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春捂秋冻的解释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谚语吧,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话语。那么,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谚语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谚语春捂秋冻的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捂秋冻”引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上下身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全身机体是否协调。
科学道理
1、春捂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2、秋冻
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注意事项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谚语春捂秋冻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