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篇1
内容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趋势,我国也是一样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这种趋同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的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当时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我国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都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印记;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基本相同。但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存在,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尤其是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准则就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排斥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与账面价值相比,其特点是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支撑环境的要求较高。在会计标准的改革过程中,我国曾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等会计领域引进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盈余操纵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危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这使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反思其在我国当前会计环境下的应用价值,进而又对其做出了回避或限制性的准则调整。因此,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上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广泛应用的趋势并不合拍。
(三)会计处理及披露要求上的差异
仅就我国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相比,就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存货准则中,在采购成本的计量上,我国准则采用总价法,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国际准则同时允许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正表,我国只允许采用直接法;对收到或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国际准则允许在保持一贯处理的前提下归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我国准则要求将支付的利息和股利列为筹资活动,将收到的利息列为投资活动;国际准则允许资本化的对象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存货。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制定程序、实施范围和招待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四)分类计量的具体因素不同
会计要素的分类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其收益要素中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要素中包括费用和损失。但是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收益要素,费用要素也是狭义概念,但多一个利润要素,其中包括利得和损失。
存货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初始计量是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而我国会计准则仍保持了历史成本原则。其次,对于采购成本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净价法”,我国则普遍采用“总价法”。根据最新改进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成本计算方法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其基准处理方法是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另外,存货的采购成本中不包括由于购置以外币标价的存货而自接产生的汇兑差额,正常信用条件下的购买价格与附有延期结算条款时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也不构成存货的其他成本。
当然,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其他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差距,在这里就不具体描述了。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情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供了可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3年成立以来,虽然为制定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一直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竞争。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设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明显加强了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14位新任成员中,美国占据5个席位,从原来的观察员身份转变成“主发言人”;2001年底美国相继发生安然、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提出了质疑。这些都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关系从对抗变成合作,也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成为可能。
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支持。欧盟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欧盟和美国均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准则。此外,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公开表示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做的努力。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建议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例如,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损益表、国际会计准则更关注资产负债表,这两种在要领框架上不同的观点,将直接导致对待具体会计事项时所遵循的会计原则的不同。如果有了会计术语和内容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概念框架,就等同于在共同的会计目标和基础下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仅从会计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趋同中的磨合,加速趋同的进程,为我国会计准则最终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就目前我国的会计队伍来讲,当务之急是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向国际化标准迈进,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急需9万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会计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专业人才正面临着拓宽国际视野和提高应对能力,向国际化、专业化迈进的崭新挑战。专家们强调,会计人员除了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外,职业道德建设也是摆在中国执业会计师队伍面前的重要任务。提高其***、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创造条件为国内会计人员提供锻炼与学习的机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主要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国为主)为基础制定的,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考虑不足。所以,我国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研究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会计现象,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共同经济现象及会计现象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国家的情况,从而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增进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此外,必须认识到,我国无论在市场化方面还是法律法规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多差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点: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内容和方法中有许多是科学的、适宜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不能一味为了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放弃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会计的吸收和借鉴上,既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与之协调,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同时,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利用国际讲坛向世界介绍中国。也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方法,充分利用会计职业团体和高校的智力优势,多方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国际协调的方法和途径。