,谁能修整呢?我听说房屋坏了而栋梁不弯曲的还可以修复,如今栋梁都快要朽断了,一动它就会塌下来,不可触动了,不如暂且保持原状,那样屋脊上的方木椽子未开的地方还有所倚附,而等待能修的工匠。现在如果振动并摧毁了它,将归罪于修缮者,承担不起啊!况且修理房屋必须改用新材料,间隔开那些被虫蛀腐的部分,那些外表完好而内里溃坏的应全部废除,不能捆起椽子当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当椽子用。选取材料,只要是质地良好的,不管它是哪里产的。枫、楠、松、桥、槠、柞、檀,无所不取,大的材料做栋梁,小的材料做小木桩,或者做斗拱,弯的做柱上的横木,直的做楹柱,长的做屋椽,短的做梁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并烂了树身淌水的,都有可用之处。如今修造里巷大门的大树全用尽了,方正无常,工匠失去了他的尺度(标准),使用斧、锯、刀、凿,不知怎么栽截木料,把桂、樟、楠、栌等上好木料,截成劈柴用,这样即使有鲁般、王尔这样的工匠,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技巧,而何况又没有他们呢?这叫我怎能不感到悲伤呢?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5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刘伯温,是明朝***功臣之一,原名刘基,子伯温,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刘伯温的故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立明朝后,巩固了法律,让人民能够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而努力。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6
话说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枭雄朱元璋在安徽凤阳老家与元军一直打到与浙交界的歙县,然后从新安顺流而下,在严州一带与元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杀。朱元璋风头正锐,一路所向披靡,元军望风而逃,朱元璋乘胜追击,没想到在西的鄱阳湖中了元军的埋伏,面对三倍于己的元军,朱元璋只能作困兽斗,奋力拼杀,虽冲出重围,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退回严州大本营休整。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内心似焚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军事刘伯温自告奋勇愿到民间寻访可用之将以慰主公之心。刘基何许人也,生在浙青田,自幼熟读圣贤之书,涉猎广泛,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堪舆风水、麻衣相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有军事亲自出马,谅必马到成功。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病也好了许多。
一日,刘基乘船来到大洋,准备一路到下源一带寻访。走到去往胡店的大洋溪木桥上,眼尖的刘伯温看到桥下一只 “草鞋”,刘基的眼睛都亮了。你道为何?原来这“草鞋”估摸着足有两尺来长,你想想这人该有多大多高 ,忙下河捡起“草鞋”一看,这一看更是不得了,这名叫“草鞋”的鞋是用山上砍柴时捆柴当藤用的继漆柴打的,这一下刘基可来劲了,这样的人才埋没在大山里太可惜啦,调教调教说不定就是一员猛将,一员不亚于关羽、张飞、赵子龙的猛将,打天下指望他也有可能。伯温越想越兴奋,带领两名随从手里拎着一只破“草鞋 ”见人就问:“你可知穿这双鞋的人住在哪?”还好穿这种鞋的人本来人家就好奇,平时也就多注意了点, “在里面。”走到里黄一问,还是那句话“在里面”刘基一路问一路访,走到茅车岭快到刘坞的地方,刘基脚步停下了,两个随从不知主人为何,一时不停去问飞快的走,而今倒不急了。原来,刘伯温精通堪舆之术,见路旁有一坟墓,按地理风水来看,该出大将,随从说:“在大山里一个普通的坟墓也能看出端倪?”刘基说 :“堪舆学是中华古老学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跟你们说也听不懂啊,这样吧,你们就近农家买两枚鸡蛋,埋在坟背的土里,待我们回去时,看它熟不熟,若熟了应在当朝,这家后人要拜大将,若还是生的,说明还需几百年的等待,反正这户人家肯定要出武将。”随从半信半疑,到茅车岭的农户家,花一个铜钱买了两只大鸡蛋,埋入坟背泥土中。
主仆三人沿着严婺古道继续往山坳里面访问打听,过井坑,到杨村,方打听到穿柴鞋的大汉,正在西湾坑里面的深山里烧炭,伯温得知确切消息,精神倍增,也不顾两个仆人的劳累,大步流星,直往西湾坑狂奔。
但见两面高山青翠似屏,山脚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水甚是清澈,山路逶迤曲折坎坷,刘基求贤若渴,哪顾得脚下辛劳,至傍晚边,终于见到在半山腰的翠绿丛中冒出一缕袅袅青烟,三人喜之欲狂,仿佛垂死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兴奋,跌跌撞撞闯进冒烟人家,见到的只是一孤寡老妇,家也是个用柴棒围起来的墙,顶上的瓦是山里大把大把的茅草,真不知道这家人冬天为什么冻不死。老妇见有人来也甚是奇怪,平日里从不见人来山上,都是儿子挑炭到大洋埠头换米换油盐回来。老人家告诉伯温,原来的家在一个叫刘坞的山垅里,为了生计,跑到这鸟都懒得飞来的地方烧乌炭度日。正说着话,只听门外老远传来雷鸣般的嗓音,“娘,我打柴回来啦!”瞬间便到了门口,砰的一声巨响,一担柴落了地。伯温忙到柴门外一看,任他见多识广也是吓了一跳 ,光是两捆柴就像两只大稻桶,估计没有十来个人挑不走,再看人,更吓一跳,刘伯温身高七尺,在军中也算是个小巨人了,但在这个大汉面前还不够给他当搭柱(挑担用来歇力的棍子)。乖乖,这个大汉至少也有一丈二尺,整个身子仿佛是一堵墙。见有生人来,大汉腼腆地说:“娘,家里来客了?”老妇说:“这几位是路过的,这不,我们也刚刚聊了会,还没问呢。”“娘,我饿死了渴死了!”进门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装茶用的头号钵头,也不用碗,“咕噜咕噜”一气喝下,老娘也早已给他装了苞萝糊,当然不是碗,是二号钵头,菜是娘亲自腌的水萝卜,转眼间风卷残云,看得伯温是目瞪口呆。
