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中的“鱼鳞斑”与“鱼鳞天”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下面是整理的天气谚语中的“鱼鳞斑”与“鱼鳞天”,欢迎大家分享。
天气谚语中的“鱼鳞斑”与“鱼鳞天”
如果你是一个喜爱收集天气谚语的人,或许会感到“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与“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怎么都是差不多的云状,确预兆未来天气完全相反。其实不然。
“鱼鳞斑”,在气象学上是指透光高积云。其云层高度离地面3—4千米,是由一些灰白色的小云块,呈扁圆形、鱼鳞片、瓦块状,有规律的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合,云块的空隙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稍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尤像鲤鱼斑)。云块排列整齐,又象屋顶上的瓦片,群众叫它“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通常在高气压的控制下,大气比较稳定,是在中空逆温层下形成的云,当然属于晴天的征兆。故流传有“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之说。
而“鱼鳞天”指的是天上的云细小如鱼鳞,整齐地排列在天上,它是离地面6000米的上空形成的高云,在气象学上被称之为卷积云。这种云应与“鲤鱼斑”有所区别,鲤鱼的鳞片很大,而一般鱼的鳞片却很小,农谚称其为“鱼鳞天”,它与“鱼鳞斑”云的.天气形势却迥然不同。这种在6000米,甚至可高达8000—9000米的卷积云存在,表明天空有很强的扰动或抬升运动,把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到很高的空气层中,已呈现出冰晶状态,它一般产生于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常存在有一强烈的辐合带,如低压中心或槽,或有冷暖空气交会锋面的作用。另外,卷积云的生成还说明高空中处于不稳定状况,存在着扰动或波状气流,这种不稳定能量也会慢慢地给中层、低层空气以强烈影响,使整层空气都不稳定起来。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强辐合带或锋面都会慢慢移来,同时空气层结在上层不稳定层影响下,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天气逐渐转坏,风雨也便随之影响本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具有天气转坏时间概念的“鱼鳞天,不过三”,是指出现鱼鳞天后,不出三天天气就要转坏,而从鱼鳞天的出现到天气转坏一般是用不了三天的时间的。
什么是气象谚语
气象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经验性俗语,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久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气象谚语的忧点和缺点
优点
便捷地帮助百姓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
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缺点
多数气象谚语是人们观察当地气象的经验总结,仅适用于局地小范围。
经典气象谚语钓含义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日出东边白,雨停云消散
早晨东南方灰黑云层势如海潮汹涌而来,是坏天气;如果东南云层开裂,天脚白里透光,天顶开,有雾气,都是天气晴好的征兆。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这条俗谚对于我国东南地区来说特别灵验。所谓偏南风包括西南到东南方向的风,它来自南方海洋,带来的是暖湿空气,天气自然变暖,而且温度越高越觉暖和。在秋冬季节,北方的冷空气的势力较强、较活跃,经常爆发南下,于是刮西北风,势力强的可直达华南。冷暖空气在本地区交锋时会出现阴雨天气,随着冷空气赶走暖空气,气温就明显下降。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晴转阴雨以前,空中水汽、尘埃显著增多,阳光中除红色光外,几乎全部散射,所以太阳光盘呈现"胭脂红",预兆将有风雨。
青蛙吵叫,雨要到
青蛙的皮肤对天气变化感觉特别灵。在春、夏久旱后,要是湿度变大,高温闷热,青蛙会跳出水面呼吸,叫个不停,叫声又大又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大雨前,高空风大,空气潮湿,地面小虫翅膀受潮变软不能高飞,燕子们趁机会低飞,就可以饱餐一顿。同时,下雨前气流较乱,轻巧的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风力抬升它高飞,因此飞时忽高忽低,翻飞不定。天将下雨前,气压下降,温度升高,地面非常闷热。这时,躲在阴暗处或草丛里的小动物到处乱窜,蛇就趁此机会出洞捕食。同时,蛇在洞里也会感到憋闷, 不如爬到路面上边乘凉边吃饭。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鱼鳞云表示什么天气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