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方法
提出反对意见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那么其实正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正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如何节省沟通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要和对方讨论的事件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自己的大脑“绕了弯子”,导致谈话内容被曲解,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内容范围保持在“此时此地此事”。
直接清晰地表达你的意见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教育“做人要圆润”,但如果在沟通一件正规严肃的事情时(比如某个重要项目),总是模凌两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会叠加不必要的沟通成本,还可能耽误正经事。
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提出个人意见(哪怕是很细小的事情),不要怕得罪对方,在职场中,拥有“专业精神的人”才会自始至终得到大家的尊重。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误把“攻击性的语言”当成“直截了当的语言”。
比如,化妆品品牌2016年下半年要推出一款口红新品,需要一名明星代言人。
同学A的意见是请当红女星刘诗诗代言,同学B的意见则是请气质沉稳的中年男星梁朝伟代言。那么同学B应该如何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呢?
错误说法1:我觉得刘诗诗可能年轻了一些,这款香水的顾客定位是35岁以上的都市轻熟女,我认为找气质较好、年长一些的明星代言更好。
听的人可能误解成:B的反对的意见集中在“刘诗诗的年龄不符”,所以只要找一个年龄相符的女星即可。
错误说法2:以刘诗诗现在的荧幕形象,根本撑不起这款口红“经典、优雅”的品牌内核,邀请她来不是花钱打水漂吗?
听的人很可能误解成:B的语气“咄咄逼人”,是情绪上的反对。
正确说法:我认为比起找年轻女星刘诗诗,找有气质的中年男星梁朝伟代言更好。原因是女人化妆的很大动力是给男人看,而梁朝伟如今在主流媒体宣传下,几乎代表了这一新品目标客户群(35岁以上都市女性)另一半的理想形象——成熟、儒雅、贴心。借由他的口说出这款口红如何能让女性变得更有魅力,会让客户的接受度更高,起到更好的市场效果。
不要把“沟通”当成辩论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明明只是想短暂开会讨论一个小话题,却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开始争执,然而最终也没讨论出结果,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造成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快节奏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而情绪化地把“沟通”变成“辩论”。
但事实上没有人会是永远正确的,当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永远不要被潜意识里的“我要说赢”的想法控制,而导致急着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当你发现是自己错了,要勇于承认。正视错误、彼此推进才能在沟通结束后,最大程度上得到良好的目标效果,况且承认错误不是示弱,也不是说明你比别人差,相反,这是一种自信、成熟的职场表现。
比较好的方法是,沟通前想清楚这次沟通最终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沟通开始前把这个结果和对方达成共识之后再进行讨论,促使本次谈话的目的始终围绕结果进行。
直接开口问,不要揣测
通过猜测对方话语中的信息来“自行读懂”对方的意思,而不是直接询问,是内敛的东方人经常会做的事。
但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了解对方或者你对对方的意思有多么笃定,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理解偏差。
如果不想事后后悔,当对方传达的信息里有任何你不太明确的地方,哪怕是最细微的问题,你都应该直接开口问。
如果你担心突兀的追问会引起对方不适,可以采用 “重新定义”的追问法则,即以你自己的理解将刚才说话人的信息重复一遍。
这种“委婉”的提问方式,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认真思考他的话,而不是草率地做出评价或责问。
这里提供两个小技巧:
用陈述事实的口吻“改变”说话人的措辞
对方的话:今天的会议真是毫无意义。
重新定义:你是说今天的会议太长了,但还是没讨论出结果,对吗?
从说话人给出的信息中抓出一个例子
对方的话:《超人大战蝙蝠侠》比《美国队长3》观影体验差劲多了。
重新定义:你是说《美国队长3》的打斗场面设计得更加用心,对吗?
使用“重新定义”的追问法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对他话语感兴趣的好听众,从而会很乐意向你进一步阐述他话里的意思。
如何与他融洽相处
在沟通中,我们反复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意思,却总感觉对方不得要领,很可能是激动的情绪让我们的沟通方式“偏离轨道”。
记得设置“讨论时间”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中无法和对方达成共识而争执。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争执结束后会猛然发现:争执的内容和一开始讨论的话题根本不是一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在日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总会有一些小摩擦。只要不是大问题,大部分人会碍于面子不说出来。
一旦遇到不得不争论的情况,平时积累在潜意识里的不愉快就会被负面情绪激发出来,双方争执点就会从当前这件事升级到更严重的层面上,久而久之,很容易破坏彼此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亲人间更容易发生。
比如,你和对方沟通年假去哪里玩时,你希望去欧洲,他觉得国内游即可。在双方都不让步的争论中,你可能会联想到在平时的相处中,总是你让着对方比较多,说出“为什么你每次总是想着自己?”
