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如今养孩子已经不能按照以前那样管好他们吃喝便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现在社会,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孩子们才能以后在社会中处于优势。这种良好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提供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资源,其实更多是需要家长有好的教育意识。以下是整理的怎样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通俗来说就是将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而“学会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一条主线,一根主心骨也应该是培养孩子成“人”,这里的“人”是指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具有***意识、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善于合作的个体,是一个既***又合群的社会人。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人格教育。 从心理结构来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态度、信念、价值取向等因素。
正是人格因素的不同组合及不同表现水平使每个人都表现为不同的个体,每一个个体以此不同的表现而相互区分。例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人性格开朗,能与人积极合作、愉快地交流,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有的人则孤僻冷淡,对人对事消极对待,萎靡不振等等,前者与后者是健全人格与不健全人格的一些表现。那么,健全人格由何而来呢?
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现着重从家庭中家长的人格特征、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阐述其对儿童的人格建构的影响。
首先,在家教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
由于儿童的模仿性极强,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处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向父母学习模仿而来。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为人热情诚实、做事认真踏实,往往会融洽家庭气氛,孩子们经常置身于亲朋好友常相往来之中极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等人格特征;如父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好算计,孩子长期置身于好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极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义习气,将来走向社会极易养成投机取巧陋习。同时,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识、观念等也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其次,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健全人格建构的又一重要因素。
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体,一般来讲,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 专制型、保护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几种。很明显,在所有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只是属于家庭的,同时更是国家的、社会的一员,将来他总要***生活,走向社会,从小就应教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处处事倍恭亲、包办代替。然而,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保护型教养方式仍居多,造成了孩子依赖性强、易反抗、任性、孤僻等不健全人格。
第三、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全人格建构起关键作用。“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一生成长总是会打上环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环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家庭内部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的豪华装修,而是整洁有序、健康向上的环境,孩子应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活动时间。家庭的精神环境内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家风家规、家庭气氛等多方面,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更为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
一、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建构 “全面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具有应激能力。”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引起的。如由家长“过度的期望带来过多的无望”、由家长“过度的保护带来过多的无能”、由家长“过度的溺爱带来过多的无情”、由家长“过度的干涉带来过多的无奈”、由家长“过度的指责带来过多的无措”,正是由于这么多的“过”带来了孩子过多的“障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有蔓延上升趋势。媒体多次报道中小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该发生事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家长一定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帮助孩子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观念上的滞后造成孩子心理障碍外,儿童不健康心理的另一杀手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注重把孩子培养成正直诚实的有用之人 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立身之本,诚实是道德的基础。
“学会做人”,先要学会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要学做正直的人。古代讲“齐家治国”之前,先要“修身”,就是先要修身自己,学会做人,而“修身”之前,先要“正心诚意”,就
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要一致。“诚实”通俗地讲就是不说谎、实事求是,把说真话、对别人对自己都不掩饰、不歪曲事实真相作为坚定不移地准则。
“守信”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做事有信誉,为人讲信用,是与诚信相关联的心理品质,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而没有这一点,其他道德就难以建筑上去。
有的家长则采用“棒头下面出孝子”的方法管孩子,认为对孩子管教越严越好、控制越多越好,这种态度和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正直、诚实品质的发展。事实上,孩子不正直、不诚实往往是从模仿成人贪*小利、假冒、虚伪开始的。 儿童由于生活经验少,对一些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家长要善于把握孩子第一次发生的不良行为的教育契机,通过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故事、说服教育等让孩子改正错误。所以,成人不正直,会教唆孩子不正直;成人粗暴和体罚,会逼得孩子不诚实;成人用物质刺激,会引诱孩子追求物质享受;成人不守信用会培养孩子不守信用。反之家长事事、处处正直,孩子就学会了正直;家长民主、宽容、说理教育,孩子就敢于诚实;家长是非分明,正确引导,孩子就容易养成守信。
三、注重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向大人们学习的,孩子对成人的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只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确立,父母的人格对子女就有了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品德端正,工作勤奋,就能为子女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激发子女的上进心和成就感,而且,这种影响是终身的,是其他任何教育力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父母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让孩子学有榜样。父母还要学会尊重孩子,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双向沟通的关系和环境。