大个子问:“几位客官从何而来,到这是订购木炭还是要柴火的?”看得出大个子是个急性子,伯温不慌不忙的说:“大汉贵姓大名啊。”大个子挠挠头皮说:“我爹去世的早,我娘好像没给我取过名字,因我个大 ,大家都叫我呆大,胡呆大。”“我给你一份荣华富贵,不知你要否?”刘基问。呆大做梦都想脱离这烧柴卖炭的苦行业,只要不做这一行,即使把我卖了也心甘。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天上掉馅饼,就算毒死我也要吃。”呆大并未发现母亲愠怒之色,继续道:“不知道客官从何而来?”刘基道:“实不相瞒,我们是朱元璋的属下,是想驱除元鞑子建立汉人自己的国家,壮士如果愿意出征为国效劳,指不定是将来的***元帅呢。”呆大傻笑着,仿佛自己已经威风凛凛的站在金銮殿上拜见皇帝。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这几位客官也辛苦了,早点歇息。山里人没棉被,鬃衣盖着将就一宿吧!”
刘基寻到了将才加上白天一路的辛苦,哪管垫着稻草盖鬃衣,倒头便睡,不一会就鼾声雷动,后半夜起身小解,忽听得耳旁传来老妇的哀哭声,在寂静的大山里传的很远更觉凄凉,及至天明,伯温想带呆大早点离开西湾坑,人没起床,呆大嚎啕大哭一头拜倒在刘基面前,说:“呆大不才恐要食言了。”伯温大吃一惊,好不容易寻来的将才不去岂不可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实道来!”刘基有些烦躁。“我娘得知我要去从军,急得哭了整整一夜,如今眼睛也哭瞎了,我与娘从小相依为命,我走了老娘必当饿死,我岂不成了禽兽不如的东西 。”呆大哭了许久,一个大老爷们哭得如此伤心,即使铁石心肠也会被融化。也罢,命该如此,上天注定此人非我辈所用。道:“壮士,起身说话。”呆大老实一根筋:“我已食言是对你不忠,舍弃娘为不孝,‘忠孝难两全’,道理我懂,但我实在不想离弃母亲,大人不答应我没法,只有长跪不起了。”呆大呜呜大哭不止。“好吧!我答应你不用去从军了,在家侍奉好***,待我们打下山再来接你与母亲到京城居住。”“真的假的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呆大破涕为笑。
刘基告别母子二人怏怏而回,心生疑惑,难道坟墓看错了不成?便叫随从到坟上取鸡蛋一观,刘基随手将鸡蛋往地上一扔,蛋黄淋了一地,心下大惊,忙将另一枚鸡蛋递于随从道:“是否你等购买的鸡蛋?”随从仔细辨认说:“不是,我们是从人家家里拣最大的,这一枚要小很多。”刘基长叹一声:“有高人破了风水,在这一代这户人家‘将’是出不了了,还要再等上几百年。”
原来并不是有人故意要破这风水,是昨天刘基他们的谈话被附近一个放牛小鬼听到了,到坟上挖吃了两个熟鸡蛋,又从家里的鸡窝里偷出两个埋入坟背。
刘伯温果然是神机妙算,几百年后的大清朝,刘坞胡贵裕家的祖宗果然考取了武举,这是后话。
刘基没有食言,那次回严州报知朱元璋大洋寻将一事,俩人唏嘘不已,都为呆大的孝心所感动,打下山,坐上金銮殿后,派人去接呆大母子到京城享福,呆大言无功不受禄,誓不出山,随从只得留下皇帝的奉银回京复命去了。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7
元末明初,刘伯温隐居于青田的山中。由于他能言善谋,许多村民都向他请教棘手的问题。
一天,一位村民慌张地跑来,脸上露出胆怯:“先生,我姓孟,住在李家庄,以卖菜为生。今天来了几个恶霸,他们要我每天交保护费,否则就收拾我,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沉思了一下,说:“待他们再来时,你挥刀向他们冲去,保证他们再也不敢来骚扰。”
不一会儿,又有一位村民怒气冲冲地走来,眼神中难掩气愤:“先生,我姓王,住在王家庄。我卖肉都十几年了,今天却有恶霸找我收保护费。我当时就想教训他们,但被我老婆拦住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刘伯温想一想,说:“待他们再来时,你请他们好好吃一顿。记住,吃饭时多叫上族人。”
村民走后,一旁的书童不解地问:“同样的问题,先生为什么却给出两种不同的办法呢?”刘伯温笑着说:“孟姓是小姓,第一个人身单力薄,就算交了保护费也难免不再被欺负,只有反击才能根绝后患。而王姓是大姓,在吃饭时展示了家族的实力,恶霸们才不敢轻举妄动。”
情况果真如刘伯温所料,十几天后,两位村民都高兴地前来道谢。
对于处世的智慧,刘伯温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弱者不可示弱,要立之以刚强;强者不可逞强,要辅之以圆通。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8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爷,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为触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发配到西边。他被贬到西头后,就在享堂(在今民和县川口镇东)安家落户了。虽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怀怨气,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送葬时来了一位道人,这个道人让李靖王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往东边射上三箭,然后带兵反回京城。李靖王听了,安心地守孝,准备到时候就带兵打进京城。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时,李夫人却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说:“已经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没关系吧,你赶紧射箭。”李靖王经不住夫人的唠叨,就狠狠地往东面射了三箭。他哪里知道,这三箭射到京城时,一箭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那时候,朝中的军师是刘伯温,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更是古今闻名的风水大师。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刘伯温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刘伯温带大军到了西头,查不出是谁射的箭,就仔细察看起这里的地形和地脉来,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龙山、凤山,日后此地必定出真龙天子,便下令军队把好多龙山和凤山的脉气一一斩断了。