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茶的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是指特定法律规范与历史上出现过的行为、事件有 什么联系,或从历史上某种法律中汲取了什么内容 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径山茶的历史渊源,欢迎阅读与收藏。
径山茶主要生产于浙江省的西北境内的径山上。早在唐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盛名于世。由此可以看出径山茶的历史也是相当的悠久。宋朝时候的文集中就有此记载着:径山产茶质优异。所以径山寺那时候生产的径山茶茶叶品质最为优异。
到了南宋时候,有一位来自日本的高僧从遥远的的南浦绍明远渡到中国。在现今浙江省的径山寺内一起学习研究探讨佛学。在回去的时候带上了此地的茶籽以及饮茶用的茶具回日本,并把茶佛传入日本。
到了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开始不断的研究重新制作径山茶,取得了成功。在一九七九年的时候径山茶在浙江省获得了名茶评比的第一名。又在一九八五年时候被评为全国性的名茶。最后还荣获了中国文化名茶的美称。
径山因径通天目而闻名,是天目山的东北峰,因建于唐、盛于宋的径山万寿禅寺而成为了佛都名山,自宋至元堪称东南禅林之冠。在宋代时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号称“江南第一山”。唐天宝元年(742年),江苏昆山行僧法钦(714年—792年)云游至径山,即在此开山结庵,成为了径山寺的开山鼻祖。唐大历三年(768年)其徒崇惠赴帝都长安(今西安)与太清宫道士斗法获胜,被唐代宗李豫赐为“国一大师”之号。除了万寿禅寺外,径山还有化城寺、法华寺、吉祥寺、石泉寺、大理寺、釜托寺等寺庙,现大都还存有遗址。
径山茶与山齐名,始栽于唐,盛于宋,元、明、清时的径山茶仍享誉不衰,形成了源于自然、崇尚自然,讲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独特品质和风味。据历史记载,在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唐代,径山便开始植栽茶树、制作茶叶,可以说,径山茶是浙江历史最为悠久的茶之一。叶清臣、吴自牧、欧阳修、田汝成、谷应泰等名人对径山茶的独特品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径山寺与径山茶在唐代闻名以后,由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奉为“茶圣”的陆羽(733年—804年)慕名而至。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陆羽一度隐居双溪将军山麓。并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日本僧人也多次到径山参学,开展文化交流。据史料记载,“径山茶宴”是南宋时期从径山传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于宋代径山寺内盛行的“茶宴”。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赴径山拜师的日僧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回国,“径山茶宴”也随之传入日本,他还将从径山带去的茶籽进行播种,又仿径山茶制作方法生产了日本的“碾茶”。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宋到径山求法的日本高僧南浦昭明(1235—1380年)返乡,把在径山期间学到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礼仪在日本广为传播。径山茶从起初来客招待、品茶论佛,发展到宋代的“径山茶宴”,继而茶宴东渡扶桑“作客”,流传到了东瀛,演变发展为今天之“日本茶道”。径山遂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径山的禅文化与茶文化同兴盛于唐。农禅并重一向为佛教之传统,植树、种菜、栽茶和制茶、饮茶,相沿成习。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第一棵(批)径山茶是由国一大师法钦亲手栽种,专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法钦在住持径山寺期间,常与其他僧人和来客品茶讲经、谈佛论禅,真可谓“茶*中,佛在心中”。而相传“茶圣”的陆羽用来烹茶品茗的一股山泉,也已成为了与径山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一个古迹:天下第三泉——“陆羽泉”(已列入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代不少名人像诸遂良、沈括、邓牧、章太炎等都曾在径山之地留下过他们的踪迹。李白、苏轼、陆游、徐渭、范成大、张羽、王守仁、吴焯等文人墨客还为径山留下了200多首诗词佳赋。特别是《径山藏》的刊刻,更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大盛举。
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禅茶文化积淀,使径山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载体和符号。
1998年,余杭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时,就在原来制订的产品标准基础上,协会起草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DB33/T257径山茶》标准。该标准涵盖了茶园及鲜叶生产标准、加工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
此后,又经2005年和2010年两次修订,标准更趋完善规范。每年协会都要组织多次培训,以确保茶叶品质始终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