现代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外乎有“爱”和“管”两类。 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从身体接触到生理心理各个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时候的“管”,应尽量顺应孩子的状态,而不是适应父母的意思;在幼儿期,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的主体”看待,竭尽全力地使孩子逐渐成为“***的主体”;
儿童期的父母爱和管也必须有利于孩子的`***,“爱”的核心是“关怀”,是“尊重”,“管”的目的是强调启发孩子的自主和自觉;到了青年期,孩子的人格已基本成型,这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具有深厚友谊的平等相待的朋友,孩子是从父母对他的尊重中,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也从父母的引导中学会了***思考和***生活,所以,父母的模范行为和不良行为都会对孩子起巨大的影响。我们倡导的是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要加强自己的人格重塑,各方面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人格教育中做孩子的学习榜样。 当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没有健康的人格 ,就没有优秀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初始期,家庭、社会、群体给孩子的每一个烙印,都会对成年后人格的确定起到重要的作用。进行幼儿期人格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爸爸妈妈首先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
爸爸妈妈要和孩子平等相处,多用“商量式”,少用“命令式”,多鼓励,少指责,避免当众批评甚至打骂孩子,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格。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进取意识。
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孩子遇到困难,要积极给予指导,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本领,增进孩子勇往直前的意识。
3、强化孩子的公德意识。
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不攀折花木,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尊敬老人,严守纪律。对孩子违反公德的行为要及时指正,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良好的社会行为是人格高尚的外在表现。
4、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
爸爸妈妈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幼儿园或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让孩子和邻居的孩子友好相处,使孩子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同伴,并能关心他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谅解别人的失误。
5、爸爸妈妈应常和孩子交谈。
使孩子逐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理解对方,合理地认识事物;培养孩子具备有了成绩不骄傲,有了缺点不自卑,有了困难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6、爸爸妈妈应和睦相处,并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如爸爸妈妈平时刻苦自学,孩子很容易形成勤学向上的品行;如若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污言秽语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很难做到不出口伤人。
7、爸爸妈妈应给孩子创造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
对孩子切忌娇生惯养,百般袒护。为了有利于孩子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对孩子加强锻炼,以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对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如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送孩子到农村亲戚家生活一段时间等。
综上所述,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1.培养孩子幽默、乐观的心态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能够专心完成的事情就那么多。
但是,有些孩子总是“心小”“不够坚强乐观”,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麻烦时,很容易着急、焦虑。而“着急”“焦虑”的情绪,则会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使得孩子无心干正事了。
比如,孩子数学没考好,爸爸可以一把拉过孩子,笑嘻嘻地说:“儿砸,你这数学水平有点遗传你爹我呀!当年我也考过25分,被数学老师辇到操场、趴在地上改错题,哈哈!但是,你爹我还是有点骨气的,我慢慢赶上来了,我跟你说说我是怎么办的吧……”
2.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包容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永远不会成长,因为他内心没什么责任感和担当,做事情缺乏内在的持久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起孩子的感恩之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体验你的辛劳——做家务。
有教育机构的研究表明,小时候常做家务的孩子,在入学后的成绩水平、工作后的工资水平上,普遍要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很多!
所以说,把拖把交给孩子,他才知道拖地原来也会腰酸背痛,以后就不嫌你拖地碍着他玩游戏了;把脏袜子教给孩子,他才知道自己的袜子原来这么臭,以后就不会往地上一扔拉到;把书包留给孩子自己收拾,他就不会总是做事邋遢、无章了。
3.养成正确的金钱观
有人说“孩子越早认识、学会使用钱,长大后就越能赚到钱”,不无道理。
让孩子练习正确认识、使用钱的好地方,就是超市。
每次去超市购物前,跟孩子一起列列清单,然后到了超市按清单采购,既能节省时间,还能减少孩子很“无理要求”,毕竟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清单是咱俩一起制定的吧?一开始咱没打算买这个玩具,而且钱带的也不够对吧?你真想要,咱可以下次购物的时候写进清单里,但是这次确实不行……”
4.好好说话,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一个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外貌、衣着,但是真正令人印象深刻并感兴趣的,其实是孩子的言谈举止。
如果一个孩子面对新的伙伴、同学时,能主动、熟练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得热情一点,就能很好地取得对方信任,从而结下好人缘。
如果一个孩子在跟人交往时,言谈举止里都很尊重别人,就同样能赢得别人尊重和帮助,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会相对顺利一点,要知道团队合作永远比单干要好得多。
5.让孩子学会必要的自我保护,珍爱生命
没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重要,随便一起安全事故、暴力事件,都能让一个原本满怀期望的家庭破裂。
特别是在幼儿侵犯、校园暴力非常严重的今天,交给孩子一些自保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小技巧,特别重要。
比如,出了家门不要让任何人碰你的隐私部位,如果真发生了,回家一定要告诉妈妈;如果有不认识的同学喊你到校门外,一定不能听他们的,并且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过马路的时候,绿灯不亮,即便大家都走,你也不能随大流。