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篇2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006年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3)存货确认与计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期末再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置,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是如此,但是对取得存货应当如何计量,后者并没有作出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篇3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后, 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愈发频繁, 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贸易活动, 尤其是跨国范围贸易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依靠会计准则实现, 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差异, 如不能掌握这种差异, 就会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等问题。笔者从会计准则定义入手, 就我国与国际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了探讨,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国内,差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国际性贸易行为愈发频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想要科学、客观地对贸易风险做出评价评价, 就需要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地掌握对方的财务信息, 故而提高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我国会计准则整体发展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 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国际准则相关规定。因此, 加强我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差异的分析及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准则基本内涵概述
会计准则是一种包含会计理论、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从狭义的角度分析, 会计准则是指在对会计概念正确理解基础上, 正确开展会计工作及处理各项会计事项的规范标准, 具体包括资产进行、权益计量、确认费用以及财务状况报告等内容。
从会计准则发展的角度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发展时间较早, 我国会计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会计准则建设发展过程中, 借鉴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内容, 同时也存在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规定内容。
二、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 制定机构差异分析
制定机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存在的会计环境差异, 导致其性质出现差异造成的。通常情况下, 会计准则具有两种制定机构, 一类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制定机构, 另一类则是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组织的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权威性。IASC于2001年完成重组, 改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简称IASB, 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二) 制定程序差异分析
制定程序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准则差异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
一, 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所有成员提交相关参考材料至委员会, 对材料进行讨论并确定专题, 随后转交至筹划指导委员会;
二, 筹划指导委员会在相关人员协助下, 对材料进行研究, 并就专题内容提出论点提纲;
三, 筹划委员会在理事会建议评价基础上, 制定准则初稿;
四, 理事会对初稿进行审查, 并交付于委员会所有成员评论;
五,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筹备一份会计准则修订草案交由理事会投票表决, 获得三分之二及以上支持后, 作为征求意见稿在全球范围内公布, 并邀请相应的利益主体参与讨论;
六, 通常情况下, 会设定六个月的意见征求期, 意见征求其结束后, 各方评论意见统一移交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
七, 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提供一份会计准则修改稿并上交至理事会;
八, 准则正式签发必须获得四分之三及以上的支持, 之后会被翻译和发表。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以下程序:一, 征求社会上的建议和意见, 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透明度;
二, 由***会计司草拟会计准则;
三, 草拟阶段, 会计准则分为讨论稿、意见征求稿、草案以及送审稿;
四, 会计准则的制定需经历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四个阶段;
五, 如需对已经发布实施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且修订程度重大, 具体修订程序与如上程序相同;六, 会计准则生效时间与***发布时间相同。
(三) 公允价值运用差异
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更加侧重于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会计准则则选用了排斥的方法对待公允价值计价。从计量属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其运用程度及范围, 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化程度。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程序以及公允价值的运用三方面, 分析探讨了国内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邱晓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11)
[2]朱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02)
[3]张宁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6)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篇4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体制之下,国际会计准则已经逐渐被各个国家所采纳,逐步得到了统一,会计准则成为实现会计规范的最优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商业体系中,会计准则是共同使用的言语,也是共同的经济行为准则。在06年,新的会计准则由我国的财务部门正是颁布出来,而这也代表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统一。
一、国内新会计准则的突破点
国内新的会计准则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准则、详细细则、使用指导。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制的颁发,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会计信息新理念,促使社会民众和投资人更为科学有效的做出经济抉择,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制,而且,也给国际财务报告的相关完善革新工作提供了支持。新的会计准则有以下几点重大突破:(1)公允价值得到关注;(2)兼并报表基本理论革新;(3)企业兼并会计处理办法革新;(4)金融工具准则革新;(5)资产减值预计计提革新;(6)存货管理办法革新;(7)“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彰显出其地位的重要性、比较性、联系性;(8)债务重组办法革新。要构建市场经济、承担负责任大国、要提升效率减少成本、要真正融入到国际标准发展进程中,就必须要确保国内准则和国际准则趋于统一。第一,在构建国际准则时,要积极参与进去,努力提升影响力度;其次,利用原则导向准则的水平要提升,要严厉查处严重的利益操作行为,要有效规避利用国际准则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后,作为从业人士,需要强化对金融工具等繁杂经济业务准则体制的学习力度,这是因为,相比国内的有关准则来说,国际准则要更加的繁杂,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中国的会计标准体制与国际准则趋于统一是发展的必然,也是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我国应当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增强与世界诸国的及时交流,推进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进程。
二、我国内部管控建设的施行
国内内部管控建设在11年正式开始施行,在先前的5年中,国内的萨班斯法案正式施行,促使可会计管控转化为全面风险的管控。在06年,***门作为领导者,同时结合相关的部委,建立了内部管控标准委员会。在08年,以***门为首的五个部委颁发了《企业内部管控基础规范》,在10年,《企业内部管控配套指导》正式颁布,而这些规范体制的颁布,代表着国内企业的内部管控规范体制正式建立。美国的科索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内部管控标准制定中都是深具影响力的,该委员会就明确指出:中国的企业内部管控规范体制与国际通行的COSO内部管控理论是保持了高度统一的。国内的企业内部管控规范体制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作为***门,深入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有关公司管控和治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还未起草内部管控基础规范体制之时,拉瑞·瑞腾博格博士作为COSO的***,应邀来到中国,与会计司深入研讨了有关会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许多决策性的有效建议。在07年,会计司同志远赴美国进行考察,又与拉瑞·瑞腾博格博士一起来到国际会计总部,再一次深入研讨了会计基础规范体制的相关问题。内部管控体制涵盖了基础规范和相关的指引,中国特色十分明显:第一,国内的内部管控体制不但是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做出管控,同时,还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合法运营、财务报告等等有关信息做出严格管控,促使运营效率和成果的提升,确保企业的良性健康运营。第二,不但是包含了基础规范中的五个要素、五个原则、五个目标,而且,还有一项审计和评估指导,以及十八项应用指导,让规范更为简单明了,也让企业更加便捷的进行操作;第三,它是由***五部委共同发布施行的,这就促使了其更加具备约束性、法制性和权威性。
