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这么表达感情的
宝宝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感情,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宝宝是这么表达感情的,欢迎大家阅读。
情景一:哇,我好喜欢你这个宝宝啊!
①我有我的探测仪
越小的孩子,越没有象征化的能力。他靠实打实的接触,才能对眼前的这个东西有点明白。
比如,两岁的孩子为了知道塑料是什么,把塑料放在嘴里吃起来,你跟他说,不能吃进去,他还是会继续,然后你就只好掰开他的小嘴巴了,把那个鬼东西找出来。
再比如,你刚刚给他煮了小馄饨盛到小碗里,他马上就要抓起来吃,你跟他说,很烫,要等等,没用。他不知道“烫”是什么,那个时候,他只想抓起来吃或者抓起来玩。你只能抓着他的小手去摸很烫的东西一下下,他不由自主缩手了,才可能懂了什么是“烫”,但下次,他可能还是要这样再来一遍。
这就是1-3岁的小宝宝的特点,他们不像成年人,你说很冷,我就知道那得多穿点,你说很烫,我就会很小心,你说那是大便,我绝不会摸。因为这些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太熟悉了。成年人根本不需要每次看到大便,都要用自己的脚踩踩这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阶段的宝宝,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尤其是嘴巴,来接触周围的很多东西。一句话,就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嘴巴是最可靠的探测仪。
大家肯定见过,一个小宝宝咬另外一个小宝宝的状况吧。
②人家只是喜欢她
2-4岁大一些的宝宝,除了用嘴巴以外,他们逐渐可以再信任另一个探测仪了,就是自己的手或者脚。用手抓抢玩具、使用手臂的力量爬栏杆、用手抓别的小朋友的头发、脸,可能还会用脚踢别的小朋友。
小孩子之间的交流,跟我们绝不一样,我们认为只有讨厌一个人,才会去抓那个人的脸。因为“抓脸“被我们理解为是欺负人的行为。我们赋予这个行为一个意义,但这个意义在小孩子之间,不一定是真实的。也就是孩子在没有被欺负的时候,父母认为孩子被欺负了,这是典型地投射。结果是,孩子丧失了和其他孩子自由打交道,并且从互动中了解自己的真实体验的空间。
宝宝用力地抓另一个宝宝的脸,是用行为表达他的此刻的情绪,尤其是还不能完全驾驭语言的宝宝。这些情绪里绝大多数是:哇,我好喜欢你这个宝宝啊!我要抓你。
为啥抓脸呢?因为一般这个高度最合适,宝宝认识一个人一定是先认识他的脸,就像宝宝喜欢盯着妈妈的脸看是一样的。宝宝通过对方的脸才能确定对方在自己眼前,所以如果宝宝哭闹的时候,你给他一条妈妈的大腿让他抱着,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妈妈抱起宝宝,让宝宝看到自己的脸才能安抚宝宝。光有妈妈的声音肯定也不行。这就是宝宝抓人容易抓脸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要撕了对方。
③这时妈妈怎么办
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们无论是看到自己的宝宝抓别人,还是被别人抓,都不要马上理解为是欺负和被欺负,而是看做这是两个***小人儿之间的交流方式,你在中间做个调控者,确保不会有宝宝真的被抓伤就好了。
假如,是你的宝宝抓别人,通过你的观察和感觉,并不像是敌意的攻击,你可以说:哦,宝宝很喜欢这个小妹妹是吗,你是不是想摸她的脸呀,那你轻轻摸一下。同时,你还需要跟小妹妹说,小哥哥很喜欢你想摸一下你的脸可以吗?通常,两个宝宝都是愿意的。如果小妹妹表现出不愿意的样子,你就对宝宝说:宝宝,小妹妹不喜欢被摸哟!然后快速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如果你看到别的小朋友的手正伸向你家宝宝的脸,你不要太紧张地喊:不要抓妹妹的脸!因为,伸手的小朋友通过你声音里的紧张,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他本意可能不是想要做伤害的事情,而是不知道怎么合适的靠近另一个小朋友。
另外,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危险,就太过于紧张,也会传递给自己的宝宝,让宝宝一下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接下来被暗示的恐惧就会出现,宝宝通常就会哭起来,基本上这样的哭,都是配合妈妈内心的恐惧而哭。
如果这种情况总是发生,宝宝就会觉得出去玩很危险,别的小朋友很危险,不安全的种子就被种在了宝宝的心里。孩子对外界的整体认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看到的妈妈对外界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妈妈对真实的危险的判断,与对自己想像中的危险的判断,这种模糊的、混淆的状态将会植入到孩子的内心。
那怎么做呢?当你看到那双“魔爪”过来的时候,你可以相对温和地一边抓住那只手,一边对手的主人说:你是想要摸妹妹的脸吗?你是不是有些喜欢妹妹,想跟她一起玩呀?不过,我们得先问问妹妹愿不愿意被你摸,好不好?接下来,你既可以问自家宝贝愿不愿意,也可以鼓励想要伸手的宝宝自己问小妹妹。
情景二:打不过爸妈,我只好打她
①哥哥真的打了我
最难处理的,恐怕就是一些的确有攻击性有敌意的孩子了。比如,大一些的孩子仗着自己身体大一些,就抢小孩子手里的玩具,或者玩滑滑梯,把小孩子往下推。我看过攻击性隐藏得很好的孩子,大人在的时候,这个孩子表现得对小一些的孩子很友善,但是趁大人不注意,就会打小孩子。
有些攻击性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里面,比如稍微推搡一下,轻轻地试探性地踢一脚小伙伴。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不激烈的,或者比较柔和的攻击性的呈现,是必然会出现的。
这是他通过他人的弱小来满足自己是强大的需要,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点或一些类似这样的人性。也可能是他们用这种方式试探大人的反应会如何,想要大人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边界尚不能控制,这是学习边界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一些攻击性特别突出的孩子,心理学的理解是,他们没有被父母较好的理解,反而被过多的理性教育。比如,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抢玩具,被大人当场批评:你是主人,你怎么能和客人抢呢,你这样太不懂事了,你这样很不礼貌,你大一些,得让着弟弟才行。
这种批评,浮于对于孩子行为的表面评判,而且一概而论地定性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试问,谁愿意被这样对待呢?
