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做比说更重要
在心理咨询过程当中,是交流为主,但其实做比说更重要。为大家准备的心理咨询,做比说更重要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
很多心理咨询技术的初学者和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经常有着各式各样的误解。这些误解会引领他们步入一个错误的方向,影响了自己的深造,或者不能寻访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咨询师,给自己的时间、机会和金钱造成损失。
笔者是一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曾亲历这段历程。在此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一下,谈一谈心理咨询都有哪些认知误区。
一、认为高学历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技术一定过硬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心理咨询技术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高校心理系学习的是心理学理论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心理学教授、博士,包括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心理学硕士博士,很多对心理咨询技术接触甚少。他们长于研究学术问题,并不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技术过硬的寥寥无几。
如果心理求助者找到这些专家教授,估计得不到什么有效帮助,因为人家本来就不干这个。我认识一位海归心理学博士,他说这么多年主要工作都是看小白鼠的脑电*,并未专门学习过心理咨询,当然谈不上熟练运用。
二、 认为只要是心理咨询专家就一定能够帮到自己
心理咨询行业中,“隔行如隔山”是普遍现象。大量心理咨询专家是流派专家,熟谙精神分析、认知领悟、家庭治疗、沙盘、绘画、意象对话的理论。他们搞培训没问题,但是否擅长解决某一类型的心理问题,就看其是否熟悉这一领域了。
还有很多专家是心理作家,擅长从心理角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但不擅长解决问题。难怪很多外人感到奇怪:怎么讲得挺有道理的,解决问题就不灵呢?
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个说法:怕蜘蛛的人是因为有个苛刻的母亲,对孩子的管控非常严厉。很多人听了,一拍大腿说:“确实如此啊!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但知道归知道,怕蜘蛛还是怕。只有用行为疗法去脱敏,才能真正免除对蜘蛛的恐惧。不过执行行为疗法,跟知道恐惧的原因没什么关系。
柬埔寨贫困儿童缺乏食物,营养匮乏,经常成群结队去田地挖狼蛛吃,补充营养。狼蛛是剧毒的,叮咬一口甚至能致死,但他们从小即接触蜘蛛,早已习惯脱敏,根本没有任何恐惧。
三、认为咨询治疗是“大道无形”,不关注技术细节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律;针对不同的规律,肯定得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为什么很多咨询师都认为“大道无形”?他们是用一个技术去接待所有的来访者。最常见的是和来访者聊天,不用任何技术,只是陪伴接纳。很多来访者聊着聊着,困惑解除了,症状缓解了,他们便认为自己的治疗技术是“大道无形”。
这个所谓的不用任何技术,也是用了技术,这就是罗杰斯的人本技术。只要与来访者建立好信任关系,给来访者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倾诉宣泄,给他支持鼓励,让他人心理能量实现自由流动,他的思维就会逐步清晰,偏差的认知会有所改变,一部分心理症状的强度也会缓解。
建立安全感,解除或缓解来访者的焦虑,是心理咨询治疗的第一步。这是基础步骤,而不是“大道无形”。
这个方法,对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有帮助;状态偏重的、棘手的,就难有效果。对于强迫症、躯体化障碍、习得性失眠,这种单一的倾诉交流作用不大。对于已经形成的各种不良习惯,嗜好,烟瘾酒瘾赌博,也没什么作用。
被狗、蛇咬过,遭遇过车祸,恐惧汽车,等等,这种单一恐惧症,倾诉交流也没什么用。有人说,可以找到烟酒赌博的幕后动力,但找到归找到,距离解决问题还是两回事。
还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大道无形”,“至简至易”,是人格因素。西方称之为人格魅力,东方人称之为气场。因此,应该轻技术,重人格修养。的确,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的气场确实很强,有时候他们搞讲座,还没等开口说话,有的人坐在他们身边,就感觉生理的心理的症状都在缓解。
但这种人格魅力不是谁都能修炼出来的,大师毕竟是极少数。并且,一旦离开大师的气场,求助者的症状照样还原。所以咨询技术还是最基础的东西,不能忽视。
最早的心理咨询来自宗教。很多人有了困惑,都去教堂寺庙倾诉、祈祷。牧师、寺庙主持等人也是让求助者倾诉宣泄,并不提供心理解决技术。
四、把心理流派的理念当真理,把咨询治疗过程当成破案
这也是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或是因为他在某一个单一流派中待的时间较长,思维不够开阔。
很多流派对心理问题有许多假定。精神分析认为,心理问题是潜意识冲突,幼年遭遇创伤,尤其是性伤害;认知行为流派认为是认知偏差;家庭治疗认为是家庭问题……等等,这些假定可以做为一个指导建议来参考,但不能把它们当真理,更不能成为“有罪推定”的方式。
心理学的现象有时候像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分析都很有道理。但有道理和有效果,完全不一样。
有位来访者对我说,她先前求助于某名气很大的咨询师,硬说她的问题来自“幼年创伤”,每次都要她回忆幼年遭遇过什么什么。他实在想不起发生了什么,咨询师就说她“阻抗”、“防御”,抗拒回忆。她希望咨询师改变方式,但对方坚决不改。无奈何她只能选择脱离,后悔砸了一笔昂贵的冤枉钱。
五、认为心理咨询应该治本,轻视治标
有的流派认为,对于来访者应该彻底治本,有的流派认为治标就可以了。这是治疗的目标的争论,没有对错一说.