拓展:家庭教育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已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父母绞尽脑汁弹尽竭虑终不能如愿,有的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明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人格的塑造有多么的重要了。自从孩子哇哇坠地来到人世,睁眼面对的首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孔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初涉人世的孩子本身是无质的区分的,他们清亮的眸子里看到的只是一个纯净无邪的世界。随着一天天的成长,受父母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影响,越来越显示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体性差异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因为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生怕有一点点的差错和闪失,也有的父母因为和孩子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辈总用“隔辈亲,奶奶孙子无大小”的话阻拦大人管教孩子,为了省事,也为了免惹爷爷奶奶不高兴,便对孩子放任自由和管理,凡事顺着孩子,任其作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浪就是养成了自以为是、听不进相反意见,自负而飞扬跋扈的恶习。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生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里可见一斑了。作为一个家庭,孩子是个体的,但相对于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又都是属于群体的,父母的责任不只是为了繁衍生息,把他们拉大成人就尽到义务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成才,最终能在滚滚的社会洪流中经得起风浪的拚打,成为中流砥柱。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已经非常的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了。他们想充分调动孩子大脑的每一个细胞,从小培养孩子成为天才:二三岁便让他们学唐诗、练英语、学习画画,练习舞蹈……”这也成为他们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资质的本钱。他们从小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有礼貌、要懂得谦让、要与人为善,要好好学习,要……总之要求都是很合理的啦!一方面他们在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却犯着类似的错误:要求孩子听话却从不去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要求孩子懂事自己却“不讲理没商量”;要求孩子谦让与人为善,自己却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脏话满口,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没有耐心讲解和探询,甚至不懂装懂唐塞忽弄孩子,或让孩子问个大张嘴而羞恼成怒。曾见过一个很可笑的场面:某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参加生日派对,她给孩子拣这挑那,唯恐孩子吃亏,看的出来那孩子很霸气,凡事都得让着他,不然就不依不饶的,朋友的孩子比她的孩子稍大点,那朋友就总是说“让着点,你是哥哥,要爱护小弟弟……”可以想象不同的两种态度,反映出来的状况肯定天壤之别。后来也是那孩子太过分了,那家长就无奈的叹着气说:“真不知这孩子跟谁的性了,常教育他不要自私来着,就是不听……”她就没有想到孩子的眼睛是一架最高级的摄影机,自己的样子会在那个摄像机里成倒立的投影反射出来。
诸此种种,不仅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要问: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最好的办法呢?也许是无规律可循的,这世上本来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万事总是在探索中。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去读懂自己的孩子。只有做到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做到读懂孩子。孩子从咿呀学语到渐渐长大成人,父母都要认真破译孩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所传达的信息和需求,都需要我们为人父母付出极大地爱心,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向孩子幼小的心灵传输真善美的信息。在幼儿的眼里还缺乏识别能力的时候,是极容易好坏不分,真假不明的,孩子的瞳孔里流淌的永远是清澈的小溪,这就需要作父母的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好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时刻牢记“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时刻牢记你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正在被孩子复制在眼里,在一定场合一定时候孩子就会原份不动的粘贴在他们的人生画册上。用“根正苗红”、“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卖葱儿卖蒜”等谚语来说明父母给孩子所起的表率作用我想应该远远大于他的遗传因素吧!因为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央八台节目中那个每晚为婆婆洗脚泡脚的媳妇用自己无言的行动不但温暖了老人的心,也轻易地就启蒙了孩子的爱心。这则公益性广告表明了父母的榜样给孩子的启迪是无形的,它也深深感召着每一个做父母的心。
当然这也不是万全之策,只能说明父母的作为对孩子的影响。对悟性好比较乖巧的孩子可能管用,但对那些玩皮不留心的孩子来说,还需要大人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至于如何去做,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三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从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一些自觉较有益的方法,奉献于此,以供商榷和改进: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技巧性:1、去关心但不约束他们。大事上掌握好风向,小事上鼓励孩子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健康自由的发展,把他们放在广阔的天地去经风识雨,不要心疼他们去吃那点小小的苦头,不要以为什么事大人承担就是爱孩子的表现。我们大人应该做的是教会他们生活的技巧和能力,让孩子感觉他们自己很有用,感觉自己在天天长见识,能力一天天在提高,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完美的思想意识和健全的人格,绝不把父母的思想和意识强行灌输给他们。事实也证明父母只起辅导员的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和锻炼,这样的孩子反而更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更喜欢各种的尝试,更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真正的爱心。2、让孩子放松但不放纵他们。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本来就重,作父母的应该让孩子学会放松,既不要把孩子推给老师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也不要整天把孩子圈到书山题海里,让他们学这学那,虽然用心良苦,但只怕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孩子会因为父母对自己在心理上的冷漠,逐渐产生孤独无助的不安全感,从而不堪重负而产生逆反心理,轻则精神萎靡,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重则甚至造成离家出走、轻生等悲剧的发生。父母应抽出必要的时间陪孩子娱乐、玩耍,调节他们的精神负担,把他们带到乡下或户外吸收新鲜空气,给他们充分接受大自然的机会,让他们与大自然亲近,幼儿是更应该属于大自然的,不是吗?不要让他们小小年级在性格上就成为一个小老头小老太,培养他们保持活泼好动天真可爱的天性。3、尊重但不包容他们。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在批评教育的时候,有时往往忽略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管人前人后都要数落孩子,认为自己教育孩子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在人前教育孩子效果会更明显,孩子因为害羞会更容易改正缺点,殊不知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再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还是希望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招人喜爱的一面。所以,我们作父母的更应该学会尊重幼儿,保护好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恶习的包容。大人应该在人后及时诱导和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缺点,这样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心甘情愿接受父母的批评并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说一千道一万,总之,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要首先读懂自己的孩子。我们培养教育孩子,也不只能是为了让他们成才。我们应该首先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教会他们如何爱自己也爱别人;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培养他们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自信力;培养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颓废的顽强毅力;培养他们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一份爱心和奉献精神;一句话:培养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只有这样了,我们才可以说把它培养成人了,他所学到的那份技艺和能力才能有效合理的用之于社会,才算是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