孩子在被这样对待的时候,心理体验是被指责被批评了,换句话说,觉得被父母攻击了,应对攻击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回击。可能不敢直接回击父母,就模仿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用行动把攻击转化到其他的小伙伴身上去了。
②这时妈妈怎么办
如果遇到这样的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妈妈们就需要在旁边注意观察,当自己的宝宝可能会被身体攻击的时候,需要立即制止这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我们说的制止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基于保护自家的宝宝不会被伤到。
你可以喊停,然后对这个想要攻击的孩子说,弟弟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哦。然后把宝宝带离现场,也需要耐心地、慢慢地对宝宝讲:
妈妈刚才看到那个大哥哥可能会伤到你,所以把你抱起来了。宝宝的身体,不可以被任何人伤到。以后如果有这样的状况,你可以叫妈妈,或者其他的人,或者赶紧离开,不跟他继续待在一起,知道吗?开始会说一点话的宝宝,通常都能听懂一些,如果发生这样的状况比较多,你跟他讲得也比较多,他就会懂得远离那些会伤害到他的大孩子。
0-3个月小宝宝情感表达的第一法则
刚升级做小妈,对宝宝时不时的啼哭你也许会束手无策,咋的又哭了呢?冷静!哭泣是新生儿的第一语言,小家伙每天平均要哭3小时左右,通过啼哭,宝宝可以向父母表达各种意愿和要求。菜鸟小妈们,一起来学习宝宝这门独特的语言吧。了解之后,你才能正确地安抚他!
※我饿了!
新生儿可是一秒都不能饿着,这也是小妈对宝宝哭泣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饿了!”
声效特点:音调较低,有节奏,哭一会停一会,不急不缓。
动作特点:用手指轻触宝宝的脸蛋,会立即转过头来,并不由自主地伸出舌头做吮吸动作。一经喂哺,小家伙便会马上安静下来。
※我尿了!
湿乎乎的尿布贴在屁屁上,真让宝宝难受啊,那就用哭声来提醒妈妈吧!
声效特点:强度较轻,委婉而间断,多在睡醒时或吃奶后。
动作特点:会不断地蹬腿,尝试着扭动身体,特别是小屁屁。及时给宝宝换上干净的尿布,甚至刚刚打开襁褓时,机灵敏感的宝宝就会停止哭泣。
注:婴儿对脏尿布的忍耐程度有个体差异,父母应根据宝宝的习惯,有规律地进行更换,这样更有利于宝宝的健康。
※我要抱!
宝宝与妈妈最亲近了,只有在妈妈的怀抱里,才最安全,不抱我,我就哭给你看!
声效特点:像开关一样,抱起就不哭,放下就哭,宝宝的意*已经很明显了。
动作特点:小脑袋不停地左右转动,如果妈妈走到宝宝跟前,宝宝就会停止哭泣,发出哼哼的声音,眼睛盯着妈妈,似乎在等什么,抱起来后,就会安静下来,很享受的样子。
※我困了!
宝宝没有精气神儿了,要睡觉了,也会哭两声,提醒你的哄睡。
声效特点:声音很强烈,而且像花腔一样还带着颤抖和跳跃,而且有断断续续的情况。
动作特点:小家伙会闭着双眼,打哈欠,揉眼睛,把头埋在妈妈怀里,这些明显的举动,都提醒你,赶紧把他放到床上,拍拍他,让他尽快入睡。
※我难受!
小家伙的体质还很弱,很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引起身体的不适,他会用哭声来缓解,同时提醒你的注意。
声效特点:哭声较怪异,要么高调尖叫,要么短促无力,甚至虚弱地呜咽。
动作特点: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甚至有呕吐、腹泻等并发症;要及时关注,不能耽误。
※我好烦!
如果周围的环境让宝宝很烦躁,他也会通过哭泣,要求你把他带到其他的地方。
声效特点:突然大哭,然后会停下来“观察”一下,再继续;被抱开之后,会停止哭泣。
动作特点:会不停地转动头部,表情很急切,抱到另一个地方会有所缓和。
哄哭小贴士
●哭了就要抱。新生儿需要十足安全感,拥抱会让他找到子宫里那熟悉的感觉。抱起宝宝能大大缓解他的哭闹症状。
●你需要冷静。如果确信宝宝一切都没问题,但还是不停地哭,最好让其他人代替你一下。你需要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宝宝的哭声往往会让你脾气大增,你需要时间冷静。 本文来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宝宝会用什么方式表达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