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落幕时》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祈祷落幕时》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祈祷落幕时》观后感 篇1
东野圭吾笔下连绵数十载,环环相扣的剧情构思,为《祈祷落幕时》在先天上便构建起了一个近乎无懈可击的缜密蓝本,而导演福泽克雄沉稳的节奏掌控和出色的调度力,则使电影抽丝剥茧悬疑下那血浓于水的父女羁绊,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越发的真挚立体了起来。
相比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祈祷落幕时》或许显得并不那么有名,但在横跨数十年的时间里,东野圭吾在这部作品里所完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缜密的架构。三条线索的交织,以及暗藏于真相背后无解的亲情悲剧,都使这部电影所给人带来的不同于同类悬疑电影,真相揭秘时的酣畅淋漓,而是一种沉痛,是一股每个人都在为爱付出,但仍旧无力回天的扼腕。
电影伊始,一具腐尸是其用悬疑引人入胜的展开,伴随着案件的侦查与推理,电影反而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迷案,从谁是凶手到桥名日历的象征,从男主加贺与下落不明的涉案人的关联到其与杀人案件的联系,不断设置的悬疑使人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足以让人走进东野圭吾的这一迷局中,而在后半段,随着真相的逐一揭晓,电影所真正的落足早已不再仅谁是凶手的真想上。
在这场案中案里,所有罪恶的原点都指向了一对父女,为了躲避出轨妻子欠下的高额债务,携女出逃的父亲所一直致力的无不是“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的爱,但在宿命的导向下,为了守护自己的女儿,他只能为了掩盖一个错误而犯下新的错误,为了掩盖一个谎言而编制新的谎言,最终却使自己女儿的手上背负了弑父之罪,可以说这对父女皆深陷于过往原罪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但他们的“罪”又是世人所憎恶的“恶”吗?显然并不是。
正如电影中父女所希望的,其实相信不少人都希望这对父女能拥有一个温情的结局,毕竟他们的经历是那么的惹人同情,但爱不能成为罔顾他人性命的免死金牌,在电影中原罪的压迫对这对父女来说无从不在,他们不敢以父女的身份相伴,甚至不敢给彼此一个拥抱,但爱的力量又使这份缘于血亲的羁绊无从斩断,所以电影最为真实的结局必然只能是残酷的,这种残酷不仅是对罪的惩戒,更铸就了电影催人泪下的内核。
《祈祷落幕时》的'复杂,并非是在编织一场烧脑的疑案,而是深谙人性的东野圭吾,以爱之名对人性复杂又一次成功的解构,在电影罪与谎言的背后,是一位父亲无法落幕的永携之爱。
《祈祷落幕时》观后感 篇2
东野圭吾的新片,昨晚看完,最大的体会是,日本人的影视作品里,对压抑,无力的表达很多,这与美国电影对比非常鲜明。日本片,爸爸为了保护女儿必须隐藏,藏来藏去还是在日本,美国片,一说起逃亡,先带上钱,搞辆车,跑到墨西哥再说。
影视作品多是集体意识的表达,如果整个社会都很压抑,无力,这种情绪就会通过电影表达出来。情绪的产生,需要理解才能抚平,自认受到伤害,却得不到对方的承认,伤害就会变成怨念,常年得不到对方的承认,怨念就会积累成了积怨。
比如日本一旦出现否认侵略行为的言论,就会遭到当年受害国的强烈抗议,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翻版。我伤害过你,但从不承认,这是一种持续伤害的模式。
最简单的化解,是承认错误,不找理由,不解释当初那么做的原因。因为任何解释都是辩解,辩解都是找借口,借口带来新的伤害。可惜人是维护内心自洽的物种,让人们老老实实承认错误,不辩解,不找理由,极为艰难。
父母对子女的错误教育方式,亲密关系中的不良相处模式,人际交往之间,同理心的缺乏,有太多因素会导致伤害的发生。伤害很容易发生,理解却很难获得,这样一高一低,就像鱼缸很差的过滤系统一样,污染不断增加,过滤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缸变得越来越脏。
这鱼缸就是人类的历史。伤害引发的负面情绪并不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它会以各种形式传播下去,因为童年被如何对待,成年以后就倾向于如何他人,所以可以看到大量曾经的受害者,多年以后,变成施害者。
这个过程通常无意识的发生,正所谓多年以后终于活成了曾经讨厌的人。还好,人类真正觉醒,目前世界各地都兴起的冥想活动,让人类拥有更理性的思考能力,无意识被意识到,命运就会改写。读后感·希望有天再看日本电影,别那么虐,女儿为了不让父亲承受被烧死的痛苦,亲手掐死了自己的父亲,这种情节有观众,有市场,是因为它带来的情绪呼应了观众心中早就有的情绪,就像早年经历苦难的老太太,总喜欢看苦情戏一样。
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怨念,多年得不到化解,只好积攒下来,放在一边,它们并不会消失,像一个个孤魂野鬼一般,等待听见想听的话,等待得到理解和承认,得不到就在原地打转,得到了,飞上天消失不见,该干嘛干嘛。被它占据的生命力,也因此得以释放,成为快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