三、国际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进行核算的标准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必须要有相应的会计模式来做指引,这个会计模式是不具备会计准则的效力的,不包含在准则内容之中。但是,国内的会计准则是由一项基础准则和三十八项详细细则组成的,而其中的一项基础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模式是一致的,很显然,在这点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不同。会计的基础功用和基本工作就是核算。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国际会计管理是其进行会计政策选取和变化的前提和标准,必须要规范合理的分配相应的资金费用。从理论上来说,国内企业在对生产成本做出计量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制造成本的方法,并没有对资金费用的平摊做出考虑。但是,完全成本是出口产品实证价格的`前提和基本,在平摊有关资金费用时,对于不同的产品,平摊费用要有一定的依据,以及来确保产品的定价是正常价值。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反倾销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必须要严格执行会计标准,但是,比方说在借款资金资本化方面,国内的会计并没有严格的按照会计标准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若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明,在进行计量过程中,就必须要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但是国内的资本市场并不够发达和完善,所以,只有首先证明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才会采取这种计量方式。在新的准则中指出,当确立了资产的减值损失之后,在今后的期间是不可以回转的。这主要是针对以往国内企业运用资产减值来对利益作出调节的行为。而这也是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为本质性的差别。从对政府支持层面来看,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的是全面收益的方式来对政府进行支持,规定在损失和收益中计入支持资金。国内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说明,对支持规定会计依照权益进行处理,无特别说明的计入到损失和收益中。但是,国内的企业数量庞大,拥有不同的规模和所有制结构,所以,必须要充分考虑国内的情况,制定符合国内企业发展的有关会计准则。
四、已经修订或新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在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四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颁布的四项准则分别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二号——在其余主体中有关权益的披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号——财务报表的合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三号——公允价值的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一号——共同运营的规划》,以上这些准则都是在13年正式施行。而且,还颁布了四项修订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四项修订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分别为:《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十七号 ——***的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十八号——联合运营及合营中的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十九号——雇员的福利机制》。10年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九号——金融工具划分与计量》,这也是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初始阶段。本准则计划是在13年初正是开始施行,但是,其它相关的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有关部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对其正式施行的时间进行了延迟,延迟到15年。
五、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后的影响
通常来说,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的两个目标准则。为了确保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直接利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和前提,来制定自己的会计准则。因为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之后,会让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会计准则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会通过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抉择方案、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所以,当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之后,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影响。而这种经济影响指的就是: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会通过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抉择方案、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
六、关于促进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早日实现趋同的相关建议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对这一趋势必须做到深刻的认识。全球会计准则以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代表,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应用将实现统一已经成为事实。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时一方面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但中国要想提升改革开放的速度,就要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进一步实现充分利用,不管是直接到海外上市还是大力吸引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都要严格遵守,降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对自身的 “特色”不能可以刻意突出。
2.对各国现阶段一致采纳的会计准则中国应当考虑采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行为慢慢取消。中国应在准备至海外筹集资金的企业、上市公司、国内一切外商投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的涉外企业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展开会计核算,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逐步取消;对于国内非公司制企业或规模不大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可以实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将此种方法作为一种过渡,在时机确定成熟的时候,再对会计制度取消。对这规范这些企业的会计行为可以通过税法或别的相关法律;在存在对外筹集资金需要的情况下,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引导,积极鼓励企业能够会计准则的要求自觉遵守。
3.对中国现阶段把基本准则看作是概念框架的做法进行改变,对会计理论加强研究,加快速度对中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制定,确保中国会计准的制定能够前后一贯、内在一致,与国际惯例更加符合。
4.中国需要对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动态、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形势密切关注,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出台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相关计划,对与国际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认真分析,就如何使差异减少探讨相关措施。
5.应不断努力创造条件,最终可以参与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具备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进而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对中国以及别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尊重兼顾。要想使中国的利益得到更好地维护,需要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应当大力推动。
6.会计人员的素质需要提升。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的形势,要求国内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更精的工作技能、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从当前国内的形势来看,会计人员中还十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也并不统一,同时,会计规范体制和相应的标准变化十分快速,这就导致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对这些理论知识做出有效的吸取,也就很难深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所以,国内有关部门需要构建健全的培训体制,促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要最大限度的提升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和国际标准水准,促使他们更快地达到国际标准水准。在国内,注册会计师多达13.5万,但是,ACCA在国内培训的能掌握国际财务报准则的会计师只有两千人,很显然十分缺乏。在我国的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中,人才培养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作为会计教育,也在逐步强化培训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对于会计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会计行业的人才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促使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该规划给国内未来的会计人才建设和培养提供了指引方向。
国内在制度体系的内容上基本上以及趋于国际标准会计准则,但当前国内还具有许多的因素在制约着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的进程。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促使会计准则在本质上与国际准则相统一。总而言之,趋同与等同并不一样,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理论界与实务界应当持续不断地展开深入地研究,加强中国的会计准则的构建,使其能够与国际趋同化以及中国国情均相符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