从精神医疗、心理卫生的标准角度看,只要痛苦、疾病症状去除了,人的生活稳定了,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治疗即结束了;但一些心理流派把目标定得更高:解除各种不良习惯、改变认知偏差、抚平童年创伤、调整潜意识冲突、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整合、探索自己的未来之路、在人格上得以整合和成熟,等等。这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了。
其实,从心理疾病的轻重缓急看,若求助者非常痛苦,症状很重,有自杀倾向,甚至多次自杀未遂,肯定得先治标,并且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果症状不重,来访者又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自然可以慢慢来做人格成长。
若是咨询师将这两个方向搞错了,来访者严重失眠,躯体化疼痛,抑郁强迫焦虑得非常难受,咨询师还说要慢慢调整,结果一定是来访者的脱离,这个咨询师被认为是骗子。
心理疾病到底能否彻底治好,永不复发?早期的一些心理学教授认为,心病从心中来,得心药医,只要持续不断心理治疗,一定能够完全痊愈,不再复发。可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尤其是脑影像技术、神经生化技术的发展,发现很多心理疾病都有明显的脑器质病变状态,这么看来,许多心理疾病是没法彻底治好的,都只能把症状消除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被称为“易感人格”。
在压力刺激的`交互作用下,这类群体更容易罹患、复发某种心理疾病。即使经过药物或心理治疗,可以稳定在更好的一个状态,也无法和抗压能力很强的群体比肩。普通人再怎么锻炼,也不能和奥运冠军的体能抗衡的。当然,不同个体的免*力差异非常大,也不能一概而论。
写了这么多,最终目的是希望帮助来访者找到合适的咨询师,故提出一个具体建议:要区分专业领域。
婚恋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抑郁焦虑强迫问题,要找熟悉各自领域的咨询师。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律,都需要咨询师有长时间的经验累积,谁也不能包打天下。
有的求助者情况较为复杂,可能还得多方联合协作。咨询师熟悉多少技术流派是他自己的事,关键是,他们要能针对具体问题,把这些技术整合用好。什么都熟悉、都经验丰富的专家不存在。
扩展:心理咨询的方法
一、聆听法
聆听法是指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技巧,包括耳闻与目睹。耳闻即用耳听,目睹即观察来访者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来访者的心声。咨询者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说;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咨询者对来访者要平等相处,热情接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会听。交谈时咨询者与来访者需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这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听来访者讲话时,咨询者既不能一直盯着人家,也不能一直不看人家。在听的过程中,咨询者要不时有简短的鼓励对方讲下去的反应,如“嗯”,“是这样吗?”等等,表示自己是在关注他的讲话。在听对方的讲话时,咨询者自己的情感和体态语言也要与对方相适应。如对方高兴,咨询者要表示喜悦;对方悲伤,咨询者要表示沉重。在聆听时,咨询者的身体要微微前倾,并不时适当地点头。总之,聆听法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二、移情法
移情(Empathy)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来理解和分担来访者的各种精神负荷。如一个来访者谈到自己在班里当众受辱一事时说:“我当时气极了,真想拿马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咨询者则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三、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ABCDE理论,它是指发生了事件A,由于有B的想法,便产生了心理障碍的后果C。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将B的想法改为为D(新的想法),就会有E这个新的后果,C这个心理障碍就消除了。这种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就是认知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为“说明开导”法,接近于日常的个别思想教育。
四、移置法
移置法是指一个人的一种奋斗目标惨遭失败,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如能将其奋斗目标加以转移,从而改变其痛苦的方法。如孔子仕途生涯屡遭失败而作《春秋》,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刻苦自学等等。如来访者因高考落第而痛不欲生,咨询者就可移置其奋斗目标,可以建议其去考中专、职校或从业,若一定想上大学,不如考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不是照样可以进大学,何必非考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学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心理咨询师怎么进行一次心理咨询