于是接下来你们双方的讨论焦点就会从“到底去哪儿玩”变成“谁更自私”。
比较好的办法是遇到类似需要讨论的小事,定一个时间点,比如5分钟之内讨论完毕。
假设5分钟后双方还在讨论,就要停下来思考,“你们争论的内容还是当下这件事吗?”,如果不是,就赶紧停下来,深呼吸,各自冷静10—20分钟再讨论。
要注意的是,在任意的一场对话中,如果不想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就少用评价类的话语(比如指责对方的人品等)。
巧妙验证对方的感受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忍不住通过“察言观色”的方式,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和想法。
一旦感觉到对方(特别是重要的人)似乎对我们有所不满,我们就会内心焦虑。
当这种不安的情绪放大后,我们很可能就会向对方做出求证式的提问,“你是不是不高兴了?”“你是不是对这个提议不满意了?”
如果对方不是这么想,会觉得你“擅自”误解他;
如果对方真的这么想,就会觉得你是个说话不留余地的人。
为了避免双方关系僵化,比较好的方法是不要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没有根据的猜测,而是要理智地验证对方的感受。
验证感受包括三个要素:
描述对方的行为。
列出关于此行为的至少两种解释。
请求对方对行为解释作澄清。
比如,你发现对方最近回家之后都比较沉默,似乎有什么心事。那么你可以采取下面三段式的方法询问他:
描述行为:“你这几天一回家就不说话。”
第一种解释:“我不确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
第二种解释:“或许你只是这段时间工作比较辛苦。”
请求澄清:“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用“验证感受”的方法向对方提问,能够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平和稳定,因为它并不假设你的感受是正确的,以一种保留对方颜面的方式使我们与别人交流时,不至于直接威胁或攻击对方,会让对方更愿意坦诚地说出想法。
经常用这种方法和对方交流,不仅能消除沟通中的误解,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是个贴心的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活在某种焦虑之中——因为害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总是急于表达观点,反倒让聆听成了稀缺资源。
事实上,如果你愿意收起心里那些不安的情绪,静下心思考对方的立场,事情就会简单得多。
想象一下,回到20年前,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唯有你们两个人,在晚风徐徐的小路旁,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
沟通,还会像现在这么难吗?
高情商的人是怎样提出反对意见的
在这个信息繁多价值观多样的年代,完全达成共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敢于表达不同意见,说明人们善于思考,但在非辩论场合,我们表达不同意见时是否还有更高级的方法呢?
所谓更高级就是能否在不让对方感到难堪,不让对方产生防卫情绪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展开更高级的讨论之前,我们先要建立一种新的认知,那就是生活中大多数是不同意见,极少有反对意见。例如晚餐吃火锅还是吃日料,买房还是租房,考公务员进国企还是去创业公司打拼。
你会发现从生活细节到人生道路的选择,几乎不存在全对或者全错的选项,每一个选择都有缺憾,但是也有它的优势或好处。
所以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是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反对意见。
既然是不同意见,我们不必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因此我们在这里提供一种表达不同意见的策略——运用肯定加更好的句式。
比如说李云做了一份策划案,经理看到他的方案后如果直接说,你这个方案最基本的数据都没有,完全不行。这样说的话不但会使李云难堪,也许还会产生不满的情绪。这时候如果用肯定加更好的句式表达,可以这样说,我觉得这个方案有很多可取之处,你提出了用户画像这个概念,而且给出了自己的描述,光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棒,同时我发现用户画像的提取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支持,这样的话我们的用户画像就会更加的准确,你说呢晓云。
有没有发现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这种扩展句式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在表达肯定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指向和论据,就是说需要指出什么地方值得肯定,具体的论据可以避免肯定的空洞化、表面化,变得更可信,更大的价值在于可以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可取之处;
另一方面在表达还可以更好的时候,在措辞上尽量避免使用但是、可是、不过等代表强转折意味着词汇,使用 " 同时我觉得、另一方面我觉得、同时我还发现、我的补充意见是…… " 这样的句式。
原因很简单," 但是 " 与 " 更好 " 在语义上是相互矛盾的,更好意味着递进关系,而但是代表转折关系,转折也就意味着要发表反对意见。我们前面说了,很少有反对意见,更多的是不同意见。但是这样的强转折词汇会干扰不同意见的表达,它只会让人觉得自己被否定了,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否定了,就会产生防卫心理和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完全不利于形成更具建设性的共识。
肯定加更好,看似是句式上的微小转变,却会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平和。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不要怕人民群众提出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