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长妈妈”的手法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长妈妈”的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长妈妈”的手法
作者/杨倩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后边再写好的,就像用低谷来衬托山峰一样,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抑是手段,扬是目的。这样写,不仅比一味地褒扬显得更加波澜曲折,而且更能达到扬者更扬的强烈效果。
鲁迅在他的纪实性回忆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就很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把阿长这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文章先从她的缺点写起,极尽针砭,后写她的“伟大的神力”和对她的“敬意”。通过这种写法,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一、先抑,用显微镜看人物的缺点
文章一开始先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黄胖而矮的外形特点。然后细数和列举了她的种种令人讨厌的地方:(1)饶舌;
(2)多事;
(3)睡相不好,极其霸道;
(4)繁文缛节具多;
(5)愚昧和阿Q精神。
二、后扬,用放大镜看人物的优点
所谓“扬”就是“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意。文章后部分围绕买《山海经》,正面写了阿长的性格和品质,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来,我就记得绘*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这些都表明,“我”对阿长买《山海经》的事情根本就不抱有任何希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连书名都能叫错的阿长,却在她告假回来以后,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惊喜、激动。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淳朴美好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
由此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褒扬是发自内心的,是由衷的,文章前部分的“抑”是假,先抑是为了后扬,“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正是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中国劳动人民崇高的敬意。
拓展
文学赏析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此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作者在一开始便通过长妈妈“名称的由来”生动形象地交代了她的身世。她不仅没有姓氏,甚至名字都是顶替别人的,可见地位之卑微。但正是这地位卑微的长妈妈,身上却闪耀着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缩影。
对于长妈妈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对她的某些特点的`集中描写,以及对往事的点滴叙述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了长妈妈的“卑微的灵魂”。而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此文叙述的主要部分。作者写起来自然也就浓墨重彩,因为正是在作者的态度转变中突出了长妈妈的形象及其品格。
长妈妈之讨人厌,令人烦,在儿时作者看来,无非是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有时也能引起点家里的“小风波”;无非嫌长妈妈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规矩多,教给儿时作者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年到头,顺顺流流”。而至于长妈妈对“长毛”的看法,近似乎有些“***”了。在这些“讨人厌,令人烦”中,即便杂有某些迷信、陋习与愚昧无知,却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而这种真情关爱,在购买《山海经》这一情节中猛然表露了出来,使作者大受感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并且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正是在这种转变中,长妈妈的形象丰满了起来,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怀念之情也得到了彰显。处处流露着人间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让读者进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读来令人觉得特别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