到了民和三川,刘伯温又仔细察看了三川形势,只见有两条龙山、两条凤山,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西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另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东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两条龙山各背负一座凤山,两座凤山(现在官亭镇境内的述果胡浪,中川乡境内的木拉胡浪)已展开单翅。二山已成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龙凤脉气,龙山、凤山上松柏郁郁苍苍,千百样的花儿盛开,好一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若是两条龙山的龙头到了黄河边同黄河连接,若是两座凤山展开双翅,此地就会出真龙天子,就会改朝换代。
刘伯温心想:幸亏我及时赶到了这里,要是再迟几年的话,大明山就完蛋了。他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地挖山斩脉,先是把两条龙的脉气全给斩断了,尔后,又带兵挖凤凰山的脉气。但是在挖大凤山的翅膀时,白天挖了晚上长起来,一连挖了几个月,一直挖不断。有一天,一个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当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时候,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哎呀,好险啊,要是再连夜挖就会挖断的。”这个士兵一听,慌得没有找鞋,赶快跑回去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急忙带上军队连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处时,发现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树根,正好是这只凤凰的血脉。刘伯温一挥剑斩断树根,树根里涌出了殷红的血,鲜血一直朝黄河流去。刚刚流到河边沙滩上时,正好有个人走过来,一脚在沙滩上踏了个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里,再也没有流出来。要是流到黄河里,这血脉就又会接上,此地还会出大人物的。
刘伯温把两条龙山和两座凤山挖了个支离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压在山下,百花根也被铲除尽了。从此,民和三川一带的山上再也不长松柏,再也不盛开百花了。据传,从那以后三川就没有出过大人物。现在从川口镇到官亭镇时要经过几个山垭豁口子,据说那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脉时挖下的垭豁口子。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9
1.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
2.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3.能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4.值太平世,生湖山群,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5.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6.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7.身无恒守,势穷则屈;心无定主,情急则亲。
是以失时之言,每多谦己;坠井之呼,不暇择人。
8.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9.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10.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能瀚。
11.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别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13.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1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是以梁湖不取螬残之木,钓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15.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16.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17.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18.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19.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20.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21.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10
明朝
刘伯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元勋,汉族,浙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上面是正史记载的。
但是也有传说是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此种说话似乎也有道理,御医毕竟是御医,不可能吃药后反而病情转重吧。所以胡惟庸毒害刘伯温似乎也有道理。但反过来说一个胡惟庸敢毒死刘伯温么,不敢,所以最终来说似乎凶手是朱元璋。就像南宋岳飞死一样,一个秦桧敢杀了岳飞么,不敢,岳飞是天下人敬仰的,只有后面有更强大的人支持才敢害死岳飞,那就是高宗皇帝。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